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散文:箩沙

说良心话,以前不敢想象,高科技能如此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今的日子真是幸福、甜美,神州上天咱们不说,就说芝麻小事吧!比如煮饭,搲是定制的,米是免淘的,一家几口人,定量多少米,把米往电饭煲一搲,加适量水,按键一按,煮稀饭、闷干饭,按键选择,时间一到,自动跳闸,关火保温,香喷喷的饭,啥子时候吃都是热的。

一个村有一个村的家长里短,一个镇有一个镇的风土人情,我老家也一样,晒场不叫晒场,叫稻场,机米不叫机米,叫打米。

在稻谷收割机、剥壳机出现以前,老家还是自种自吃,立秋过后稻谷熟,正是抢秋的时节,秋老虎秋老虎,热气不减,但雨水渐少,正是秋收黄金季,人们顶着炙热的阳光,将稻谷连秆带穗收割,摊铺在田里晒一整天,再捆成捆挑到稻场堆成垛,抢完地里的,再将谷垛顶上盖上几层厚厚的陈年稻草,抢秋才算结束。

中秋过后,秋高气爽,人们会将谷垛扒开,将稻捆拆开,厚厚地摊铺在稻场上,压上石碾,套上水牛,转磨式转圈,大圈套小圈,一遍再一遍,直到水稻成稻草。当然,这其中和之后的工序我都有省略,实现颗粒归仓,写起来废手,做起来费力,粒粒都是汗珠子的结晶,弥足珍贵。

家乡多山地,山地多沙石,稻场碾出的谷物里多少会带点沙。一不小心,吃一口饭,咯嘣一声,沙沙作响。嘣了牙,除了疼,牙还发酸发软,更有甚者,崩掉牙齿,鲜血直流的都有,那滋味,估计99%的中国人都有或深刻或浅显的体验,不论男女,无论老幼。

听一个农业专家说,从一粒种子到成为一粒饭粒,期间要经过八十多道工序,具体我没数过,我只知道,这八十多道工序我都经历过。


但专家不知道的是,在我们老家,还多一道工序,估计家乡人都体验过崩牙的痛苦,所以我们家乡的人在淘米前,还有一道重要工序——择沙,这话在我们村经过了本土改良,叫“箩沙”。

箩这个字我不知道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是否写得准确,但我见过箩面,箩沙的过程和箩面很像,就当同一箩字吧。其实箩沙这个词,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本道工序的工作内容,是老祖宗生活经验的简练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家乡人也很少箩沙了,这个词正走向消亡,但我仍然牢牢记得,因为我的牙就曾经被崩过,酸疼了好几天。

那些年,为了煮一锅无沙米饭,家乡人淘米时用两个盆,一个盆放上水,一个盆装上米,把要淘的米分批量地搲进葫芦瓢里,然后放入水盆里,水要没过葫芦瓢的米,前后来回晃动葫芦瓢,因为米质轻,晃动后,米会随水流先冲出葫芦瓢,落入盆底,沙子因为沉而留在瓢底,米沙分离的过程,印证了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的,大浪淘沙,细的在前,粗的在后。

箩米的过程说起来简单,但是特别有含金量,需要精心和耐心。

精心就是手法要拿捏到位,讲究柔和,如果力道掌握不好,要么不出米,要么沙子随水一块冲出,前功尽弃。箩米时,手腕轻轻摆动,一点一点地漾,随着波纹的荡漾,米粒一小撮一小撮,随漾出的水波溢出葫芦瓢,缓缓落入盆中,韵味无穷。

耐心就是慢工出细活,费时费力的活计,特别需要忍耐力,人口多的人家,一顿饭一大盆米,没有三两个小时是淘不出来的,那时我们家是奶奶箩米,老人家做事最是认真,别人箩一遍,她要箩两遍,每次箩完,她都要揉半天眼睛,再揉揉手腕,感慨道:“箩米箩米,累死婆姨。”

箩米一般都需要大人干才放心,小孩子,猴儿性格,依葫芦画瓢,刚开始有模有样,没箩几下就失去耐心,很少有箩得干净的,等到吃饭时,你一个咯嘣我一个咯嘣,吃的人提心吊胆。

农忙的时候,虽然是小孩,我也是箩过米的,我自我觉得很精心也很用心,但是还是经常有漏网之沙,崩了爸妈,爸妈只会默默地吐出口里的沙子,崩了哥哥姐姐,免不了要挨他们一顿数落,哥哥的脾气暴躁,有几次不是奶奶护着,差点挨了他的巴掌。委屈的心灵需要发泄,我常常望着远方,发誓要走出家乡。

这就是家乡的箩米,它是家乡人勤劳的见证,智慧的结晶,也是老人们、父母们舐犊情深的真实写意,那一漾一漾的波纹,是爱的甜甜圈,一圈一圈,无尽地笼罩着子女亲人。

这篇文章,也算记录那贫穷而充满温情的过往吧,再不记录,怕那些先辈们吃过的苦、走过的路就消失得没人记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秋
只知道照着葫芦画瓢?out 了!
我只知道比着葫芦画瓢,但他却 ...
按着葫芦学画瓢
这才是葫芦,你那也就是瓢!
乡关何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