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夏其实很有趣儿——正说西夏史系列连载NO.59 在哪儿修城

宋元丰五年(西夏大安八年,1082)五月,宋神宗得到情报,说梁太后在西夏全国点集兵马,每十丁中抽调九丁,打算几路入侵宋朝。神宗急忙下诏,命边将各上制敌方略。

李宪提出再发大军,集中于泾原路,直指灵州,同时吸取上次元丰西讨的教训,一路上修筑堡寨,步步为营,可剿灭西夏。

此时的种谔已经升为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他与他的上司、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也商量了一下,认为可以在新占领的西夏横山地区做做文章。在横山地区多筑城寨,细心经营,是很有必要的。他们提出了经营横山的三大意义:一、横山是西夏的东大门,易守难攻,如果能够守住横山地区,那么进可攻取西夏银、夏、宥三州,退可保宋朝边境地区免受西夏侵扰;二、横山地区民风剽悍,一直以来都是西夏精兵的主要来源地,守住横山地区,既可削弱西夏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能使这些党项人为我所用;三、横山地区盛产马匹、青盐和铁器,守住横山地区既能打击西夏经济,又能扩大宋朝的财源。

上次五路伐夏的惨败让神宗心有余悸,因此他否决了李宪的建议,而沈括和种谔的建议则是让他眼前一亮,认为可以考虑。他当即派给事中徐禧、内侍省押班李舜举前往鄜延路,实地考察筑城的最佳地点。

徐禧,字德占,洪州汾宁(今江西修水)人。此人少有大志,但极其鄙视科举,所以一直与做官无缘。后来王安石行新法,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徐禧却看出这是个发达的好机会,投机了一把,写了一篇名叫《治策》的文章,大力颂扬变法,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变法的许多意见和建议。王安石看到这篇《治策》,认为徐禧是个奇才,就把他推荐给了宋神宗,徐禧才得以踏入仕途。

徐禧这个人,不论是做官还是做人都很成问题。当官的时候他虽然也做过一些正确的事情,但总的来说仍是错事居多,只是由于神宗对他十分信任,他才得以继续在为官之路上混下去。至于他的人品,更是一塌糊涂。按说是王安石的举荐才让徐禧当上了官,可后来王安石与变法二号人物吕惠卿俩人不待见,闹起了矛盾(事实上主要是吕惠卿的问题),徐禧居然投靠吕惠卿,暗中给王安石下绊子,当时就受到了朝中许多正直人士的鄙视。

徐禧虽然是个文人,却极好军事,是个狂热的军事迷。他经常大言不惭地对人说,西夏唾手可取,只可惜边将胆子太小,不给力。吹牛吹的次数多了,效果自然不错,连神宗都以为他确有军事才能,所以这次就派他去实地考察了。

至于李舜举,我只想说两点:第一,他是个宦官,第二,他是个好人。

李舜举知识广博,文辞优美,是当时宦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做官也很正直,而且兢兢业业,从不偷奸耍滑,深得神宗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李舜举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从不自骄自大。他和李宪算得上是当时宦官中的成功人士了,有一次宰相王珪来拍他的马屁,说:“朝廷把边事交给您和李宪公公,就没有西顾之忧了。”

李舜举当即义正言辞地说:“四方多事,这是士大夫的耻辱。如今是相公您执政,却把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这能行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就是洒洒水、扫扫地,如何能担当将帅之任!”

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王珪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时人一时引为笑谈。

当时在讨论考察人选的时候王安石表示,徐禧此人志大才疏,不可大用。神宗虽然坚持选择了徐禧,却也多留了一个心眼,派正直无私的李舜举同去,替他把把关。

原本沈括和种谔提出的修成地点是在古乌延城(今陕西横山县南),此地易守难攻,而且插入到了西夏腹心地区,能够阻断夏州和宥州之间的联系,此外,一旦西夏来攻,宋朝援军到来也很迅速,实在是修城的不二选择。

徐禧表示反对。

徐禧这种狂热的军事迷以前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机会,如今终于能发挥一次自己的“军事才能”了,他怎么可能轻易就同意沈括和种谔的意见,而放弃自我表现的机会呢?

于是徐禧讲了一大堆道理,否定了古乌延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永乐棣(今陕西省米脂县境内)。

种谔这种打了半辈子仗的人,难道眼光还不如徐禧这样的新手?他之所以没提出在永乐棣修城,是因为永乐棣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却有着一个很致命的缺点——没水。

如果在此修筑城池,派驻军队,数万人的饮水问题怎么解决?和平时期尚且可以从流进此地的无定河中取水,可一旦打起仗来,夏军截断宋军水源,宋军将会不战自困,危险极大。所以种谔极力反对在此筑城。

这个时候沈括的态度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居然转而附和徐禧的意见!

沈括在边界上喝了这么多年西北风,在跟西夏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早已成长为一个军事素质极高的将才,不可能不知道无水筑城这一兵家大忌,可他为什么不像种谔一样反对,反而支持和附和徐禧呢?

从后来的各种历史细节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猜到,他是不想得罪徐禧。

徐禧毕竟是中央特派员,是皇帝面前的红人,自己不过是个地方官,还一直不受上面待见,所以还是不要得罪这位“钦差大臣”的好。这大概就是沈括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是沈括犯的一个致命错误,一个足以让他后悔一辈子的错误。

沈括态度的巨大转变使种谔的反对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神宗大笔一挥,同意了徐禧的方案。

八月,徐禧、李舜举、沈括率兵八万多人、民夫十六万人从延州出发,前去筑城。种谔由于之前对于徐禧的方案提出了反对意见,这让徐特派员内心十分不爽,所以种谔被勒令留守延州。

二十多万宋军热火朝天、累死累活奋战了十四天,总算把永乐城筑好。之后徐禧留大将曲珍在此镇守,自己和李舜举、沈括退回米脂寨休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永乐城,压垮神宗皇帝的最后一根稻草!
知人善任,能国富民强,否则万劫不复(宋徽宗时代第2卷207)
党项悲歌 - 西夏 西夏 (十三)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七十六篇:大宋河山之永乐喋血(三)横山方略
揭秘:永乐城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具体经过如何?
永乐城之战:20万宋军覆没,4位将领阵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