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释微》——第七十二章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02

译文

人民不惧怕统治者的威压,那么大的威胁就要到来了。

不要限制他们的居住空间,不要压迫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有不造成压迫,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的存在。

因此,圣人了解自己而不自我显现;自我爱护却不自以为高贵。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03

正文释微

本章的主旨是劝导统治者清静无为,保持“自知”,“自爱”。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意思是人民不惧怕统治者的威压,那么大的威胁就要到来了。“威”一词的前后含义有所不同。“畏威”是来自统治者的威压,而“大威”则是来自民众的威胁。

当普通民众受到统治者的压迫时,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实力差距,他们往往会选择退缩和避让。然而,若此时统治者不加收敛,继续对百姓施压,当民众忍无可忍,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奋起反抗时,那么统治者离灭亡便不远矣。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意思是要限制他们的居住空间,不要压迫他们的日常生活。“狎”通“狭”,即限制之意。“厌”通“压”,即压迫之意。

当民众因为统治者的施压导致生存空间过于狭小,以至于无家可归,生活无以为继之时,那么,“大威”就无可避免的到来了。

因此,老子总结:“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意思是只有不造成压迫,人民才不会厌恶统治者的存在。前者的“不厌”是承接“无厌其所生”,即不造成压迫之意,而后者的“不厌”,则是不会厌弃之意。若统治者以清净无为作为治国之本,自然不会对百姓造成压迫,也就不会被百姓所厌恶。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意思是因此,圣人了解自己而不自我显现;自我爱护却不自以为高贵。

“自知”即了解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圣人“知不知”,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不会推行违逆自然的政策。与之相反,古代统治者陷入自我认知的误区,总以为自己的政策就是正确的,一意孤行。加之身旁小人的阿谀奉承,使得他们在政策施行上形成了一个认知黑箱,失去了对事实的判断力,从而导致人民生活受到压迫。

“自见”即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中的“自见”。自见者往往容易被一己之见所蒙蔽,将自我的感受视为宇宙间第一等的大事,因此无法对道有所明悟。而圣人“辅万物以自然”,不会自我夸耀或显露,能够更好地洞察世事。

“自爱”即“贵身”,这里的爱护的是生命之真身,也就是德赋予我们的自然天性,圣人将之作为养存的本根,因此可以回归本源。而“自贵”即自以为高贵,从道的角度出发,物无贵贱之分,人无善恶之别,圣人以恬淡观己,所以说“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所以,要舍弃“自见”“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去彼取此”的字面意思就是舍弃这个而保持那个。结合上下文,不难得出,老子所言舍弃者,“自见”“自贵”,这些都是自我欲望的显现,理应摒弃。而要保持的则是“自知”和“自爱”,这是自我天性的流露,应当珍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2)【道德经】七二卷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第72章 自知自爱
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道德经》赏析(73)
道德经第72章解读
77、不知为知、自以为是真是一种心理病态——聊《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