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限丰富的“两栖”词句——《给自己开写作讲座》系列
经典诗文是水草,置于水中,好看。拎出水外,岸上亦可存活,永放光彩。
这类具有无限丰富内蕴的诗词文句,我命之曰,“两栖”词句。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这就是木心,也只有木心,才会大胆说出这样透辟的句子。
——梁文道《文学,局外人的回忆》(《文学回忆录》序言)
昨夜,文字写毕推送出去,偌大校园,阒静无人。
回望北面长楼,人去廊空,唯余灯光漂白的夜空,更见暗黑空阔。
摸黑下楼,驱车大街,灯光通明,人语哗动。
有谁如我。如此痛过,如此幸福过。
清旦,至丁字楼入澧沅居。
备课,重读杜甫《登高》。
读书,忆及王粲《登楼赋》。
清人宋长白拎出四句——
白日忽其将匿,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以为“摹写长途景况,令人肌骨凛冽”。
另外加上心有戚戚焉的两句——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以为状写登高心境,无有过此者。
回到《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前人多有评述。以宋人罗大经的为至评: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然而,大狗叫过,小狗依然可以叫上一阵。
颈联之中关键语词在一“秋”一“病”字。
秋,多有收获,本身又极美。刘禹锡曾赞之曰“我言秋日胜春朝”。
然而,悲秋便多有感伤。万里飘泊,托身无所,寄居孤舟,秋之悲愁,便浓到化不开遣不去。
病,偶染感冒、风寒,几日便愈,反有助于生命重现美好。
多病久病,便是不幸。年少偶病与年老多病,心境上几有天壤之别。
年老多病之人,最喜有人陪伴,陪伴可以驱孤寒除病痛,偏偏杜甫又以百年多病之身,独登高台,其苦其悲其痛,可想而知。
同一物事。不同的人,人的不同时期,感受记忆可以迥然不同。
年轻时候,揽镜自照,至多遗憾美之不足。
朱颜辞镜,白发渐多,常多伤怀不忍对镜。
因之:
青春多遗憾,年老常伤悲。
因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可有多种写法,可以无限丰富。
例如:
万里作客常悲秋,百年登台独多病。
作客常悲秋,登台独多病。
万里作客,百年登台……
甚至,不必迟暮,不必登高。只是秋天,只是离家,异乡作客便有无限悲情。
至此,便可理解,无数诗词之中,林黛玉为何偏爱“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
原因何在。
因为,作客万里,寄人篱下,年老多病,逢秋寂寥之类的孤独感伤已经深植古典诗文之中,深刻人类的记忆之里,因而具有更为阔大的生存空间。
因之,这类经典诗文,便拥有了超越具体文本单独存活的丰沃土壤。
还是郁达夫先生说得最好: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写客子思归之状况,声激而悲,尚不远于屈、宋。齐、梁以下,不足语此矣。
——林纾《古文辞类纂》
王粲《登楼赋》一文,林纾评价如此之高。近人方智范则说:
仅凭这《登楼》一赋,就足当“七子冠冕”的称号。
《登楼赋》中,王粲写了什么,仅以前文所举六句为例赏析:
白日忽其将匿,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遭逢乱世之忧,羁于客地之愁,飘零日久之悲,离群索居、了无知音之苦,从词句之中丝丝缕缕漫漶开来。
“白日忽其将匿”连同后面——
“风萧瑟而并兴兮”“兽狂顾以求群兮”六句一起,营造了晦暗萧瑟的氛围——
太阳西沉,寒风并起,天色阴惨,兽求群以寻伴,鸟举翼以归林,除去奔波不息的征人,广阔的原野寂无人迹。
作者此时,内心凄凉悲怆,情意忧伤悲痛,可谓望远怀乡乡更远,登楼销忧忧更忧。
白日将匿,日日西沉;飞鸟相鸣,日日举翼,并非奇观。
重点是作者于忽然隐匿的白日里,体察到了时光匆促年华老去的伤感,触摸到了客居在外,羁旅飘泊的孤独。
再加上身处乱世壮志未伸的苦闷,一切悲苦愁情,一时之间,全然袭来,无人可诉,无力担负,怎能不让人盘桓反侧,夜半不寐,动容欲泪。
读其赋多有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荒忽兮远望”的感伤。
又有宋玉“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悼余生之不时兮”的失意。
这类融入人类共同情感记忆,并创设经典意象,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诗词文句。
完全跨越不同时代,超越具体个人,穿越不同地域,为人类全体而共有,并因之而长存。
察之后世,以下诸句,参差近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鲁迅以后无杂文。
——方鸿儒
方先生的这本书籍,早已断货,我也并未读过。
然而,其断言立论,观点见识,无不令人钦服。
于是,猛然间记起,不知何时何地遇见的这一警言。
为何,鲁迅以后,便无杂文。
这是,极为宏大的话题,笔者拎出两句,便可见证。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鲁迅这句小说《祝福》之中,偶然溢出的不是杂文的句子。
其先见之敏感,深切之悲观,辛辣之言辞,鲁迅之后,有谁能够写出。
与之相类的文字,《纪念刘和珍君》中,多有出现: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多年之后的今天,终于可以跳出鲁迅之外来看鲁迅,未有长篇的缺憾,“一个都不宽恕”的“冷漠”,都是先生致命的软肋,是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如,从来不曾平静的网络,那些关于木心先生“被高估、低估、误读”的争论,我并不愿意关注。
就像,那些批判鲁迅的文字,丝毫无损于我对他的热爱。
一些人,一些文字,曾给予过你温暖,也曾恩赐你灵感。
无论身边还是去远;无论遗憾,还是幸运完满,他会一直都在,你的唇齿之间,眼底心尖。
反观后世,那些自命不朽的文字。
即便当日,在半天絮叨的背景里,别人方才点头语曰明白。
一旦脱离具体情境语境,过了那一刻,便如鱼离开水会死,花落枝头会枯,孩子离开大人会哭。
况且,是否是鱼、是花、是纯情的孩子,尚未可知。
反木心之意言之,可如此说:
经典诗文是水草,置于水中,好看。拎出水外,岸上亦可存活,永放光彩。
这类具有无限丰富内蕴的诗词文句,我命之曰,“两栖”词句。
套用苏轼的句子,可称之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水中岸上各不同。
作于薄暮中的
丁字樓澧沅居
未完待续
明日请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专项复习检测试题
(原创)填写诗文: 填词一首·诉衷情·秋夜独登楼
悲秋 古诗文大全
唐人七言律之冠:杜甫《登高》赏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元宵节猜灯谜】专考古诗文积累的灯谜来了,看看你是什么水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