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官:民事诉讼庭审中询问技巧与策略的反思



民事诉讼庭审中询问技巧与策略的反思


作者/赵康宁,湖南长沙中院


在民事诉讼中,如何高效的把控法庭询问,用精妙的发文方式,提出巧妙、合理的问题,引导和促使被询问人说出真话、讲清楚话,直接影响到庭审的整体效果,有时也直接关系到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实体处理。

然而,科学、合理的询问方式,不仅要以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还要求询问人必须掌握心理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多种门类的知识,由于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无相应的规定,法院内部也无有关庭审询问的规范或细则,并且,也缺少来自外部系统的教学和培训,因此,对于一名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民事法官,在这一点上,常常会感觉到困惑,在实践中经常遭遇困境,同时,笔者也发现,包括周围的众多同事,在询问的技巧与策略方面也存在诸多误区和不解。

结合以往的庭审询问经验,笔者将几种常见的效果不佳的询问情形总结如下:

1、面对法官的提问,被询问人答非所问,持续严重偏离法官所提问题的指向。如此的效果是,法官不得不一再强调和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指向,客观上扩张了职权主义的范围,同时也延长了庭审时间,降低了庭审效率;

2、被询问人发言的过程中,频繁被法官打断和制止。如此,被询问人可能理解为法官对其的不信任和不耐烦,其甚至开始对所作陈述的价值产生自我怀疑,同时加深了其与法官之间本已存在的隔阂,从外观上降低了庭审的公正度;

3、被询问人的发言可能存在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之处,当庭遭到法官的指责和质疑。如此,可能是初次参加诉讼的被询问人,面对法官的责难,会急于对自己的陈述及表现进行解释和开脱,从而使被询问人的注意力从问题本身转移到其他方面;

4、法官向被询问人抛出一连串具体的问题,或进行不间断的追问,看似问的酣畅淋漓、义正言辞,然而被询问人却疲于应对。由于普通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被询问人不可能对每个问题面面俱到,其可能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进行筛选行回答,从而忽略掉其他问题,这显然不能达到法官想要的效果;

5、对被询问人无序和缺乏逻辑的回答,法官进行简要、概括的总结后,再通过征询被询问人“是否认可”的方式,等待被询问人确认。此时,进行适时、符合逻辑的总结固然重要,然而受制于被询问人陈述的时间和篇幅,法官是否能够不遗漏任何重点地概括出当事人的意思值得商榷,在庭后翻阅庭审笔录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有值得完善的地方。

以上几种情形,虽不足以俱全,但均是在实务中常见的询问困境,不仅在庭审过程中困扰着法官,在庭后翻阅笔录、草拟文书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然而,询问困境的出现,除了被询问人庭审经验、诉讼能力的缺乏甚至拒绝配合之外,却应主要归因于法官心态的失衡和询问技巧的不足。究极民事诉讼询问本身的目标,无非是法官以合法形式通过与被询问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期达到查明案件事实的目的,因此,询问是方式,法官是手握方法的人,被询问人应当才是询问的主角。所以,使被询问人而非法官舒适、快速的融入讯问过程,成为开启被询问人话匣的第一步,然后再辅之以合法、合理、科学的询问技巧和策略,询问的目的便可能达到。

因此,笔者在对庭审中询问技巧与策略进行分析和反思时,将试着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法官的心态与情绪,另一方面是询问技巧与策略本身。

一、法官的心态与情绪。

1、尽管案件数量剧增,相对意义上的庭审时间被压缩,然而法官仍要在庭审中保持耐心,以及平和的态度,避免和克制急躁心理,保持法官的优雅和威严。

2、切勿被被询问人的节奏所左右,同时也不要被被询问人的话语所激怒,这本是理性法官所应具备的特质,但实务中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3、法官能尽量通过目光、言语鼓励被询问人,通过一种友好的表示,例如目光的接触和耐心的倾听来支持被询问人进行交流,以期被询问人能配合将要开始的询问。

二、询问的技巧与策略。

1、尽量不要单刀直入的进入询问状态,法官可用简短、柔和的开场白切入与被询问人的对话,这样既可以化解庭审的尴尬,也可以增强被询问人对法官的信任感,从而有利于讯问的开展。同时,利用一些泛泛的提问(例如:你都知道些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引导被询问人进入状态。

2、允许被询问人自由陈述为主的同时,适当的提出诸如“何时?何地?何人?如何发生?”等以W字母打头的不确定性问题,以便大致估量出被询问人陈述的可靠性,这样既可以给被询问人自由回答的空间,又不至于脱离法官所提问题的中心。此外,不要用否定式的提问(例如:你不知道这个约定吗?),否定式的提问已经提前预示了结果,也尽量不要题选择性的问题(例如:你是在工地、办公室签订合同),这种问题限制了被询问人的回答,存在局限性,应当改进成——你是在工地、办公室还是其他地方签订合同,这样的询问才不至于陷入僵局。

3、不要轻易打断被询问人的讲话,更不要带有倾向性的插话,应保持自我克制,除非出于维护法庭秩序或策略上的考虑。这样既尊重了被询问人,也不至于打乱被询问人陈述问题的思路和节奏,并且也不会显得法官缺乏风度和耐心,从而维护了法庭的威严。此外,应允许被询问人对所做陈述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说明。

4、切勿“机关枪式”的一次性抛出众多问题,笔者注意到,有一部分法官包括在一些涉及庭审询问方法的文章里,将“机关枪式”的询问冠之以“追问法”并赞赏有加,然而,笔者却不能赞同,原因是,首先,以高压态势提出的多个问题混在一起,被询问人能否一一不漏的回答,值得怀疑,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被询问人选择自己认为简单或者容易的问题回答,其次,这种“机关枪式”的提问,给被询问人的是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可能引发被询问人的反感、抵触心理,而且问题本身近乎直接、赤裸,实则询问效果不佳。

5、对于被询问人陈述过程中出现的前后矛盾和不合逻辑之处,不要急于打断,也不要当庭指责。真正经历事实和知情的被询问人,很难没有任何错误和遗漏的陈述整个事发经过,只有撒谎者为了不被法官发现谎言,才会编造一个没有漏洞的陈述,因此,正常的陈述过程,错误和矛盾在所难免。即使被询问人的陈述存在矛盾和不合逻辑之处,此时也应区分“核心事件”与“边缘事件”,“核心事件”也就是那些与事实密切相关、紧密结合的陈述内容,而“边缘事件”指的是那些不太重要、与案件处理无直接关联的陈述内容。

6、试着随意的问一些细节问题,以检测被询问人是否了解真正的情况。很显然,询问的目的是检测被询问人的陈述内容,而非被询问人本人的可信程度。同时,法官去总结被询问人无序的发言或陈述,固然使庭审高效、紧凑,然而法官未必能够全盘概述被询问人的所有陈述内容,有时也会显得法官主宰了整个询问,被询问人因此缺少代入感和参与感。最后,对于常识性的问题,可以尝试一些引导性的提出(例如:也许还有其他的可能),来获取一部分被询问人不会主动涉及的信息。

对于以上几种询问技巧与策略的分析,并非以询问行进的阶段展开,因为在笔者看来,询问过程本身并无明确的阶段之分,问题之间可能相互穿插、互为你我,因此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询问方式,也不必机械化的套用询问的技巧与策略。

除此之外,笔者还观察到,一些询问人和被询问人之外的因素也有可能影响到庭审终询问的效果:

一、庭审中被询问人在面对问题时的反常表现(包括特别的情绪、言行)甚至回答问题时超出常规的停顿时间,也是影响询问人判断其陈述可靠性的考量因素之一,但显然这属于自由心证的范畴。然而,笔者大胆的认为,可尝试性的将此类因素记入庭审笔录之中,在诚信度日益缺失的当下,至少可以作为内心确认的一种考虑。

二、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询问过程,要求记录者即书记员具备高超的记录能力以及听说能力,同时书记员也应克制通过自身的理解对被询问人的陈述进行加工和总结,即使被询问人的大段陈述与案件无关,也应如实记录,而非挑重点的选择性记录。这一点或许有些强人所难,但并非不可做到,并且引入数字化法院之后,通过对庭审的全程录音、录像也可以实现。

    以上,是本人关于庭审中询问技巧与策略的若干感受,之所以称之为感受,是因为部分看法可能比较主观并且武断,但还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讨论,引发更多的法官和其他法律人关注询问的技巧和策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庭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民事诉讼庭审的过程:1.法官:开庭,我们进行法庭调查 请原告宣读
律师:你不得不知的十大庭审技巧
模拟法庭全流程筹备攻略:检验诉讼策略,排除不利风险
浅谈公诉人庭审讯问技巧策略
律师不得不知的十大庭审技巧 | iCourt
“法官欣赏的诉讼律师,都懂这些证据运用技巧!”(不看亏了)|民事诉讼|法官|证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