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备托孤的时候为什么对诸葛亮提起马谡

《三国演义》当中蜀汉先主刘备,为了给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报仇(其实给关羽报仇还说的过去,张飞之死实在是怨不得东吴),不顾诸葛亮的极力劝阻,几乎是举全国之精锐开始了对东吴的讨伐。

对于东吴的孙权,刘备几乎就没有把这个“黄口小儿”看在眼里,心中充满仇恨的刘备,恨不得一口把孙权吞进嘴里嚼了。

但是,心理扭曲用力过猛,反而被东吴的“儒生都督”陆逊在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报仇不成又添新恨,败走白帝城一病不起。急招诸葛亮火速赶往白帝城托付后事。

这就是“刘备托孤”的背景。交代这个背景的目的,是要说明一个若隐若现的事实,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蜜月期”已经走到头了。

所谓的蜜月期指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默契合作”的时代开始走向完结,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的状态出现了问题。

在刘备的病床前,刘备任命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诸葛亮算是“哥们”,李严却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领军人物。

刘备的这个安排,其实是向诸葛亮发出了一个信号:我死后还是有人要监督你甚至是制约你的。当然后来李严没能制约住诸葛亮那是另外一回事。

接下来,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单独交流的时间,刘备把太子刘禅叫到了面前,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总结了自己,也做了些许感慨,其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名人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以说这是刘备给刘禅的政治交代。

刘备在任命了两位“顾命大臣”之后,特意把刘禅单独的作为“兄长托孤”的形式托付给了诸葛亮,算是默许了诸葛亮作为“摄政”的地位。

刘备告诉诸葛亮:我这个儿子哪方面都不能和你比,托付给你,如果觉得还可以辅佐,就请尽心辅佐,如果你觉得实在是无法辅佐,你尽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这么做也是不得已,他的儿子他最了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禅除了老实善良之外,基本就没有甚么能力和诸葛亮抗衡,所以刘备一方面让自己的太子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另一方面算是摊牌:你诸葛亮如果有异心,我死后,谁也拿你没办法。

刘备还是聪明的,这样的事,一旦说破,诸葛亮基本上就没有了下手的机会,当然,以诸葛亮的追求和境界,无论如何也不会干“谋逆”或者“禅让”这样的勾当。

但刘备却是不得不防。刘禅当着刘备的面一个头磕下去,一声“相父”就让诸葛亮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个选择了。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刘备和诸葛亮讨论和决定“托孤”这样重大问题的时候,却穿插着评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坏了诸葛亮大事的“参军”马谡。

刘备似乎是很突然的就问起了诸葛亮“马谡如何?”

诸葛亮对马谡还是赞赏有加的:这个人有韬略,有见识,有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

刘备却不以为然:“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如何用人方面这是刘备给诸葛亮的唯一的一个建议。

其实,刘备知道,诸葛亮对马谡非常赞赏,不但让他在自己身边当参军,甚至已经把马谡内定位“接班人”了。

刘备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提醒诸葛亮,其实是想告诉诸葛亮:你的最大的软肋,就是识人和用人的问题。看人不准会出大问题的。

刘备这么说,是有底气的,他一辈子有两个过人之处:第一是能装,第二是在识人用人方面有独特的本事——刘备看错人的时候很少,关张赵死心踏地跟他一辈子,够刘备骄傲的了。

刘备认为,他的提醒和他“托孤”几乎一样重要。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刘备的提醒放在心里。或者说在他的心里并没有认同刘备对马谡的判断。直到恃才自傲的马谡在街亭闯下大祸之后,诸葛亮才想起或者相信了刘备的“忠告”,但是,悔之晚矣。

那么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为什么在马谡的问题上如此的“大意和草率”呢?

我想这里面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刘备评价马谡,并给诸葛亮忠告的的时候,诸葛亮的心理是排斥的,排斥的原因,并非刘备说的没道理,如果换个时间和环境,诸葛亮会冷静的想想,刘备为什么会这样说。

但是,刘备是在因为自己的急躁,轻敌,和无知造成夷陵之战的几乎“全军覆没”,败走白帝城的背景下评论一个在诸葛亮眼里的“青年才俊”,似乎会让诸葛亮觉得“自己有病还忙着给别人吃药”的嫌疑。反省好自己才重要。

所以,刘备的这个忠告的时机不好(不是不对)。

第二,诸葛亮在刘备最倒霉的时候,应该是他最自信的时候。刘备没听他的劝,一意孤行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更加彰显自己的正确,在这种心态下,诸葛亮的自信心应该是很膨胀的。

第三,马谡这个人,是有着诸葛亮非常欣赏的长处的,马谡和诸葛亮一样,是一个战略眼光很高,军事理论很强的人,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喜爱就是顺理成章的,加上马谡给诸葛亮当战略参谋,本职工作做得很不错 ,诸葛亮没有理由怀疑马谡的能力。

第四,刘备死后,诸葛亮是以“摄政王”的身份成为了蜀汉的真正的“权臣”,刘禅几乎就是一个摆设。这样的一个局面,只能助长诸葛亮的“自信”。加之诸葛亮对“益州派”的天然不信任,重用马谡等“荆州派”就顺理成章。

第五,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其实他也知道有风险,所以他派了很沉稳的王平辅助,同时交代再三“当街下寨”。以他的一贯作风,他的“锦囊妙计”就是“刘关张赵”都会买账,并且“依计而行”,他压根就没想到或者不相信在他面前毕恭毕敬的马谡会拿他的命令不当回事。

事实证明,识人不明,用人不淑还真是诸葛亮的软肋,马谡给诸葛亮好好的上了一课。但是,这一课付出的代价几乎是整个“蜀汉”承担不起的。

诸葛亮一生谨慎,唯在用人方面屡犯错误,除了马谡,对魏延的莫名其妙的“反感和不信任”几乎就葬送了蜀汉。他最终选定的那个姜维,其实也是一个“银样蜡枪头”,花拳绣腿,大计小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国演义》共读集锦43 | 悦读读书
揽三国形盛,学知人用人
诸葛亮宁为臣不为君的真正原因
刘备为何非要在白帝城托孤?背后竟是他的大智慧,若回成都蜀汉必亡
刘备三顾茅庐时多大年纪呢?
刘备临终托孤,为何要在白帝城而不回成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