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弹词早期形态“东调唱本”初探 ———以《新刻东调珍珠塔》为例

旧刊弹词书目中多见题为“东调”的唱本,如《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新刻东调金枪宋传》、《新刻东调忠孝呼家将全传》、《新编东调大双蝴蝶》等,其中《金枪传》、《呼家将》例为“鼓词”,不入弹词目,表明这还是“说唱词话”混沌的阶段,所以弹词、鼓词不分。又据大名鼎鼎的吴信天《三笑·例言》(最早有嘉庆七年苏州吟香书屋刊本)所说: 

是词是西调而非东调。从前最著名者何王强宗,各擅其长,是为东调。殆后施金、陈御、沈建、王渭辈出,以表白为介,以七言为长短句、宕句,别开生面,各务新奇,以观动听。是编集四家之法而法之。

可知“东调”确是早期唱本之名。

一、   源自“陶真”的《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

谭正璧《弹词叙录·雷峰塔白蛇传》:

《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八卷不分回,无目,不署撰人,封面有七言联语,为“许汉文西湖游玩,借雨伞男女留情”,旧刻本(六本)。

据叙录抄出情节,和“陶真”(载傅惜华编《白蛇传集》中)无异,只许猩猩妻名张翠环(谭叙)、张翠娥(傅编)一字之差,其余全同。《存本白蛇传故事演变体系研究》(苗霖、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论文):“《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源自南词(按指陶真)《雷峰塔》,其中的唱词情节基本相同”。这个“陶真”唱本还没有后来脍炙人口的“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白蛇生子叫“许猩猩”,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唱本还没有完全脱离妖豸气,还带着西湖民间故事的色彩。

路工《〈白蛇传〉弹词的演变、发展》则著录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云龙阁”刊本《新编东调雷峰塔白蛇传》,为《新刻》的“扩编”,增加了“金山斗法””、“断桥相会”、“小青烧塔”等情节,人物形象(白娘)也更“人性化”了,和《新刻》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完成《白蛇传》从妖到人转变的,还以这本《新编东调雷峰塔白蛇传》为始。

“云龙阁”还刊有《古本玉蜻蜓传》,这是《玉蜻蜓》版本中最早的一种,情节和后来改名《芙蓉洞》的通行本差别很大,可以窥见这部今天著称“王冠上的瑶玉”的经典书目的原始面貌。蒙思豪《“玉蜻蜓”故事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叙郑州大学藏“杭州云龙阁刊本”:

《古本玉蜻蜓传》五集24卷,封面题“玉蜻蜓全传”,扉页题“乾隆己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刻、古本玉蜻蜓传”。卷中版芯署名较为混乱:

1、新刻玉蜻蜓初集 4卷,每卷一回。

2、新刻玉蜻蜓二集 4卷,每卷一回。

3、三集、四集又有题“新刻东调玉蜻蜓三集”、“新刻东调玉蜻蜓四集”,每集4卷 ,不署回目名。

4、五集8卷。1~4卷题“新刻东调玉蜻蜓”,5~8卷题“新刻玉蜻蜓全本”,每卷四回。

扉页后为“大成主人”所书“玉蜻蜓全传叙”,叙后有“起秀主人”印章:

古今来惟情之一字人所同……世传玉蜻蜓一书不知作者为谁,而其人其事实实有之,非凿空杜撰者所可比迹 ……去其妖冶之言,留其侃口之语,以之供闾里之赏玩,消闺阁之闲愁。观一页而次页难抛,看上集而下集急观。有非淫词艳语诡诬故套者所同日而语也。

不分角色,标(唱)、(白)。正文开始为【定风波】,人名作“原宰”。

虽“署名较为混乱”,但仍可以知道《古本玉蜻蜓传》又叫《新刻东调玉蜻蜓》,这也是现在所知弹词“东调”的最早记录。

二、何为“东调”?

从《新编东调雷峰塔白蛇传》、《新刻东调玉蜻蜓》,我们知道“东调”约起于清乾隆中期(前后),至乾嘉又发展为“西调”。虽然我们只知道“西调”的格式是“以表白为介,以七言为长短句、宕句”,但仍可以推见与之相对的“东调”应以“整齐的七字句”为主。

路工认为:“题为东调,可能为苏州东乡盛行的民间曲调”。《苏州评弹旧闻抄》引老艺人徐云志语:“东调就是苏州东乡唱的调子,后发展为沪剧”。《上海戏曲史料荟萃》云:“有一说:沪剧发展历史上最早的称谓是花鼓戏,亦称东乡花鼓调,因严禁花鼓,故隐去花鼓两字,简称东乡调”。

《庵堂相会》是滩簧对子戏时期“四庭柱一正梁”中的“正梁”,在滩簧唱本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相传是上海“实迹故事”,所以最早是申滩(后发展为沪剧)唱本,有一种旧刊本即题《东乡花鼓调绘图庵堂相会》, 

证实后一种说法并非虚凭,且“东调”就是“东乡花鼓调”的简称,又可以说就是“花鼓调”的别称。

崇明钹子书(又名说因果)现在仍称“东乡调、西乡调”:“东乡调以川沙、南汇为中心,主要是徵调式;西乡调以松江、金山为主,主要表现为宫调式;东乡调四句为一段,西乡调为多句式。”

弹词“东调”现在则发展为“书调”,《评弹小辞典·书调》:

(书调)唱腔以对称的上、下七言句为基本单位,形成了上起下落的态势,并按唱词格律,在平声字上句逗,又在第六字上拖腔,于小过门后再吐出第七字,强调韵脚。因此形成“上起下落,句间顿挫,拖六点七,字更腔和”的唱腔特色,是后来多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

是在原来“七字唱”基础上,参仿南词“以字声行腔”形成的新的“吟诵调”说唱。

三、东调前身“花鼓调”

万历年间臧懋循在其《负苞堂文选·卷三·弹词小序》中说:“若有弹词,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说唱于九衢三市,亦有妇女被弦索,盖变之最下者也”,说明“弹词”初起实亦“花鼓词”。毛菖佩是弹词“前四家”之首陈遇乾的学生,约当(清)乾嘉交际之时,他说自己的唱调是“运来句句称毛调,运去人称花鼓腔”,可见弹词唱调怎样革新变化,也从未脱离“花鼓秧腔”的范畴。

“花鼓”之“鼓”,据施王伟《宋元时期的“陶真”在浙东地区曲艺中的遗存》所考:“包括腰鼓、渔鼓,和板(竹板、檀板、简板、钹等)配合使用”。

以我所见,也许还要包括“莲湘”( 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打连厢又作“打连相”,其源头可上溯到荀子的《成相》。“相”是一种鞭形或竹筒形的乐器,盲人用作辅助行路,沿门乞讨时用以打狗,驱傩者亦常涂鬼脸执之。宋杂剧中“竹竿子”的前身就是相。明清时期,打连厢又叫霸王鞭,后演化成小戏《打花鼓》和著名的"凤阳花鼓"。)、“金钱鞭”……等常用乞唱道具。茆耕茹《太湖西域的曲种》则有更复杂的乐器组合“打五件”、“打蛮船”等;后来还有“十不闲”,指一人操动十样乐器。总之“花鼓”之“鼓”也非一定是“鼓”,渔鼓、简板也是“鼓”,如长沙弹词就是“渔鼓道情”发展来的,这就好理解为什么要把弹词划入“鼓曲”一类了,也说明出自花鼓系统的“弹词”原是弹词正宗。

乾嘉时期,和弹词“东、西调”同时共存、一起流行吴地的花鼓,最出名的当数“凤阳花鼓”,乾隆五十四年刊刻的弹词《倭袍》中有〔乔扮〕一回,详细记载和描述了当时“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和所唱曲调:

(旦)桃花娘子孟四姐听令!(白)有!(白)你原籍凤阳,扮那花鼓娘子。(唱)女兵也要装来像,开元曲调唱清音。……(众白)大家凑凑。来来来,有有有,二百铜钱,拉里先请教一套花鼓介。(旦)列位爷,咱新到这里,不便论价,就唱个花鼓词罢。(旦、开场白)七记枝,三记叶,凤阳女子唱山歌。娇声唱入知音耳,便是周郎也着魔。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昼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映昭阳。咚咚咚。(众白)直头好朵,比众不同。(唱)宝髻云环宫样妆, 春风一曲渡红娘。司空见惯汉宫事,离乱苏州刺史肠。 咚咚咚。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一架蔷薇满院香。 咚咚咚。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见吴王。西施醉舞娇无力,斜倚东窗白玉床。咚咚咚。(众白)真正无说。(唱)众人称赞口不住,来了一个山阳县吏是刑房。……(白)真是好个俊俏女子,你们多听过了么?(众)单听得花鼓调,逼脆个喉咙。……(净)你们会唱别样腔调么?(旦)唐书唱来挡了调,新旧剪剪花,金银绞丝,寄生草,时曲调,没有不会的。(净)全调要多少一套?(旦)要一两二钱。(净)唱得好,依你一两二钱。(旦、唐书)(唱)一轮明月照松梢,姜女伤秋泪暗抛。曾记得去年共赏中秋节,桂子秋香云外飘。我和你直坐到月移花影秋风动,夜深秋露滴芭蕉。哪知道一别今年秋又交,为什么耽搁秋光音信杳?莫不是为着秋闱就把佳期误,莫不是秋饮黄花忘了我寂寥,莫不是秋雁传书多阻滞,莫不是娇秋江别恋美多。曾说道未逢秋冬先回转,到如今人情更比白云遥。我是淡淡秋情难描画,使我秋闺日夜瞧。(众白)赵相公,这支唐书句子末好朵,调头是勿新鲜,你道如何?……(杂)诺诺诺,转了调哉。(贴、档子调)佳期曾定黄昏后,盼你不来,添上我的忧愁。……(众)咦咦,又变剪剪花哉。

(贴、剪剪花)知心兄妹要分离,玉手分携珠泪流,好不凄凄,霎时间,怎舍得分飞?承他恩情相待我,件件般般把我依,只是奴奴刻刻不忘的,万种情,骨肉依稀。今年重又联亲事,我的父母哪知是与非?有口不能提,见哥哥,意乱神迷。(才郎听、把头低、洒泪流珠却湿了衣,目睹娇姬耐不住,我的心爱人儿:)前番与你私相订,实指望地久天长,白发齐随唱佳期,哪知道,难保无虞?虽然与你情非别,望乞宽怀还你保重些,你要自爱自思忖,休得要,悲切泪淋漓。闻说肝肠断、血泪染罗衣,哭诉苍天你是知道的,何须定要奴分离?猛拼着,地府相依。人生自古谁无死?石烂海枯我是终不把那贞节移,(我那哥哥吓)和你死别生离,从今后,后会恐无期。(众白)好朵好朵,再唱几支我们听听。(贴)使得。(寄生草)翠馆佳人逢俺也,到门前斜倚把手招。俏哥哥、几天怎不偷闲到?上高楼手曳罗衫。开纱包,休忘人、外面风流无钱钞,休忘人、外面风流无钱钞。(众白)哈唷,好有趣,听听银绞丝来哉。(贴、银绞丝)刑房里个相公,气概也昂,生成性格要偷香,太荒唐。南门偷戏北门张,才把私情结,重思嫖小娘。寡门尼寺连朝闯,忽听里个官员要坐夜堂。奴的天吓,揩屎布当了禀单上,子孙屎布做了禀单上。(唱)小调毕,润喉咙,艺人颜容渐渐红。听曲众人俱暗笑,听差飞步报情踪。  

另外在弹词《双珠球》、《文武香球》中也有这种“花鼓演出”的描写。综合这些描写和记录,我们知道了乾隆中后期,流行吴地的“凤阳花鼓”演出是以唱念唐诗、杂唱时调小曲为主,另有一种数唱古今名人(或戏曲人物)的《古人歌》和《十二月贤人》,算是花鼓“正套”:

且说王封朱太太,叫他们唱套新时调,兄妹忙将咒吉筛。(白)噔咚噔咚噔噔咚,(唱)紧打鼓,慢筛罗,停锣住鼓唱新歌。万般闲文都不唱,听我唱套古人歌。噔咚噔咚噔噔咚。一唱正月梅花报立春,观灯十五美良辰。郭华上路求名利,遇见多娇王玉英。胭脂铺,刀鱼情,绣鞋罗帕定平身。龙图判断为夫妇,春宵一刻值千金。二月春分开杏花,顺水鱼儿含草芽。张生得病西厢内……十二月腊梅小寒天,喜鹊瓶梅群噪喧。郑元和只为贪花色,用尽金银为亚仙。做乞丐,唱理连,后成一段好姻缘。一举成名天下晓,佳人春戏小楼前。噔咚噔咚噔噔咚,噔噔,咚咚咚。  (《双珠球》第8回)

你可有新鲜的花鼓?唱一套我们听听……〔花鼓腔〕先打锣来慢打鼓,停锣住鼓唱秧歌。诸般杂事都不唱,听我唱个古人歌。神农皇帝尝百草,女娲伏羲男女分。王剪并吞收六国,卞庄高骈有声名。六略兵书孙武子,临潼会上子咎能。妲己夺了纣王位,专诸利死为图名。……刘伶进瓜造地府,张骞误入斗牛宫。买臣樵柴家上卖,崔氏立逼嫁家公。筒人同(按:又作简神童)穷苦得妻子,吕蒙日住破窑中。甘罗十二为丞相,太公八十遇芳荣。(唱)秧歌唱得闹苍苍……权扮江湖央鼓人。 (《文武香球·第29回·乔扮》)

据说这种花鼓正套一共有“廿四套”。但不管是唱念“唐诗”,还是花鼓“正套”,都概可见这种“花鼓调”最基本的特点是“七字唱、四句腔”,也许这也是弹词“东调”最基本的特点。

茆耕茹《太湖西域的曲种》一文还考察了近代(1860年至1980年)一百二十年间,“皖南花鼓”由挨门乞唱、落地唱书、坐堂演唱,演变为花鼓剧种的全过程,介绍“花鼓形成花鼓戏后,其主要唱腔称【陶腔】”,可能从乞唱的“陶真”而来。又旧刊弹词中有《新编陶调画中缘弹词》一种,或竟是“陶腔”,也就是“花鼓调”的另一种别称。

四、“东调”唱本的一个样本——《新刻东调珍珠塔》

谭正璧《弹词叙录》:

《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不分回,每卷有目,为〔见姑娘〕、〔表姐赠塔〕、〔婆媳尼庵相会〕、〔方卿私行〕,不署撰人,旧刊本(四本)。

谭氏据此本无“邱六乔”情节,推测当在“乾隆本之前”。无大盗邱六乔劫塔、当塔一系列情节故事,是乾隆本(周殊士改编廿四回通行本)之前“俗本”的一个特征;据乾隆本序文推断,“俗本”陈翠娥“前有花园自许亲,后有自缢般般丑”等异文,因为不符合封建礼节,被乾隆本“书中前后通身改”掉了。

但这个本子一直罕窥,只在“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读者检索系统”搜索到一页书影(北大图书馆藏书,下称“北大本”), 

判即《弹词叙录》著录之本,惟不能一睹详细。另在孔网见到一“同治九年新镌”《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一册,半页14行*32字,未见著录。对照“北大本”,文字有些许错讹脱漏,应是稍后的一个坊刻翻刊本。《赠塔》中“珠塔为记”一节是这样的:

翠娥小姐想书呆,实在冤家有志气,越发打动我心意。欲待面托终身事,含羞难把口来开。若还不把终身托,惟恐后来失今朝。自古常言直判道,男大当婚女须配,难道男女不应该。倘若爷娘晓得了,由此责法女裙衩……

“陈翠娥上吊”又是这样的:

小姐听了好心酸,雪上加霜更惨切。他竟母子相会了,把着奴家丢在边。……我家表弟一去三二载,今日回来又把奴亲退,正所谓人而不如鸟乎?(唱)想来难学孤雁南飞去,今朝夫妻断良缘。要这薄命成何用?不如一死到家乡。……一收一紧绝喉气,两脚登登命难留。

可征这确是乾隆本之前“俗本”之一。

乾隆本出后,之前“俗本”就很难看到了,又因为鄙俚简单,一般多轻忽当它是乾隆本的“简缩本”,其实“俗本”才是后来所有改编之本的祖本,反映了弹词早期说唱的一个面貌,自有其价值。现在把前面的一段整理出来,以窥见这种“东调”唱本的一般格式:

【开场白】方门落薄运不通,孤寡娘儿命运穷,借贷襄阳遭羞辱,表姐赠塔识英雄。九松亭赠金不受,冻雪中途又相逢,收留读书文及第,婆媳相逢在庵中。小状元巡查七省,唱道情私探娇红,都堂夫妻相埋怨,深闺主婢哭春风,(下据“北大本”补:毕巡抚说明就里,团圆骨肉喜相逢。)

【鹧鸪天】一宿饥寒一宿天,书中命理若深渊,向藏刻巾三冬卷,负却曹兵半亩田(按原文如此)。空嗟叹,休埋怨,眼前负苦有谁怜?欲伸浩气三千丈,只恐文章不值钱。(白)生方卿,表字元音,祖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出城三里太平村居住。先祖方天爵,官居宰相,父方大敬,官拜吏部尚书,母亲杨氏,已封诰命。只为奸臣罗通作对馋入魏党,奉旨将我满门拿下。先父在狱归天,二叔方京也自服毒,三叔方来也遭非命,故家财荡尽,留我子母苦守坟堂,衣食俱无。今奉母命要我到朋友人家借贷银钱,谁想世情冷漠,非俱不借,又受许多轻薄。咳,方卿吓方卿,你好不伤心惨自人也。(唱)原不该低头屈膝借东西,受人轻薄受人欺。一况是宰相儿孙尚书子,不能荣耀祖根基。几番欲要寻短见,单只为难抛老母受孤恓。(白)常言道:上山擒虎易,开口借人难。(唱)锦上添花常见多,雪中送炭世间无。这叫时来易得银十两,运去难赊酒一壶。方卿真正心烦闷,纷纷流泪落娘。

【引】山深无有亲友迹,风雪柴门时常开。(白)老身杨氏,有子方卿,年一十七,且喜进泮,只因家无日给,今日打发他进城借贷,怎么时候不见他回来?(唱)夫人呆坐等儿归,再说方卿早转回。上前拜见萱堂母,见娘愁苦锁双眉。夫人就把孩儿叫,今日花银亏了谁?方卿听了这句话,放声大哭痛伤悲。(白)咳,母亲不要说起我去借贷,这些朋友避在里面多说不在家,故此分文没有,好不伤心人也。儿吓,这是命该如此,无也无祜。(唱)夫人心内好孤恓。孩儿不必苦悲伤,自古世情多冷暖,果然人面逐高低。时运不来该如此,只要你殷勤放下旧心机。有朝金榜题名姓,家园重整有人起。多少古人曾落薄,一朝得志便高飞。岂不闻,破庙落难吕蒙正,刘智远神前去偷鸡。简人同骞运渔家乐,滑水姜公曾钓鱼。阿呀母亲吓,虽是英雄常颠倒,只如今满腹文章不充饥。(白)儿吓,还有一条路在此,不知你肯去否?……要知翠娥赠塔事,且听下卷说前因。

从“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头则各附一则道说大意的“诗曰”,如《卷二·表姐赠塔》:“纷纷世事急如梭,韶华不再奈若何。促膝谈心亲话语,苦情说破厚赠多”;《卷三·婆媳尼庵相会》“有缘婆媳来相会,尼庵痛哭抱头悲。大骂姑娘亲不认,把我孩儿这样欺”;《卷四·方卿私行》:“婚姻本是前生定,何苦今朝却别离。方卿又有毕小姐,两配妻房事出奇”。

故事末尾则说:“方爷三位夫人生三子,都是题名夺利小英是(原文如此)。团圆珠塔完成了,福缘喜庆喜绵绵。”  

这是唱本首尾的一个情形,还带着“话说方卿道”这样话本的气息。全书以(唱)、(白)交替的方式讲唱故事,所以(唱)、(白)约各占一半篇幅,路工:“这种苏州弹词,是以明代七言民歌体为主加说白的弹词,或全部是七言唱句弹词中发展演变出来的一种民间文艺的新形式,是一个创新”。婉言犹说这就是从“陶真”和 “明代词话”一脉相传的“弹词”(清代)。

元明词话,如明成化《说唱词话十六种》,也以(说)、(唱)交替方式讲唱故事———“成化唱本在七言或十言唱词前均标有阴文'唱’字,散文说白前均标有阴文'说’字”(李雪梅《元代说唱词话研究》)。

表象看来,清代“弹词”比明代的“词话”也无甚出新之处,区别只在于一个是(说),一个是(白)。但籍由《东调珍珠塔》,我们看到(白)和(说)实在是二种完全不同的说唱方式,举例来说,《新刻东调珍珠塔·卷四》一开头有这样的一句:“(白)话说方卿道:表姐,我母亲在于何处呀?扯淡得紧,你的母亲又不曾交付与我,我哪里知道呵?”到成化唱本中,这段话按例要被标为(说),但也许应该是这样的:

(说)话说方卿(听翠娥说起母亲下落,心中焦噪,急忙问)道:表姐,我母亲在于何处呀?

即会有一段表说夹杂其间。

可以看到:(白)只是单纯的故事人物的“道白”,(说)则包含了(白)和说唱者的(表)二种成份,且以(表)说为主。东调唱本上升(白)代替了(说)的位置,而原来散说平叙部份的(表)则尽归为(唱)。简单言之:“词话”叙事用“说”,“东调”叙事用“唱”,从词话到东调,“说书”变成了“唱书”。这也许也是弹词又称“唐诗”、“唐诗唱句”的开始。

五、“东调”唱本知见

总之,弹词进入了追求“唱调”动听的阶段。前有“何、王、强、宗”(未知名字),后有“施(金)、陈(御)、沈(建)、王(渭)”,几辈努力,各施解数,终于冲破东调“七字唱、四句腔”的藩篱,使弹词更变为新奇雅尚的“西调”,这是后话,略过不提。

“东调”唱本集中出现在乾隆中后期,尤以“云龙阁”刊刻的几种为著,除上述的《新刻东调玉蜻蜓》、《新编东调雷峰塔白蛇传》外,“云龙阁”还刊刻过:

《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

《新编宋调全本白蛇传》

新刻东调珠蝴蝶        四集32卷  清云龙阁刻本  文化部戏曲研究院

新编秘本东调三喜图   五集25卷  清云龙阁刻本  文化部戏曲研究院

新编东调吉庆图全传   十二集  乾隆五十一年云龙阁刻本   清华大学藏(书案:西谛藏书室新编平安吉庆全传 156卷156回  清抄本  十六册 。)

新刻古本大金钱全传(善本)     清云龙阁刻本  复旦大学图书馆

新刻雅调唱口四海珠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苏州云龙阁刻本 苏图

新刻雅调唱口换珠梅    五集 20卷       清乾隆五十一年云龙阁刻本  (未见藏处)

闹金钗               4卷  清道光十八年云龙阁刊本  四册  西谛藏书室

有“古本”,也有“新编”;有“东调”,也有“雅调唱口”,但不外乎“东、西”二调。这些唱本或许应该统称为“清中期说唱词话”,只是“词话”这个词,随着“鼓词、弹词”南北分化完成,入清以后就渐不使用了。另据盛志梅《弹词知见综录》和“孔夫子网”搜索所得,还有以下唱本称“东调”:

新刻全本双金锭东调    6卷不分回

新刻东调秘本白鹤图      六集48卷  金陵原远堂刊本  六册   

新编东调棕蓝扇 (又名两奇缘)   十集16卷  旧刊本  四册  谭叙

新刻东调雨雪亭          廿八集  清程桂宝撰  清道光二年刊本  十六册  有图  西谛藏书室

新编东调刘海台          四集 清琴天阁刻本 四册 国家图书馆 (书案:此西谛藏书:新编东调刘海图 四集48卷  清琴天刊本  四册。)

新编东调龙凤姻缘        四集 清刻本 三册 国家图书馆 缺一集(三)(书案:此西谛藏书:新编东调龙凤姻缘 存三卷 刊本 三册 存卷一至二、四。)

新刻东调紫金钗          二集14卷  清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文化部戏曲研究院

新刻东调金枪宋传         四集26卷 清翰墨斋刻本 文化部戏曲研究院

新刻东调忠孝呼家将全传  24卷  清末民国刻本  六册  首都图书馆

东调薛仁贵征东            前集2卷、后集2卷  清刻本  四册  苏州图书馆

新编东调螭虎钏            20卷  清刻本  二册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新编东调二度梅合集(新编五龙剑续二度梅合集) 28卷 清抄本 文化部戏曲研究院

新编东调大双蝴蝶          30回  杏桥主人撰  道光三年(1823)文会堂刻本  三册  首都图书馆

新刻东调凤麟袄            (孔夫子)

《新谱东调双剪发传》、续集《新谱东调铁胎弓传》   (孔夫子)

新刻东调阴阳斗桃花传       (孔夫子)

综合以上著录信息,概见“东调”唱本的一般规律是:例分卷不分回,如《新刻东调珍珠塔》4卷不分回、《新刻东调雷峰塔白蛇传》8卷不分回、《新刻全本双金锭东调》6卷不分回。这些大概原来就是“陶真(七字唱本)”,篇幅都不长;篇幅较长的“说唱词话(一段词一段话)”,如《玉蜻蜓》、《刘海图》,改编后则先分集,集下再分卷回。

这些唱本都不分角色,标(唱)、(白),正文开始为【西江月】、【定风波】、或“诗曰(西江调)”用来绰叙情节,如《新刻东调珍珠塔》的“方生落魄运未通”,路工记《新编东调雷峰塔白蛇传》:

这部弹词一开始的格式如下:【西江月】只为西湖游玩,一身独自陶情。叫船避雨遇佳人,惹起风波不定。……(引)幼失怙恃苦伶仃,一似浮萍水上生。(白)小生姓许名仙,……(唱)那时许仙即忙来打扮,要到西湖走一巡……    (《〈白蛇传〉弹词的演变、发展》)

又如《新刻全本双金锭东调》也是【西江调】:

本贯扬州太守,二甲进士出身,科道谪降知县,升授知府刑厅,浙江抚院特题荐,领取山东为大巡。 两同年争䉡途路,双金锭天遣良姻,生死难逃天数,巡按任所赴幽冥。 龙公子庵中遇秀,老夫人面许姻亲。王玉卿家贫落难,吏部图赖欺心。 杨知州贪财枉法,众来鼓噪纷纷,老奴仆街坊求乞,妹子奔告冤情。 举头三尺青天近,到底冤情审得清。金榜题名归故里,状元钦赐结成亲,当初悔把婚姻赖,二女双双嫁一人。

虽称不上是和“鼓词”鼎峙的一个特点,但也说明弹词从“说唱词话”分化出来以后,渐和“鼓词”相远,而日益向形成自己的风格趋近,比如“先唱摊头和提要”、又比如“戏曲化的讲唱”。“东调唱本”后经“西调”过渡到“南词弹词”,这是弹词发展的一条路径,也是一条线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志梅:刊本弹词的概貌及特点 ——以清代刊本弹词为例
弹词选段《白蛇·哭塔》庞婷婷
四大传说结缘苏州
[hpw-sway-035] 苏州评弹-长篇弹词(共71季) 
刀郎(Dao Lang)最新专辑【弹词唱本10首】
弹词艺术大师蒋月泉经典名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