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40回:揭秘知识付费的内幕


上一回我们知道了四种价值主体。

即:

认知价值

知识价值

技能价值

效果价值

如果我们全面审视互联网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领域,就会发现至少90%知识付费产品或在线教育产品,都只能提供认知价值和知识价值,而能提供技能价值的产品5%都不到。

为什么?

因为想要获取技能价值需要互动式反馈纠偏的教育模式深度参与,要对学生进行训练,所以线下场景具有天然优势,毕竟师生可以面对面互动。

线上场景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存在明显短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5G、短视频和直播的爆发,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难题。恰好再加上疫情的推波助澜。

于是中国在线教育在2020年迎大爆发。

能够提供技能价值的互联网教育产品,比如各种线上训练营开始大量出现。

特别是K12学科类教育机构,当初都会大力宣传陪读、陪练、名师1对1在线等服务。

其实就是告诉用户,他们能提供互动式反馈纠偏的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员获取技能价值。

仅从产品角度看,很多在线教培机构的教育产品,的确可以提供技能价值。

不过很可惜。学科类教培机构之所以被直接团灭,跟产品本身无关。

历史车轮的滚滚而过。

学科类教培行业的结局注定是。

零落成泥碾作尘!

而最终能提供效果价值的在线教育产品,可能连1%都不到

为什么这么少?

这跟教育产品的本身属性有关。

教育产品的效果价值约等于其它产品的功能价值。比如你买件衣服、买把椅子或吃一顿饭。等于直接获取了这款商品的效果价值,即功能价值。

但知识产品的效果价值,很难用统一标准进行判定,弹性空间很大即便标准统一,也特别挑产品。

什么意思?

比如你购买了一套PS教程,按照教程要求一步步操作,你就可以呈现出预期效果,并且效果也很直观。

所以像PS、PPT、EXCEL这些技能,效果价值相对确定,也容易评估。于是在现实中这类知识产品的争议就会小一些。

但如果你报了其他课程,比如英语课、炒股课、理财课或写作课。这些技能的效果价值就非常不确定,也很难评估。所以现实中这类知识产品的争议就会很大。

比如你参加了一个炒股培训

哪个老师敢打包票说你跟他学炒股就能稳赚多少钱啊?

谁敢打包票谁就是骗子。

另外效果价值能不能呈现,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本身

这个很好理解,教育模式的互动式反馈纠偏,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而学生的天赋、资质以及努力程度,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效果价值。

这不是名师或教育模式本身能改变的。

就像孔老夫子的学生多达3000人,但最后能称为贤人的也不过只有72人而已;里皮贵为世界杯冠军教头也依然无法带领中国足球队出线。

所以提供明确效果价值的教育产品或知识产品,非常少。

好了。

以上就是在线教育市场的基本现状,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就付费意愿来说。几乎95%的普通用户都倾向于效果价值或技能价值付费。

比如很多人愿意花高价给孩子请钢琴老师。因为弹钢琴就是一种典型的技能,这种技能价值只有钢琴老师和教育模式才能提供。

而跟弹钢琴相关的认知价值或知识价值,充其量不过锦上添花而已。

这也很好理解。

你给孩子买再多的钢琴曲谱又有啥用呢?难道孩子光看谱子就会弹钢琴了?

并且大多数普通人认知价值和知识价值付费的意愿,比较一般。

习惯了白嫖。

不过这种白嫖传统,跟中国互联网的市场培育有关,中国互联网长达20年的狂飙突进。

想当年各大互联网公司为了抢夺市场,都是以免费策略开道,所以在中国互联网市场,认知价值和知识价值长期都是免费提供

因此当知识付费大潮风靡时,广大普通用户和知识产品提供者之间,价值主体的界定就会出现偏差

举个例子。

比如当时我打算报名百度竞价的课程,首先考虑的是什么?是学完这套课程后我能赚多少钱?也就是在我的心里,我更关注这套课程的最终效果价值

但实际上这门课程本身,只能为我提供认知价值和知识价值,甚至连技能价值都提供不了,就更不用说效果价值了。

那么当我报名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没赚到钱或者课程跟我预期不符,那我会怎么想?

我会不会觉得自己被骗了?

我被割韭菜了?

我交智商税了?

如果我比较冲动,就可能会跟这家机构发生纠纷。其实无论线上线下,各类型的教培机构不被骂骗子的不多。双方各种扯皮以及你来我往的撕逼大战,经常会在新闻报道中出现。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根本原因就是:

供需双方对价值主体的界定存在偏差。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品提供者或各家教育培训机构也绝不是无辜的白莲花。

通常99%的从业者为了更好卖课,都会存在刻意夸大宣传或误导用户的行为。

比如你的产品明明只能提供认知价值和知识价值,但你却非要告诉用户你能提供技能价值和效果价值。一旦用户报名后发现产品跟商家宣传不符。

不骂你骂谁?

所以广大吃瓜群众想在互联网上混。

一定要分辨清楚:

认知价值

知识价值

技能价值

效果价值

这四者的区别。

其次还要明确自己的真实需求。

千万不要明想获取技能价值或效果价值,但又只想支付认知价值和知识价值的费用。

这就像之前很多人逛淘宝,只愿花100块钱,就想买到正版的香奈儿包包一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心存这种占便宜的心理,那最终各种被割韭菜或被骗,就很难避免了。

但是现实中的真实情况会更复杂!

即便你认清了四大价值也明确了自身需求,依然少不了会各种踩坑。

为什么?

比如你支付了技能价值或效果价值的费用,也可能无法获取到你想要的技能价值和效果价值。

为什么?

这又跟知识产品或教育产品的属性有关。

因为99%的知识产品都属于虚拟非标品!不像手机电脑一样属于工业标准品比如你在国内任何一个正规渠道购买的苹果手机,完全一模一样,标准统一+格透明+效果价值恒定。

可如果你购买的是一套《零基础流利说英语》的线上课程,那就很难保证了。因为标准不统一且价格弹性大,效果价值更是极难评定。

那该怎么办?

没办法!

我们必须要亲自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反复试错和甄别,最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所以互联网信息免费获取的背后,是有代价的。

代价就是我们必须要支付大量的信息甄别成本!并且这个甄别成本不只是显性的金钱成本,还包括隐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更糟心的是,即便你支付了大量甄别成本,未必能获取到想要的预期价值

因为知识付费市场是一个很典型的混沌市场,野蛮生长,混乱无序。由于没有明确标准,很难判断是非对错黑白

比如你究竟是不是被割韭菜这件事,除非机构在刻意欺骗或虚假宣传,则就纯粹的主观感受

什么意思?

你说自己被割韭菜了,那就是被割韭菜了,你说自己没被割没被割。无论有没有,我们都可能有充足的理由。

反正常常掰扯不清。

好了,以上这就是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市场的真相

最后总结

由于知识产品的虚拟性且缺乏明确标准,所以知识付费市场是个典型的混沌市场。导致各种割韭菜或交智商税的现象,在层出不穷的同时,又往往是一笔掰扯不清的糊涂账。

所以作为普通用户,大家要明确自身需求,然后按照四大价值主体的特点。

自行判断和选择就好。

有分教:

比如回到我自己。

当时在学习百度竞价的时候。

我是怎么选择的?

又是怎么让自己收益最大化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END

奇书赠送【不看后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付费要赚大钱,就从知识不付费开始
关于教育
硬件工程师如何进阶?
我是怎么赚到第一个 100 万的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实施及案例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