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历史|02封建国家大分裂,中华民族大融合!

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熔铸了灿烂的文化。

但汉末乱世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统一南北,中间除西晋短暂统一36年之外,陷入分裂几乎四百年。

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是得从两汉的豪强说起。汉初,分封的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一、豪强庄园起祸根

两汉王朝虽以一姓贯之,但就社会变革而言,东汉已迥异于西汉。东汉政权政权建立后,通过土地的兼并和集中,豪强势力迅速崛起。

豪强势力兼有地主、商人、官僚等多重身份,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的庄园经济。豪强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豪强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树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或“家兵”等。

汉武帝时,为打压军功贵族,将“军功授爵”的选官制度改革为察举制,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查访人才向中央推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察举制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荐“孝廉”,经过考试复核再予以任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随着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确立正统思想地位,儒家经术成为做官的敲门砖,儒士受到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察举制的举荐权掌握在地方郡国手中,选拔的标准逐步演化为门第族望。延至东汉末年,在各地庄园“耕读传家”的豪强势力,凭借察举制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削弱,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九品中正助门阀

汉朝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借助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豪强势力进一步向门阀士族发展。

东汉末年,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中正官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主要由三个内容:一是家世,二是行状,最后是定品,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做参考。中正评议结果呈交吏部,吏部依此作为选官的依据,进行官吏的升迁和罢黜。


九品中正制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但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负责选拔人才的都是贵族官僚,两晋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入仕为高官,真正有才学、出身卑微的人很难做高官,南北朝时最终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制度流于形式。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崇尚清谈玄学,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具有很大的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三、精耕细作下江南

统治集团素质下降的门阀士族,一味崇尚清谈玄学,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魏晋玄学虽然使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到了西晋时,终究没法抵挡北方民族的金戈铁马,只能“衣冠南渡”,于公元316年在长江流域建立了东晋。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中原移民大量进入长江流域,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已用于灌溉,由于铁犁牛耕普及和推广,耕耙耱技术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病虫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出现了《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著作,北方旱地农业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

伴随中原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由北向南传播,促进了江南第一次大规模开发。汉朝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广人稀,老百姓以鱼米为食,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放火烧荒,耕种水田,百姓“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前期,江南已是地广野丰,繁荣昌盛,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某些地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手工业方面,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商业方面开始出现“草市”,民间贸易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民族交融合南北

与南方得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同步,北部和西部的众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接受了汉族的文明,从而促进了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各地方长年割据混战。各民族在分裂、冲突中加强相互交流,逐渐实现“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战乱中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体现了南北民族在经济上“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掀起北方民族的汉化运动,北方民族向中原汉族学习相对先进、成熟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体现了南北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多元深入的“共性增多”的民族交融。

频繁的政权更迭中,逐步出现三省雏形,其中尚书省最先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做了探索。佛教和佛学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深入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儒学则面临着危机。文学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这些为构筑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门阀士族制是什么,为何在魏晋达到顶峰,又为何退出了历史舞台?
门第的形成和发展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唐太宗决定从重修一部书开始
知识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士族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
很多王朝没落,都绕不开这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