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爱人”而起的几件小事——省教育学院旧事琐忆
因为,彼时的我,何寅和年轻的同学,只是喜欢文学的天生浪漫。
让人未曾想到的,是她竟如此的平淡,一如永在流逝的太平日常。
我们的所谓失望,更多是自设的幻象,被现实戳穿后伤口的疼痛。
《电话和母亲(上)——我和母亲(2)》推送出去,已是凌晨。
文章,立意如下:
曾经,母亲如爱人一样,爱我。
如今,我把母亲当作爱人那样,去爱她。
如此表述,是否可以?
如若可以,是否确切?
稍作解释,草成文字,发于教院同学群:
1
《现代汉语词典》爱人的义项:
1是指丈夫或妻子。2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现代汉语语境中,称母亲为爱人,是错误的。
2
同为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爱人条目阙如。
对爱释义如下:
1喜爱,宠爱。
2特指男女间相互爱慕亲热的行为 。
……
现代汉语爱人一词中的爱,是古代汉语爱一字的特指。
现代所谓爱人——是古汉语爱字特指义项,爱慕行为的施事者。
如果从词义演变角度,爱人属于词义的缩小。
求源溯本,爱人一词,作为现代的一个名词,应当有更大范围的指称。
因此,说自己是母亲的爱人,母亲又成为自己的爱人,并非是错误的。
3
对于写作,我自有偏见:
如果,作者词义的传达,完全限定于词典所框定的意项。
那么,其文字鲜有活力,其作品的生命力必将大大丧失。
中国的词汇中有很多早已入土,大家认为入土为安,我们姑且出土一个“迈迹”,注释起来是“无所因而奋发自主”,我则戏称为志前之志。
——《即兴判断·夏阑三简 》
木心对已然入土为安的,古汉语词汇的出土,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倡导的古语词汇的复活,殊途同归。
无意之间,殊多契合。
因此,以爱人一词,来指称母亲。
不仅,是对这一语词意义的丰富,并且对其指代范围亦多有延展。
以上言说,并非没有道理。
因为笔者,力有未逮,言有未能;班门弄斧,有错难脱。
班门弄斧,勇气诚然可嘉。
如果,未能更进一步完善。
自信,实为自负;
勇气,就是鲁莽。
小打小闹时,常多自负。
渐入佳境,渐至深水区,掖在皮袍下的“小”,再也憋忍不住,自己跳将出来。
诸多问题,请同学教我。
会设问题,涉及古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外来词汇(翻译学)好几个学科。
比较复杂。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爱人”这个词汇,应该是五四运动中,源于“lover”的翻译,最大的可能是来自日语对于英语的翻译。
古汉语“爱人”是“爱+人”,严格意义上是动宾词组,而非名词性的指代称呼。
因此,从语义学角度看,二者除了长得一样,并无联系,因而无“复活”之说。
此外,语言是一个活体,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受众理解接受,才有存在的价值。
作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双博士后的“小谢”——当年的学习委员解旬灵,她信手拈来的专业解读,让你服气得生气。
想想,宿州合肥,专科本科,同学四年。
同是毕业中师,不生气怎么受。
(“小谢”之谑称,源出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
語言,是因表達而出現的,偉大的作家可以也應該,用自己的感悟和創作,豐富并拓展語言的深度和廣度(包括母語和非母語的)。
我兄文字的真誠細膩、深刻婉曲,已漸具有自我面目,值得期待!
她爱人的解读,则是让人兴奋的服气:
然而:
具有自我面目,明显是夸我。
偏偏,非加个什么“漸具”。
陈谊呀陈谊,下次见面,一定还会让你喝吐。
唯有如此,才能让你对我酒量有直截的夸奖。
本来沉寂的同学群,因为“爱人”事件,而变得很是热闹。
就这样,聊着聊着,有关文学的几件小事,重又浮出水面。
即兴记之。
曾经,和何寅一起,跑省文联,去拜访著名诗人公刘。
公刘,一个瘦瘦的,并未说太多话的老头。
老头,让我们颇为失望。
记忆里,还曾专门去过,如今已经不在的《诗歌报》编辑部,门没有开。
在门外,我们站了许久。那时候,省文联的木楼,还是破破旧旧的。
这一切,在我们对诗歌,对文学的憧憬里,种下太多失望和怅惘。
因为,彼时的我,何寅和年轻的同学,只是喜欢文学的天生浪漫。
让人未曾想到的,是她竟如此的平淡,一如永在流逝的太平日常。
我们的所谓失望,更多是自设的幻象,被现实戳穿后伤口的疼痛。
如今想来,匆忙去远的一切,失望伤口和疼痛,都让人如此怀念。
略带沧桑,略略古拙的色彩,才是或者应当是,文学迷人的本色。
至于,小谢所提起的,和她讨论《情爱画廊》的往事,让很多情景得以重现。
其一,张抗抗的《情爱画廊》。
是那时,拥挤的公交车上,一只拉着把手,另一只手也不愿阅读中断的作品。
彼时,作品传递的情爱观念,我多有欢喜,并且偏执到强要他人认同的地步。
其次,至于小谢所说的讨论,可能更多的,是我固执己见,一人的自说自话。
当时,我固守什么,她又攻辩什么,是早经忘却的。
唯有,那样的场景,一经她的提及,便如她之所言,确又历历在目了。
如今,对《情爱画廊》,无论言语特色,还是个中观点,与当初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论辩爱情的激情,讨论文学的热情,燃烧激情的岁月,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那样的岁月,那样的青春,那样青春岁月的同学情谊,是人生命中最珍重的记忆。
经由,上面两件小事,我想起了更多:记得,是和张震一起,跑到花冲公园,挑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那书,还在书橱里,摆了许多年。因为,版本的问题,至今未曾翻过。
反倒,新又购置的,草婴翻译的《战争与和平》,早早读完,并且还会重读。
还是,和张震有关的故事。
那时,还窝在我们学校的丁放老师,和袁行霈、孟二冬合著的《中国诗学通论》再版不久。
毕业前夕,同学纷纷买来,请丁老师签名留念。
那时的我,一是囊中羞涩,二是对于古代诗歌并不感冒。
于是便成为,没有买书的,极少同学中的一个。
让丁老师签名的事,你还记得吧。
那书,应该还在吧。
看完没有。
借我一观。
当然,是玩笑话。
然而,想要阅读丁老师的书的愿望,却是无比真诚。
并且,这真诚的愿望,我一定实现。
奔波太多地方,很多的书,都遗失了。
最主要的问题,张震同学,避而不谈。
自夸多有奔波,还是赞己,善于丢书。
其实没有读过,或未读完。虽属猜疑,至于结果,那简直是一定的。
因为下面的话:
早已笔干才枯,虽则写稿,时常改稿,非为创作:
为五斗米折腰,码字换米,聊以吃饭。
一点情面不留,对于张震。
并非缘于私怨。
追问步步紧逼,是在问他,也是问自己。
匆匆二十二年,轻狂少年,容颜渐老,诗文多弃。
时光好似列车,你我同学,皆是旅客,两年匆匆,擦肩同行……
歌声响于耳畔。唐恬作词,摩登兄弟演唱,电影《使徒行者》的主题曲:
沿途漂泊,像故事的段落
某一句誓言被时光藏匿了
多年后凝结成琥珀
愿每一颗,眼泪都不白流
愿天黑后,有等你的灯火
愿告别的人,只需要抬着头
都将被同一片星河,守护着
愿你眼神清澈,愿我也笑着
消失在时间的尽头
另外,需要说起的,便是对徐訏的发现和偏爱。
当时,同一宿舍的,时常一起外面吃饭,饭后四处乱窜窜。
好像,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后面,撞见打折处理的徐訏作品。
因为,在此之前,已经读过谢冕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
并且,对于徐訏的《鬼恋》,极为喜欢。
所以,打理处理的徐訏作品,全都买了一本。
那时,我对他的小说的迷恋,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我不太喜欢的,教现当代文学的老师,曾被我暗中将了一军。
下课,巴巴地跑过去,问他是否读过《盲恋》,《鬼恋》?是否知道徐訏。
俩问题,他给出的答案,都是否定。
还记得,彼时年少轻狂,恃“才”放旷的我,看他不起的目光里,更多了一丝看不起。
学生,看老师不起,事需三分三解。
学生,有两种类型。一是表面尊敬,私下轻视;一是私下轻视,表面也轻视。
两种学生,要看教师,如何选择。
一流教师,是为学生,心有所甘,情有所愿,称其为老师的老师。
他们能够,平静接受,选择接纳,甚至悦纳。
指其不足,督其反思,促其奋进,轻视他们于当面的学生。
如此教师,若暂居二流,亦或三流,终其一生,必成一流。
二流教师,勉力接受,默默接纳,咀嚼不足。
虽有不满,隐于心中,反噬自我,亦有长进。
假以时日,学生之轻,日渐其轻,终为把轻视呈于当面的学生所喜欢。
予以岁月,功不唐捐,厚积薄发,终成一流。
三流教师,学生私下,轻其所授,心如明镜,仍然悦纳表面的尊敬。
及至,这表面的尊敬,尊有不敬,敬有不尊,便勃然忿然……
因为,剥去表面尊敬,他们或将,赤裸其魂。
四流教师,撞见二类学生,极不待见。
或是拒之千里。
甚而权力内外,挟私要挟,打击报复……
当下教育,问题多多,教师为首,一流教师,如何培养。
木心先生,对于教育,多有药石之药:
一流之声一流闻,三流二流是闻不到的。
所以三流二流始终认为除了他们,实在没有别的。
所以三流认为至少他是二流。所以二流认为他是一流无疑。
这样:一流阙如。三流因为自以为是二流就不成其为三流了。
二流因为自以为是一流就不成其为二流了——
这样,一流二流三流都没有,只有四流……
——《即兴判断·聊以卒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统文化: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教师的境界
​古代上、中、下九流
什么是三教九流
文化杂谈···什么是上九流什么是下九流?
一流企业什么样,二流企业什么样,三流企业什么样,都在现场体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