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释微》——第三十九章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02

译文

很久以前得到一的会呈现出以下种种情况:天因为得到了一(道)而呈现出清明澄澈之相,地因为得到了一而显现出安宁祥和之态,神因为得到了一而通达玄妙神通之境,河谷因为得到了一而显得盈而不亏,侯王因为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安定。

将之推演到极致,天无休止地保持清明澄澈之相难免会崩裂;地无休止地保持安宁祥和之态难免会塌陷,神无休止地保持玄妙神通之境难免会耗竭,河谷无休止地保持盈而不亏难免会枯槁,侯王无休止地保持高贵难免会被颠覆。

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因此得道之士不愿像玉那样华美,宁可如石块一样朴实。。

03

正文释微

关于本章的主旨,陈鼓应先生注解:“本章前半段讲道的作用,说明道是构成一切天地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本章重点在讲侯王的得道,所以后半段提示侯王应体道的低贱之特性。”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意思是很久以前得到一的会呈现出以下种种情况:天因为得到了一(道)而呈现出清明澄澈之相,地因为得到了一而显现出安宁祥和之态,神因为得到了一而通达玄妙神通之境,河谷因为得到了一而显得盈而不亏,侯王因为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安定。

这里的一就是道,林希逸注:“'一’者,道也。”它是一切生命的起点和本源,也是万物的归宿和终点,和之前的水,朴,谷,婴儿不同,“水”强调的是道的柔性和安宁之态,“朴”强调的是道作为原初者的根本性,“谷”则是体现道的虚无不包,容纳万有,“婴儿”是无欲无求,返璞归真的道之真境,而“一”则是说明了道赋予纷杂以统一性的整全力量。

天下所有的一切,之所以能够显露本来面貌,自然而然地行动并保持自身的均衡,皆因它们持守着“一”,达到了无所分别,与道合一的境界。它们将自己的主体意识融入到道的存在中,由此,得以暂时超脱正反和合之规律,获得恒久性。

“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这句话颇有争议,传世本“毋已”作“无以”,大概意思是“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然而,这里帛书甲、乙本作的都是“毋已”,高明先生考:“今本将'毋已’二字改作'无以’,尤其是将其中一个关键字'已’改作'以’,则原义全失。”

因此改为: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从与下文的联系来看,此说更为妥贴,而且与老子一贯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脉络相互契合。今从。

这里的“毋已”即所谓“无休止”、“无节制”之意,那么本段的大意就是:将之推演到极致,天无休止地保持清明澄澈之相难免会崩裂;地无休止地保持安宁祥和之态难免会塌陷,神无休止地保持玄妙神通之境难免会耗竭,河谷无休止地保持盈而不亏难免会枯槁,侯王无休止地保持高贵难免会被颠覆。

这里也可以看出,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需要归道才能长久,如果无休止的扩大“正”的一面,而忽略了“反”的存在价值,也会被“物极必反”的规律所限制。届时,即使如天地这样的长久者也会出现崩毁的状况。

因此,老子接下来指出,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意思是所以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下为基础。老子始终强调相反相成,正反相合的道之法则,只要是相待关系中的个体就无时无刻不处于向对立面的转换当中,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尊贵和高点给我们带来的益处,也要看到其不断变化的有限本质和局限性,执此道者,要学会自贱其下,谦虚待人,从而完善自己的品质,保全自我。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意思是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代先王对自己的谦称,也表明了其虽位极人上,但仍旧谦卑有礼的自贱精神,用现代的话来说,这种精神是做人民公仆的自我奉献意识,或像鲁迅先生所言:“俯首甘为孺子牛。”因而符合道的运行规律。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意思是这不就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吗?

把低贱作为根本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高贵,这也反映了老子一向以来对于反面作用的重视程度,但要注意的是,正如之前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一样,老子的“反”通达并不是一个消极的境界,而是一种超越性的正,这在下一章当中会有详细解读。

“故至誉无誉”

意思是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须夸誉的。在老子看来,在最理想的治理状态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有统治者的存在。因为,最好的赞誉就是无需赞誉也无从赞誉,人们只是遵循本性而已。

“是故不欲悾悾如玉,珞珞如石”

意思是因此得道之士不愿像玉那样华美,宁可如石块一样朴实。

与其做一块华美的玉石,被人观赏,把玩,无法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存在于世间,还不如做一块朴素的硬石一般,看起来对人间毫无用处来得好。

这种观念在庄子的文本中也得到了体现,他认为,与其做一只死去三千年仍旧被供奉在太庙上的神龟,还不如愉快地在泥巴中曳尾而行来得好。(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 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个体应当遵循本性,华美和虚荣的外表背后往往掩盖了生命的内在本质,从而使得个体失去自我,无法真正实现自然简朴的生活。这也同样是老子自贱不自贵的思想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九章,贱为贵本
道德经圣解(五十三)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淺釋老子《德道經》 德篇 第二章 得一
德经之二、一以贯之,反动弱用
道家忘、损字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