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河月明:建文帝削藩失败,原因在哪?根源在重用这“三文一武”
《山河月明》最新剧情,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宝座。他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力行削藩。根基未稳就削藩,而且削藩的手段过于猛烈,不计后果,是建文帝失败的第一步。
其实,在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就已担心藩王叔叔们拥兵自重,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多疑的朱元璋对那些文臣武将一概不信任,但对自己的儿子们,却是既信任又看重的。他曾对朱允炆说,我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你那些叔叔们,他们可以保边境安宁。
朱允炆反问爷爷道,外敌可以让诸王叔去防御,但要是他们自己不安分,那谁去抵御他们呢?
朱元璋默然良久,问朱允炆的意见。朱允炆说,应该“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表示赞同。
若是朱允炆真按照自己对爷爷所说的方法,上台后,先行怀柔之术,再徐徐推进削藩,恩威并施,倒真不失为正确的策略。


但朱允炆实际上的做法呢?
却恰好相反。
朱元璋刚死去三个月,建文帝就迫不及待开始削藩。而在“先削谁后削谁”的战术问题上,朱允炆又犯了一个大错误。
剧中,朱允炆以为,自己扣留了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做人质,在短时期内就不用担心朱棣反击了,所以,他不由分说就决定:削藩先从五叔周王开始!


为什么先削周王?因为周王是朱棣一母同胞的弟弟。朱允炆认为,先削周王,一可以震慑燕王,二可以剪去燕王的手足,防止他暗地里支持燕王。
乍一看,朱允炆好像挺聪明,但实际上,他这都是小聪明,完全没有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
真实历史中,先削周王的建议是黄子澄给朱允炆出的。当时兵部尚书齐泰认为,应该先削燕王,因为燕王在诸王中年纪最长,实力最强。
齐泰的建议才是正确的。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既然决心要削藩,那就要快刀斩乱麻,先把实力最强的燕王拿下,不给他喘息和反抗的机会。把最强的解决了,再收拾起别的藩王来就容易多了。
可是朱允炆先从周王下手,既引起了燕王的警觉,又激起了燕王的愤怒。


之后,建文帝总该开始削燕王了吧?
不,他还是先拿别的藩王开刀。
朱允炆又连削四王,其中,与朱允炆一起长大的十二叔湘王朱柏,因为不堪受辱,竟自焚而死。
这件事,震动朝野,失了民心,令许多原本支持削藩的文臣武将,也开始同情起诸王来。


建文帝连削五王,时间跨度接近一年,在这一年中,朱棣当然不会闲着,他为起兵造反做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在削藩的问题上,建文帝犯的第一个大错误是:削藩太急,没有先削燕王。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已经年老,他深怕自己走后,孙子朱允炆驾驭不了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因此,就让锦衣卫搜罗罪名和证据,将蓝玉、冯胜、傅友德等开国大将屠戮一空。加上之前,因为胡惟庸案和李善长案的牵连,那些能干的文臣,也差不多都被他杀光了。
所以,朱元璋留给孙子朱允炆的,是一个全新的文臣武将班子。而很不幸,朱允炆最信任的三个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恰好又是三个书呆子。


三个迂腐之臣,加一个没有经验自作聪明的年轻皇帝,于是,在朱棣起兵反叛的四年中,朱允炆由一开始的绝对优势方,逐渐变弱,节节败退,最后落得个皇位被夺人失踪的可怜下场。
齐泰、黄子澄这样的大臣,让他们做个中等职位的大臣,还是能称职的,朱元璋时期,就是这样用他们的。但朱允炆上台后,极力提拔重用他们,让他们俩“同参国事”,而且,还让他们一起帮着谋划削藩这样极高风险的军国大事,他们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原本就是两个一般才能的文臣,你让他们做宰相和大将军级别的决断,本来就是强人所难。
所以,纵观历史,加上《山河月明》的立体演绎,我们更能看到齐泰和黄子澄的无能与愚蠢。
两人相较,兵部尚书齐泰对于事情的判断和处理,比黄子澄还略好一点,但很可惜,建文帝好像更信任黄子澄。


试举史实中的两例。
在朱元璋忌日的时候,按照礼制,朱棣本该去京城祭拜的,但他怕自己一去就回不来了,所以就称病,派三个儿子替自己去祭拜。当时,齐泰劝建文帝扣押朱高炽三兄弟做人质,但黄子澄却认为此举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人送还燕王,以麻痹燕王,让燕王以为建文无意削他。(这不是天真是什么,当朱棣是傻子么)
建文帝见二臣意见相左,他便犹豫不决。
这时,魏国公徐辉祖也出来建议,说我这三个外甥都身负大才,陛下若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徐辉祖作为燕王的亲小舅子,都大义灭亲,这样建议皇帝了,可朱允炆考虑再三,还是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放朱高炽他们仨回去了。


黄子澄做的第二件坑事,就是让建文帝重用李景隆。
老将耿炳文率兵讨伐燕王失败以后,黄子澄建议朱允炆,让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奈建文帝不听。
朱元璋把老将都杀光了,当时朝中可用的武将,有名气的不多。李景隆和徐辉祖,就算是两个比较有名的将门之后了。但因为徐辉祖和朱棣的亲戚关系,建文帝是不可能放心让徐辉祖统领大军的。于是,貌似可用的只有李景隆了。(其实,平安、盛庸、瞿能等将,都比李景隆能打,只可惜官职低,没有根基,不受重视。铁铉也很厉害,最后唯一能抵抗燕王的就是他了,但他是文臣,谁也想不到他打仗还这么行,更别提朱允炆了,更不可能重用他为将了。)


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但李景隆的名声大于实际作战本领。更何况,他与朱棣颇有渊源,从小到大的关系,可比和朱允炆亲近多了。
重用李景隆,是朱允炆与朱棣势力强弱的分界线。
李景隆率军攻打燕军,屡战屡败,致使朝廷损失了数十万人,彻底失去了与朱棣抗衡的能力。
后人对李景隆颇多猜测,有说他是朱棣卧底的,有说他是打仗草包的。李景隆到底是真打不过朱棣,嫉妒心强看不得部下立功导致失败,还是故意让着燕军,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从他的各种表现来分析,李景隆在战场上,可能真有故意放水的嫌疑,但作战能力比不过朱棣也是事实。


更何况,朱棣方有张玉、朱能、张武等良将,有跟随朱棣北征多年身经百战的将士,还有从宁王朱权那里硬“借来”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等(明晚剧情,将会演到朱棣去十七弟宁王那里“借兵夺兵”的故事),而建文帝这边的军队,看着人数很多,但多是全国各地调来没有经过训练整合的乌合之众,又没有一个像徐达那样厉害的统帅,被朱棣打败,是迟早的事,也不全是李景隆一人之锅。


但重用李景隆,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错误。
无限信任和重用黄子澄、齐泰、李景隆,这二文一武,已经注定了建文帝的失败。
再加上还有一个人格和学问令人崇敬,但谋略计策全都可笑的方孝孺,致使建文帝更无胜利的可能。


方孝孺,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但这位方先生,写文章做学问是一把好手,为政打仗却完全是外行。
他给建文帝出的主意和计策,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唯一优点就是讨伐朱棣的檄文写得好。
所以,朱棣攻入南京后,就想要方孝孺给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自然不从,不但不从,还对朱棣破口大骂。本来朱棣答应了姚广孝,不杀方孝孺的,但方孝孺对他的辱骂,令他怒火万丈,完全失去了理智,最后车裂了方孝孺,并且诛了他十族。
齐泰和黄子澄也拒不投降,被诛九族。至于李景隆,见风转舵,在朱棣攻城时,就与谷王朱橞一起,打开金川门迎燕军进城了。


综上,重用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这三个文臣辅政参国,重用李景隆率军征讨朱棣,是建文帝削藩失败以致倒台的根源。
但归根究底,最大的锅还是在建文帝自己身上。他遇事没有主见,优柔寡断,既缺乏决断军国大事的能力,又缺乏处理棘手问题的经验,一开始削藩手段又过于激进,没有先削燕王导致失了先机,对比老谋深算多年征战的四叔朱棣,他实在是太嫩了。
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做继承人,而时势机遇选择了朱棣。从朱棣上台后的作为来看,朱棣,的确比建文帝更适合做皇帝,而且是一个更有作为的皇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棣起兵造反,朝廷军数次可击杀,为何朱允炆屡次错失良机?-今日头条
老文看方孝孺
明成祖靖难始末
朱允炆占尽优势又手握天下兵马,为何会输给朱棣,如何才能赢
建文帝占据绝对优势,为什么被朱棣翻盘了呢?原因出在这里
长篇小说连载|卢原质传略(第二十五章):图大位 朱棣发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