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祭坛

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表现在宗教方面的考古资料还有祭坛。祭坛是原始人从事某种祭祀活动而特意建立的建筑物和祭祀活动的场所。这种遗迹现象虽然不多,但有几处典型的遗迹对了解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有很大帮助。
  考古资料中,真正作为祭坛报道的可见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的发掘资料①。1987 年,在瑶山发掘了一处良渚文化的祭坛遗迹,呈平面方形,由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面组成的三重建筑遗迹,总面积达 400 平方米。最里面略为偏东,是一座红土台,平面略呈方形,长 7.6—7.7 米,宽 5.9—6.2米。第二重为灰色土,在红土台四周挖凿一条围沟,深 0.65—0.85 米,边壁与底边平直方正。在灰土围沟的西、北、南三面,各有一个黄褐色斑土建筑的土台,宽分别为 5.7、3.1、4 米,台面上较多的砾石,可能当时是一个砾石台面,台面的西部和北部边缘,各发现一道由砾石迭砌的石墈,迭筑整齐,呈斜坡状,西侧石墈残长 11.3 米,北侧为 10.6 米,高度约 0.9 米。石墈的护坡为较硬的褐色斑土。从报道资料看,祭坛南半部,分布排列有序的两排墓葬,在清理的 12 座墓葬中,除一座较小外,其它形制都较大,随葬品也比较丰富。小墓随葬品也达 12 件,而 M7 多达 160 件,并且以贵重的玉器为主,可能墓主人的身份不同一般。在这些墓葬中,有两座最富有的墓,安排在祭坛的东南角,看来在宗教上有一定的意义。尽管祭坛的相对时间早于墓葬,但它们都是同时代的产物。所以祭坛与墓葬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土坛的位置和建筑方法来看,这种建在山顶上的土坛,可能有着通天之意,所以被认为是一处以祭祀天地为主要内容的祭坛。
  1982 年,辽宁省博物馆在喀左县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规模较大的石砌建筑祭坛基址①,这处祭坛位于喀左县大城子镇东南 4 公里的大凌河西岸大山山口的梁顶之上,面对开阔的大凌河,面积为 2400 平方米,祭坛的布局分为中心、两翼、前后两端三个部分。
  中心部分为一座大型的方形基址,东西长 11.8 米,南北宽 9.5 米。基址上部堆积有 50 厘米厚的灰黑土夹碎石片层,下部有 30 厘米的黄土堆积。最下边的黄土硬面上置有石堆和零散石块,基址四边砌有石墙基,石块一般都经过了加工,中间还有大片的红烧土硬面,并发现有房子遗迹和已经石化的人骨、兽骨以及形制特异的陶器等。
  两翼部分还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两翼和南部两翼建有互相对应的石基墙。前端部分又可分为石圈形台址和多圆形石砌基址,前者直径为 2.5 米,周围以长方形石片镶嵌边缘,显得十分整齐规整,石圈内还铺垫一层大小相近的小河卵石。后者直径 3—4 米,石圈内铺有较小的石块以形成台面。另外,在遗址南部石圈形台址东北侧,发现一具完整的人骨架,在人骨的头部和脚端两侧各置两块不规则的石板,应该与祭祀有关。
  ①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 1 期。
  ①  《辽宁省■左县东山咀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 年第 11 期。
  从这处祭坛的整体建筑来看,布局对称,主次分明,又以成组成群的石堆为特点,选材讲究,技术较高。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祭坛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可见当时的祭祀活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一项主要的内容。这处祭坛,可能就是当时人们从事某种祭祀活动的中心场所。这也是迄今发现较为典型的祭祀遗址,距今年代约为 5 千多年。
  不少意见认为,东山咀遗址的祭坛,可能具有祭祀女神和农神地母的不同意义①。
  这处祭坛遗址的发现,使我们联想到同期文化中的女神庙,我们曾在“生育崇拜”一节中阐述了关于陶塑女神像的意义,看来祭坛与女神庙有着内在的联系。就是说,东山咀祭坛遗址,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大型的祭祀场所,不论是祈求生育,还是祭祀农神地母,都要在这里举行。从建筑形式和布局来看,当时的祭祀活动已经发展到了复杂的程度。这种独立形成的祭祀庙宇,也可能是一个大的氏族部落所拥有的祭祀圣地。
  在红山文化的积石墓中,都是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也是作为祭坛的一种形式。所以,这种积石墓,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红山文化时期祭祀的认识。
  1983~1984 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大青山阴山山脉,调查发现了 1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在莎木佳、阿善和黑麻板遗址发现了保存比较完整的祭坛遗迹①。
  莎木佳遗址的祭坛,是由 3 座圜形土丘组成,作南北中轴排列,由北向南一次渐小,彼此间隔一米左右,最北边的土丘高 1.2 米,绕土丘基部和腰部各砌一个方形石圈,四角均呈弧形,基部石圈 7.4 米见方,腰部圈为 3.3米见方。石圈均与现地面平齐,宽 40 厘米。在土丘的顶部还平铺一层石块,中间土丘位置高 0.8 米,沿土丘基部砌一个长方形石圈,东西 3.8 米,南北3 米。在这座土丘的顶部,发现了两件磨制石斧,斧身平卧,埋在土中。南边的土丘略高出地面,绕土丘基部砌一个直径为 1.5 米的圆形石圈。结合其它遗迹现象观察,圆圈附近有石砌的房屋基址,这处祭坛可能是当时人们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留下的。
  阿善祭坛遗址由 18 座石块垒砌的圆锥形石堆组成,作南北一线排列,全长 51 米,平面略呈弧线形。这座遗迹距遗址中心约 90 米,以最南端的一座最大,底径 8.8 米,高 2.1 米,其后有 16 座规模相同的石堆,底径在 1.4—1.6 米,高在 0.35—0.55 米之间,彼此间距离一般在 0.8—1 米之间,个别为 4 米。在最后两座石堆空档的西侧,还单独修建一座圆形石堆。
  这些石堆建筑的基础,都选择比较规整的石块垒砌,基底筑于生土之上。石堆的东、西、南三面,保留有石砌墙址,呈垄状堆积,东西各筑一道,南墙筑有三道。在最南端一座右堆与第一道南墙之间,有一块开阔的台地,间隔 29.4 米,为一处很大的活动地带,看来当时的祭祀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形式和规模。
  另外,在黑麻板遗址也发现有与莎木佳遗址基本相同的祭坛遗迹。上述祭坛遗迹的年代,碳十四测定为距今 4240±u65304X0 年,在年代上比东山咀祭祀遗址稍晚,规模也略有区别,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都选择面对河川的较高处;第二,在建筑方面,都是采用大方框里套筑小方框或是用石块垒砌成的圆形圈。反映出中国北方原始居民的祭祀活动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
  ①  《座谈东山咀遗址》,《文物》1984 年第 11 期。
  ①  《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 年第 6 期。
  1975 年,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两处属于龙山文化的祭祀遗迹,一处是用河卵石铺成的长方形石块建筑,长 0.9、宽 0.6 米,选用的河卵石块大小比较均匀,铺砌相当规整,在遗迹西南约 1 米处,发现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在狗骨架下,整齐地平铺着一些陶片,附近还发现一座墓葬。看得出石块建筑、狗骨架与墓葬,三者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场所,或许带有祭祀的性质。
  另一处是用河卵石铺底的圆坑遗迹,在坑内的底部,先垫上一层 3 厘米厚的经过加工的硬黄土,黄土之上和坑壁又加一层 4—10 厘米厚的灰白色硬土,灰白色硬土之上是一层厚 5 厘米的灰黄色硬土,最后在坑底铺上河卵石块,石圆坑附近还有墓葬分布,可能这个石圆坑与墓祭有关,是在此举行祭祀活动时留下的。
  作为祭坛遗迹,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有发现,并且也存在着不同的形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在西欧、北欧地区有一种巨石建筑遗迹,被称为宗教崇拜建筑。它以使用巨大的石头为特征,构成墓室。这种形式从公元前 5 千年至公元前 4 千年,曾广泛地流行于地中海一带,其后在亚、非、美各洲都有发现。这种巨石建筑遗迹,长期被当作传说中的巨人、神灵所为①。它的结构为,在地面树立 3 至 4 块石板,上边再盖一块大石板构成墓室,或在大石板下支以小石块构成室状,这种建筑遗存是史前考古学上的一大特征,它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带,为非庙宇结构的宗教崇拜物。
  这种建筑形式,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在中国的辽东半岛一带比较普遍的存在,但中国把这种属于巨石系统的建筑遗迹称作石棚,或叫做石桌坟和支石墓。朝鲜半岛北部也常有这种桌式石棚发现。
  由于这种遗迹跨越的时代较长,因而形式变化也很多,石棚多作坟墓,是宗教崇拜物,与欧洲的祭台建筑非常接近。
  ①  《中国百科全书?考古学》,第 358 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1208篇  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3
古代的祭祀场地是什么样?中华传统文化要了解,太复杂了
烟台街·舆地广记 | 栖霞方山远古观象祭祀遗址,我是如何考证的?
文化遗址之旅:您可能不知道的美国古代历史遗迹,一起看看吧!
中国最早的祭坛/孟昭凯
《河图》记载的“北斗九星”终于在郑州重见天日,竟有超星爆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