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 说 静(转)

浅 说 静(转)  


静的前提是净,清净自然,淡泊明志。一个人为了名利情等而乐而忧,心是很难有片刻宁静的。把思绪稳定下来,能有一分钟都不错了。人有七情六欲,在尘世中很难不被这些东西带动。但人若清心寡欲无贪念,就不会被喜怒哀乐悲忧恐等侵蚀。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得有心法!道家的道,佛家的法,主要讲的就是如何摄取心法,其经典可谓汗牛充栋,其核心都是为了净心静心。只有心静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宇宙、生命是什么。佛家讲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幻相,是不实的,这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讲的。一般人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以为现实利益才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他的心量只有那么大,智慧只有那么高,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当人的心量增大,不只停留在已有的感知上,破除已有的认知,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佛家认为,人的肉身只是一个皮囊,这不是一种比喻,当人真的静到一定程度时,返观内视,你会真的感觉到人的肉身只是一层外在的壳,在里面还有更美好的生命体,扩大之还会发现更加美好的世界,这实际上是感知到了不同空间的事物。这里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静不是死寂,而是摒弃杂乱无障的思绪,让心定在某一个方面。思绪来源于大脑皮层,但人入定后是抑制了大脑,让元神发挥作用,通过元神看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让元神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出智慧。
现在一般人通过看书学习,增加了知识,都只是在用大脑,所认知的世界也只是红尘中的事。在此基础上不管你写多少书,创编多少理论都只是表面的,没有多少生命力的,也不会长久的。
实像究竟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对常人说的,一般人心性没达到那一步,你给他讲也不一定讲的清楚,不一定能让他明白,他可能就不相信了。另外,有的人很相信,执著于这些东西,用人心去想象,就形成了偏执,又会陷入魔幻。所以正法正觉只会让人放下执著心,清静自然,恬淡虚无。
所谓实像也不是一个像,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谁说他看到了什么,体悟到了什么那也只是他那个层次悟到的看到的东西,还有更丰富的东西不会在他面前展现出来。
前面说的清净并不是说要人在深山老林里找个清净之地躲起来,与世隔绝,不与常人社会来往。人如果带着各种执著心,七情六欲不去,即使找到了一片清净之地,也是没有用的,他也呆不下去。相反人在社会中,该承担什么责任就承担什么责任,该尽什么义务就尽什么义务,只是心里坦坦荡荡,无牵无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的心态,才是真清净,在此基础上悟得真道才扎实,才真正能达到清净无为。
人要达到真正宁静的程度,心真正静到象一潭死水一样,不经过一番苦功加上正确的方法是很难达到的。首先要看有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有的人下了很大的决心,但一碰到实际问题,现实利益,心象翻江倒海一样,许多事情都放不下,心里有沉重的包袱,这种情况下心是静不了的;同时,外在还有一些环境也在无形之中发生变化,如有人喊叫,有人敲门,汽车喇叭声等都来了,这些事情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这叫“招魔”。这时需要有定力,排除各种干扰,当心真的定下来后,一些干扰也没有了。但再进一步下去又有新的考验,如对外界很敏感了,有的还能感知一些平常感知不到的东西,这时也不要受任何的影响和诱惑,不能动心,否则就会自心生魔,前功尽弃。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注意保持正念,保持平淡心、平常心即可。
人若没有一定的心法,没有一种信念,强行进入一种静定状态,是很难的。对佛、道、上帝等的信仰有助于人内心宁静。如果成天想的是争争斗斗、打打杀杀,既要降服别人,又怕别人伤害了自己,既要超过别人,又怕别人超过自己,这个心是永远都静不下来的。
谈到静定时,有个名词“天人合一”是不能不涉及到的。现在许多典籍作了许多说明,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说的。如: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程度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以上观点无疑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层次和立足点各有不同。其实,就是人在心静到一种忘我无我的虚无境界时,也就是感觉自己的身体(肉身)不存在了,周围的环境都不存在了,只有一种意识存在,这时就会发现自己可以和宇宙一样大,可以和宇宙合二为一,宇宙中有什么,对应在自己空间场中就有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与“人”究竟是如何“合一”?
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哪个境界高?
人心能窥见道,能借着天地间“道”的力量做事,发出千万倍的力量
《认知生命》——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它有道理吗?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