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老子四章》解读(2)
userphoto

2023.09.17 安徽

关注
1
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学的一座大山,这座大山的峰顶是老子——
《道德经》一书在全世界已经翻译成94种语言,有近2000个版本,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①
         
除此,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典籍,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广。
         
为何会如此——
原因之一在于老子思想的开放与包容,《老子》的超越和广博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或者《老子》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照见自己,这种照见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极大的不同。
这可以从《韩非子》中以《解老》《喻老》为题的两篇注解《老子》的文章,得到印证。
         
其二,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木心先生说——
老子的文学性呢?语言直白,可是含蓄,这是很难的。几乎看不到还有别人能用这种文体。直白,容易粗浅,含蓄,就晦涩了,而老子直截了当说出来,再想想,无限深意,我喜爱这种文体!
直白而不粗浅,含蓄而不晦涩。这是《老子》的精妙之处。
直白不晦涩,故而易于理解,似乎谁都懂得;
含蓄不粗浅,故而包孕极广,值得一生探求。
         
面对这样的经典,你能够做的只是把当下,把当下的自己代入其中,以获得一些启悟。

         
2
第六十四章,争议较多——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所选,与2020年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所选即有很大不同。
         
因为此章稍长,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涉及到分层的问题。
先来看第一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一句是具体事例,第二句是抽象概括。先看第二句——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从后半句来看,老子所谈是“治”国,治国要在未乱之先采取措施。倒推前半句,即为(做事情)要在未有(苗头,或刚有苗头)之时便开始发力——
俗语“防患于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相关成语有:未雨绸缪,积谷防饥,防微杜渐,曲突徙薪。
         
为何要如此,因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问题未有征兆(或者刚有征兆之时)容易谋划解决;在其最脆弱的状态之下,容易分离、击破(帛书版的“泮”作“破”字);在其细微之时,最易消解。
譬之学生早恋,萌芽状态最容易消灭。
譬之一切危险,要把它扼杀在摇篮中。
         
这里最难理解在“其安易持”四个字——
联系上下文来看,是指事物处在安然正常的状态下,一切决定权掌握在你的手中,归你持有,处理起来当然简单。
再以早恋为例,一旦孩子坠入情网,必然涉及到另外一方;如若怀了新生命,事情便再不归你——甚至恋爱中的当事人所持有把控得了。
         
前文提到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是注解《老子》的源头,因此,此处可以让韩非子出场。
解释此句,韩非子先讲了重耳逃亡在外路过郑国而郑君不以礼相待的故事,大臣叔瞻劝谏说——
“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
         
对于逃亡在外的重耳,有两条道路可供郑国国君选择:
杀,厚待。对于郑君而言,都是极其容易之事。
杀,易如反掌;厚待,不过送些钱物,而他偏偏选择了不以礼相待这样一个最为糟糕的做法,从而导致归国之后的重耳攻打郑国,并夺取了八座城池。
         
第二个是假途伐虢的故事,虞君只要拒绝一块垂棘之璧,便可保全整个国家,而他不听大夫宫之奇的劝谏,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所以韩非子感慨说——
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郑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④
         
这里引用妇孺皆知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以及他从良医治病,攻之腠理所得出的“圣人蚤从事焉”的结论,都在说明要把事情解决在细小阶段,扼杀在最易采取措施的萌芽状态。
治理国家如此,生活琐事亦如此。
         
一言以蔽之——
慎易以避难。
         
直白一点,便是——
在事物安、未兆、脆、微、未有、未乱——的时候;
无论是——持、谋、泮、散、为、治;
处理起来——
容易。
         
3
如果第一层是讲对待坏事,不利之事,要洞察先机,提前谋划,及早解决。
那么第二层是讲对待大事,重要之事,要抓好细处,慎重对待小事。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里要比较——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批古书中的《老子》,世称——“帛书版”与传世版本的不同之处,帛书版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⑤
试译如下:
张开双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生发于微小的种子;很高很高的台子,兴作于卑弱的薄土;百仞的高度,起始于脚下的低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生,是指繁育生长,是从无到有。此句是说大树由微小的树种生长起来。
是为大与小的对比。
         
九层之台,作于羸土。
九层之台,是指高台——古代多用于皇家宫苑,高台之上的建筑使人感到庄严、尊贵。刘邦欲封韩信为大将,要先筑起一个高高的拜将台。今人兴宅起屋亦要先行垫高地基,演讲演说的主席台也要立于高处,其缘由与古代大抵相通。
羸,是指瘦弱疲困;羸土,是指贫弱瘠薄之土。九层的高台,兴作于卑弱的薄土。强调的是高贵之台兴作或成于卑弱之土。
是为贵与贱的对比。
         
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古代八尺为仞,“百仞”形容极高。百仞的高度,始于脚下的地面。是高与低的对比。
而传世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及由此引出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得是远与近的关系。
         
如此理解,才能把帛书版和传世版相同的句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始于足下”中的“生”与“始”,以及帛书版中“作于羸土”中的“作”的意思连通起来。
而《老子》一书所讲从来都是“小生大”,而非由小积累成大。
这一层含义,在《老子》第六十三章有着更为充分的表达——
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图难乎其易”“天下之难作于易”照应是六十四章第一层的意思;
“为大乎其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讲天下的大事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照应的便是六十四章中第二层的意思。
         
结合韩非子《喻老》来看——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⑥
试译如下:
千丈之长堤,因为蝼蚁之穴而溃决;百尺之高房,因为烟囱裂缝迸出的火星而焚毁。
前者即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后者与“曲突徙薪”的意思大抵相类。
         
所以,魏惠王的相国、治水专家白圭巡视堤坝之时填塞蝼蚁之穴,老年的丈人谨慎地对待火种而用泥涂塞烟囱裂缝的行为为人所称道。
避免水火之灾,只需要堵住蝼穴,塞住“突隙”,这既是细小之事,也是易为之举。
         
所以韩非子感慨说——
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解决的事来避开繁难之举,慎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来远离大祸的例子。
         
此处,韩非子所言,皆从反面来说。
如果,从正面来解,便是——
以谨慎敬畏之心对待毫末、羸土、足下等细小之物,容易之事,便可轻易得合抱之木,起九层之台,达百仞之高。
         
由此可见——
易为之事,细小之物,不可之慎之又慎,敬之又敬。
或许,这便是老子所要我们领悟的智慧。
         
注释:
①汪桂平马杰《为什么它会成为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2022年3月18日《中国民族报》;
②木心《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④⑥张觉等《韩非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8;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2020-3。
         
作者相关文章:
读书:在最高和最低处——《老子四章》解读(1)
从好胜的青春到有志的中年——《〈老子〉四章》解读(2)
         
欲知后事,明日请早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子·六十四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对比《文子》《韩非子》可知帛书"道德经"是垃圾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给我们的启发
《老子》四章 教案
《道德经》微学精讲【1】 第64章——其安易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