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地区教院--青葱岁月之校园(6)


一、题记

泡好茶,备下咖啡,燃起一枝烟。

闭上眼,深吸一口,看青烟袅袅,转身跳进旧事往日里。

翻开书,写下几笔,再拉开书橱,抽出一本又抽出一本,渐渐地铺满书桌。

寂寥的午后,如无酒量的贪杯者,一杯复一杯地吃酒,缓缓醉倒在记忆里。

二、梨园岁月

01

水果可是不肯把它的色、香、味给购买它的人去享受的,也不肯给予为了出卖它而栽培它的商人去享受的。

要享受那种色、香、味只有一个办法,然而很少人采用这个办法。如果你要知道越橘的色、香、味,你得请问牧童和鹧鸪。从来不采越橘的人,以为已经尝全了它的色、香、味,这是一个庸俗的谬见。

--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虽然,守着几亩梨园,但享受梨子的芬芳馥郁,机会只有一次,或者短短的几天。


                        中秋初中读书时,于校南麦地留影


02

1994年的秋天,中师毕业,分配至离家几里外的母校--中秋初中。

记忆里,那一年的梨子卖的特别晚。因此,在这最后的收获时节,每天晚上就睡在梨园里。

清晨,早早醒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为深秋的清雾笼罩着的静谧深邃的园子。

起床,小心着从树底出来--这床,常常放在树身较高一些的梨树下。

先是,给铺满空地的花生来一次充沛而漫长的灌溉。

然后,伸伸懒腰,扩扩胸,围着梨树转几个圈。

那最先迎接黎明的枝头上,泛着微黄带着露珠的梨子,在清晨的雾色里安静着妖娆着,像一个婉约而深情的女子,等待着宠幸。

随手摘下一个,就着那微凉的空气和晨曦里的薄雾,咬上一口,闭上眼,静静享受那滑入喉咙的爽脆与醇香。

一个梨子吃完,沉沉的睡意早为那隐约的清凉所唤醒,继而微微兴奋起来。

03

骑自行车去学校,和学生一起早读,上完第一节课,然后,回家吃早饭。

对于十八岁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学校里的一切都新鲜而美好。

校长、主任、会计是我读书时的领导。办公桌对面,是教我的语文老师。

校园,依旧是读书时的样子,简陋而安静,甚至教室门口的白杨还是当年的那一棵,只是看上去更为繁茂了些。

收获梨子的盛大而繁忙的时刻,过些日子才会到来。

我所要做的只是看梨或园子。当然,父母所说的是守住园子看住梨子。而我所理解的是欣赏,欣赏梨子安静微黄的色彩,欣赏枝头苍翠深绿和树底干燥微黄的叶子,欣赏这安静的有些落寞的园子。

欣赏之余,在这深秋静寂的园子里读读书,备备课,发发呆。

中午,父亲会送饭过来。晚饭,大多也在园子里吃。

菜,是园子里的豆角、辣椒、西红柿配在一起,大火爆炒。

馍,是母亲手蒸的。偶尔下雨的时候,会吃到油饼,配上两头大蒜,可谓佳肴。

不知什么缘由,离家之后再也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了。

入夜,树下,看着满地的月光,遐想一番,安然睡去。

夜半,偶或为滴落脸颊的露水所惊醒,又会神游一番。

清晨,带着深眠之后些微的惬意,匆匆赶往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

那是一段多么平静而美好的初登讲台的日子。只是,这样的日子总是如此短暂。


三、走进教院

01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三年前,一个薄暮初起的黄昏,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街边一大片堆满砖瓦水泥的废墟。

猛然想起,这就是自己曾经就读于此的地区教育学院。

02

那是1994年的“秋忙假”

(除去固定的假期,乡村中小学还有两个为城里学校所没有的麦忙、秋忙假。为期三四天的时间里,老师要进行夏收和秋收,学生也可以给父母帮些忙。)

其时,工作已然安定的我。听说,砀师同班同学苏君去了地区教育学院读书,便又蠢蠢欲动起来。

于是,和黄珂相邀教育学院看望苏同学。我们先在县城相聚,然后搭火车去市里。

那是我第二次去宿州

(第一次是中师毕业前,教育学科全市统考,我们乘坐学校包车,匆匆而去匆匆而回。)

一路,甚至在火车搭乘小蹦蹦三轮车上,我都很兴奋。走进校园,扑了个空,苏同学不在。

原来教院不知什么原因放假(是秋忙假,还是十一,实在记不起来了)于是当天晚上,我们又火车回来--那时票贩子猖獗,也没有网上订票之说,学生坐火车,大多不买票,当然也没有座位。

虽然是站,我们却很兴奋,躲在车厢连接处,望着急驰而过的夜色,抽着烟,说着青春年少时才有的虚空的梦和幻想。

县城小旅馆里我们住了一夜。

因为,那个时候,中师毕业的同学,还没有谁在县城安家

03

第二天一早坐上外面裹着帆布的三轮车一路颠颠簸簸到了苏同学老家--被称做神笔马良故乡的马良集。

(那个年代,从乡镇到县城的“公交车”都是这个样子。

机动三轮车,外面搭上车篷,两边排上长木板,可以坐上十余人,再多一些,中间还可以挤上三五个。

车厢后面有根横梁,可以倒着悬挂十几辆自行车。因为大多数人下了这“公交车”,还需要靠自行车代步。)

喝酒,聊天,听苏同学神侃,而我终于被上学的那种方式所打动。

成人教育学院,可以“先上车后买票”。

(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方式。

学生先入学读书,第二年参加成人高考,以获得教育厅注册的学籍。一切和先考试后读书的学生一样,只是毕业证要推迟一年。)

回来到姐姐家,和姐夫一起找了他们同村的教办室主任。

送了些礼,主任终于答应我带工资脱产进修。

我作为,乡镇里未工作而发工资上学的第一人,来到了宿县地区教育学院。

其时,学校已经开学一月了。

如今,作为那个年代特有的乡镇教育机构的教办室,早已不存在了;作为打开自己未来世界第一所大学的教育学院,在名称消失之后地址也一并沦为废墟了;作为朋友、知己和未来妻子形象的姐姐,也已经去世多年了……

只有,孤独的我,在此时孤独地写着这些伤感的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张小作:梨子
【安徽】周海|梨园
王敏:梨园情深
校园故事:卢俊卿给我们上了一堂思想课
高郁林:永远的母校——新惠师范!
此生无悔上中师,那些让人红了眼眶的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