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烟台曾是京剧“大码头”

烟台曾是京剧“大码头”

吕铭康

码头对于中国京剧而言,是一个意义特殊的词。自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艺术就从庙堂走向大众、走向五湖四海,菊坛出人出戏、聚人聚戏、凝心聚气,都离不开码头。码头是见证京剧发展的不朽舞台,更是精神高地。随着京剧传承发展跌宕起伏,到了上世纪初,北京、上海、天津以及烟台地,都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京剧“大码头那么,台怎么能够成为京剧“大码头”的呢?而且,比我们青岛还火呢?

追溯历史,早在1852年(清咸丰二年),烟台的莱阳后照旺庄士绅王鸿奎就从北京请来了京剧师傅,办起了烟台第一个京剧戏班。从此,京剧这朵艺术奇葩就在烟台绽放,并且在胶东大地广泛流传,姹紫嫣红绵延不绝。1868年(清同治七年),海阳籍进士鞠捷昌为母亲庆寿,特邀京剧大师谭鑫培来海阳唱了三天堂会戏,期间还应当的绅民吁请,在海阳万寿宫戏楼演出了《长坂坡》《三岔口》等戏。1874年,海阳县城王乐天建立了“普庆班”,有40余人;1892年牟平人王玉山成立了“王贵班”,一直延续到1940年;光绪末年,海阳徽村于老太婆创办了有50余人的“穆柯班”;1913年,莱阳姜有山办起了“红字班”;1921年,海阳东村的陈武和力争村等组建“同乐班”;1922年,掖县的孙成业和孙连芳成立“掖县东宋小班”:1923年,牟平人刘春玉创建了50余人的“假双合班”;20世纪30年代后至1949年,先后成立的京剧戏班有:牟平的“连群子班”“青年剧团”;海阳的“一品班”“梨香戏社”;龙口的“福利班”“房老旦班”“刘贵班”“李丰顺班”“孙双贵班”和蓬莱的“国剧社”等。

烟台自1861年被辟为山东省第一个沿海商埠后,商业贸易比较发达,又处在南北海上交通的要地,取水路由京津南下由闽浙沪宁等地北上京津的演员艺人途经烟台,常常登陆小住或演出,由此播下了京剧在烟台发展的种子,培养了烟台人对京剧的喜爱,促进了京剧在烟台的发展于是烟台逐渐成为了京剧“大码头”。最初,京剧表演主要在当时繁华的商业大街北大街大庙的戏楼里进行。后来,福建会馆建成后,也附建了戏楼,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七月十五日和九月初九,都在这里演出京剧,开辟了新的演出场地。烟台人对京剧的喜爱,以及表现良好的欣赏水平,也给来烟台的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乐于来烟台演出。

烟台的丹桂戏院是掖县(今莱州)人张子禄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出资所建。盈利后,于1911年又进行过一次扩建装修。丹桂戏院为二层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正门朝向东南。戏台是正方形,两旁是出将入相口,乐队在戏台的左侧。戏台后面中间绘有花卉壁画。八根圆木立柱支撑楼座,二楼设有包厢,每厢可容810人。楼下池中央设有40余张八仙桌和椅,可三面坐人,两侧设有边座。一楼两边各设有两侧门,为散戏时疏散人群的方便门。戏院可容纳观众千余人,称得上是当时国内知名的京剧大舞台当时的烟台城区(即现今的芝罘区),是仅有五万人口的小城镇,民国初期竟有六七处演出场所。各家戏院为了经济效益,都争先恐后邀请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竞争久演不衰。芝罘的同乐处票房和烟台益友俱乐部票房等,都有了逐渐的戏班,并经常到周边地区演出京剧。芝罘区从此就成为了京剧名家荟萃之地。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烟台一度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齐名。谭鑫培、孙菊仙、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约250位各个流派的京剧名家都曾在烟台登台献艺。到了上世纪2040年代,京剧的票房价值,驱动了一些资本的投资,很快就在儒林街一带建成了三座戏院———丹桂、瀛洲、寿仙三家,此时正是烟台京剧发展的高峰时代,许多京剧名演员如李吉瑞、马德成、言菊朋、郝寿臣、马连良、谭富英、林树森、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黄桂秋、王玉蓉、李万春、袁世海、白玉昆等都先后来烟台演出过。其中,还有50多位在烟台长期居住过。京剧大师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曾五次来烟台搭班唱戏,1907年他年方12岁时,在烟台丹桂戏院演出,开场戏是《打渔杀家》。这次演出留给他最好奇的是烟台人提着灯笼看戏的风俗。据资料记载:烟台人提着灯笼进剧院看戏,并不立即将灯笼熄灭。要等到头牌出来后,认为唱得好,才熄灯静心看戏。倘若不满意,即提着灯笼走人。当时有一首诗写道蜂拥戏院挑灯笼,疑似流星落碧穹。待等红烛吹灭后,方知打炮已成功。周信芳先后191019141923年频频来此演出;1927年,他第五次来时,有感于烟台有广泛的京剧基础,便带头成立了以专业演员为主体的烟台梨园公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武生泰斗尚和玉两次来烟台,不仅领衔演出,还担任过丹桂戏院的经理、烟台梨园公会会长。著名生李万春在烟台为一所小学义演三天,筹资建校。京剧花脸大师金少山,曾在烟台居住和演出达七年之久,其后他从烟台来到上海,与梅兰芳演出《霸王别姬》,他的黄钟大吕声振屋瓦的嗓音,从而一鸣惊人一炮打响,至今依然是空前绝后。由于烟台的观众非常懂戏,他们来演出是绝对不敢丝毫掉以轻心,因为在烟台唱红是非常关键的。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由许多京剧名家来到烟台献艺。

由此,不仅培养提高了烟台市民对京剧的整体欣赏水平,而且涌现出一大批戏迷和票友,为京剧在烟台的发展奠立了重要基础。老报人徐铸成说:“盖烟台一带,平剧(即京剧)素有根蒂,旧北京剧界,一向视烟台为畏途也。”当时,很多京剧演员以来烟台唱红为荣。有个这样的说法:北京学成,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烟台验收

烟台丹桂戏院(已拆)

在历代京剧名家中,烟台籍人士就有很多。在“昆弋十三绝”中,有一位迟财官就是蓬莱人。还有“花旦大王”于连泉(祖籍:蓬莱)、有“老夫子”美称的名旦陈德霖(祖籍:龙口)、“四小名旦”毛世来(祖籍:莱州)、著名谭派老生王又宸(祖籍:莱州)、著名剧作家马少波(祖籍:莱州)、著名花旦吴素秋(祖籍:蓬莱)、著名京剧琴师李奘图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李门、李超(祖籍:蓬莱)、老生名家迟金声(祖籍:蓬莱)、程派名旦迟小秋(祖籍:蓬莱)老生名家曲学海(祖籍:烟台芝罘)、小生名家姜振发(祖籍:莱州)、著名言派传人任德川(祖籍:莱州)、著名京剧编剧杨毓珉(祖籍:烟台)、著名刀马旦王玉珍(祖籍:牟平)、张派名旦张萍(祖籍:烟台)、老生名家杜镇杰(祖籍:莱州)等等。

现在先讲个开头,京剧与烟台确实有缘,且听我慢慢讲来……

2021-12-27 青岛夹缝斋

(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民国时期的山东省烟台市记忆,牟平、莱州、登州等地
老烟台轶事(上)----“戏难唱、拳难练”
200年胜利路,老烟台市中心
烟台街·烟台故事 | 京剧名角儿来烟唱戏,留下几多佚事
老照片中的华夏|1931年的烟台,遍地都是古城,如果还在多好!
莱州又发现一处328吨世界级大金矿 专家:难开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