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愚解《伤寒论》第244条
userphoto

2023.07.05 辽宁

关注

今天来试着解释第244条!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这段条文也相对较长,且让我们把它分成几个段落慢慢分析,仲景首先跟我们说的是一个患了太阳病的患者的脉象为“寸缓、关浮、尺弱”,众所周知,寸关尺三部分别代表了人体的上、中、下三焦,寸部脉见“缓”,缓主风,关部脉见“浮”,浮主气,尺部脉见“弱”,弱主阴不足,再结合患者的症状,其人见发热汗出,恶寒,这些都属于太阳表证,不呕代表此时无少阳证(可参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第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此外患者心下见“痞”(可参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心下位于胸之下,腹之上,属于一个半上半下的中间位置,同样属于少阳经界,此时心下有痞的原理按仲景所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第131条那种就是有了误下,导致里阳虚弱,气机逆乱,阴阳失调,继而产生痞闷不通的症状,第二种情况,仲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误下,病人同时没有明显恶寒而且见口渴的时候,那就所以转去阳明了,那是因为太阳表证未罢,津液化汗液外出,久而久之,胃中津亏生燥生热,这就成了阳明病(可参第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因为阳明燥热内盛,内热由内蒸腾于外,所以其人并不会恶寒,反而恶热,且并见明显口渴,此时当以清解燥热为主。

  最后一段条文“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津液从小便出,胃中津亏生燥,大便转硬,此时患者便秘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应该是很痛苦,但是仲景却告诉我们患者并未表现明显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医家认为阳明属于胃肠,正常来说应该是胃实而肠虚,胃虚则肠实,当出现胃实而肠虚的时候,也就是说积滞大部分积攒在胃中时,肠中因为并未有太多积滞出现便秘,但是患者因为胃中有积滞所以会出现胃胀、饱闷的感觉,而当胃虚肠实的时候,因为胃中并没有太多积滞,所以肠中积滞虽然很多,便秘相当久也不会感到明显不适,说到这,让笔者想到曾经遇到过一个老年患者,他就是长期便秘,有时候一个礼拜不便也不会感觉不舒服,时间久了就用开塞露通一下就好了!

  后面的“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这段条文讲的就是初得阳明病的时候患者因为体内燥热出现口渴欲饮水的情况,一定不能马上喝进去太多的水,因为胃中燥热的情况就好比是久旱,地面都非常干燥,这时候下一场小雨是可以缓解旱情的,但是突然下了就好暴雨,那就坏事了,这就容易发生涝灾,人也是一个道理,得了阳明病初期虽然有燥热,患者本能的会去饮水自救,仲景告诉我们的是一定不能马上喝的太多,要“少少与之”以防发生水饮内停的症状,后面说的用五苓散,笔者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是有缺文的,结合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由此可以推断如果遇到是患者出现津液外出成汗,不入胃中进而成燥热的情况,可以用五苓散疏通引导对应治疗!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情批评指正,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随手点赞、转发、在看、赞赏、邀请朋友关注!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搜狗网页
伤寒论 第249条诸家解
大承气汤
[卷四] 渴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2
简述仲景笔下的“胃中”,“心下”,“心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