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取悦别人是一种“瘾”
userphoto

2023.06.02 北京

关注

今年五月的一天,在楼下偶遇一位“篮球少年”,小聊了几句,问他现在面临即将中考,目前的模拟考试的成绩如何?他说自己目前是600分出头,我自己对这个分数没啥概念,只听那少年继续絮到,妈妈对这个分数并不满意,自己还得再努力努力,因为妈妈的希望是自己能在将来考上清华。(后来才知,600分出头,这应该是“学霸”一类啊,这要是咱家的孩子,做梦不得乐醒啊。我居然真的遇见那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了。)

可反观一下这事,还真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孩子的各种努力,都是在“为”家长圆梦。

比如,咱从小时候的娃娃看起:

“妈妈,你看我的书包收拾的怎么样?”

“妈妈,我帮你把咖啡杯给刷干净了。”

虽说,一些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被动,但在潜意识中,有些行为的“目的性”又是因为什么呢?对于孩子而言,是什么驱动着他们的取悦行为?满足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吗?有多少行为,我们能够从中看出,孩子的那些行为并不出出自于本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在某一方面的“要求与期望”呢?

在这方面,作为家长的咱们,是不是也要留心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说是《取悦症》,但并不能说这是一种病,只能说它是一种“病”。有三种“病症”:

第一种:认知型“好人”

他们自认为应该成为一种“好人”,而对于“好人”有着自己特殊的评判标准,生怕是得罪某些人,而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名声,他们永远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且从来不会向别人说“不”。也因此,他们的事情会多得做不完,因为是不会拒绝别人的老好人么,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虽说比喻的不太合理,但脑子里出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其实想想自己,好像有时也是这个“臭毛病”。

第二种:习惯型“好人”

他们往往是为了迁就某人或是躲避某事,长久来来造成的一种“习惯型”的迁就别人“老好人”。有事没事就喜欢换位思考,有时遇见一些并不如意的事情,但又不忍心质问对面的当事人,想想其实“他们”也不容易,就这样算了吧。但是不是这样下去也就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的叠加,最终造成一个不可挽回的“蝴蝶效应”。哎,好像,又中了……

第三种:情感逃避型“好人”

这种“病症”,往往是出自于面对冲突,但又有心避免即将发生的冲突,从而压抑自己的“情绪”而逐渐产生的“逃避型”的“善人”。有时,其实已经在内心预测到在向某人提出一些会令对方“反感”的话题,必会造成对方有力的“反击”,甚至是“暴怒”的结果。你说咱是勇敢面对激发战争呢?还是避而远之呢?

哎,好像我还真的有点“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5种鼓励孩子的方法,用对了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妈妈学习一下,这样夸奖孩子才是对的
别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就相爱相杀
重庆少儿演讲口才 | 你真的会夸孩子吗?
警惕妈妈患“代理孟乔森综合征”
孩子,今天妈妈给你放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