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时期的生死论

你好,欢迎来到TRICK课堂。

这里不生产知识,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柏拉图给知识下了一个定义:“知识是经过验证了的真的信念”。

今天周一,我们聊聊历史。

知识点

​在春秋时代,中国人对于“生与死”这个问题,已经有成熟的态度了。—钱穆《中国思想史》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对待​生与死这个问题,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而就如上文说的,我国春秋时代对待生死的态度,可以列举三个人作为代表。一个是郑子产,一个是叔孙豹,一个是孔子。


子产回答了为何人会感觉到有鬼,他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他从肉体与灵魂的辩证关系说明这个问题,魄即肉体,魂即灵魂。灵魂只能依附于肉体之上。有的人死了,让人总是能够记得住他,为什么,是因为他在世时,他的“用物精多”,(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给人们造成的影响特别大,以至于死后很久还会被人拿来谈论,所以像有神明在的感觉。

叔孙豹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比子产又进了一步(钱穆先生说)。他叔孙豹在回答何为不朽时,他回答说

“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叔孙豹的回答已经脱离了主观层面,而是用立德、立功、立言的客观一面来解释什么叫做不朽。他的回答是一种精神追求,也就是人生在世,把这三件事做好了,当然会被世人所记得。

而孔子对于生死的话题就更进一步,也开创了战国以后百家争鸣的思想渊源。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孔子最先摒弃了鬼神之说,而是注重生前的素养。所以他讲“仁”,进而讲“礼”。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注重人生在世的影响。他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死后的事已经与“我”无关,我为何要现在去想“死”这件事呢?

正是孔子看淡生死,才会有他一生对于儒家思想的潜心传播与贡献。所以能成为圣人。

这就是春秋时代思想家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圣人不易做,但我们至少往叔孙豹的方向去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思想史》之春秋时代主要思想
庚宗之祸
孔子生平简介【11——14岁】
大梦春秋065|你就算不知道叔孙豹,也应该知道他说的“三不朽”
钱穆:人生何处去 - 思與文 -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谈谈“三不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