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外新闻的诗意表述——三组词语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userphoto

2023.09.26 安徽

关注

《别了,“不列颠尼亚”》很好教——
比较几个场景,理理时间顺序,讲讲它的意义,一节课便结束了。
         
《别了,“不列颠尼亚”》很难教——
如何解答它两次进入教材的原因,如何让它和学生的写作发生关联,如何讲出深度,对教师,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
         
本文以三组词语——不列颠尼亚,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对外新闻——对这篇新闻进行剖析,以期让学生在喜欢的基础有所收获。
——题记
         
1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据统计,现场至少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对此进行采访。
一时之间,好文章、好标题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英国《泰晤士报》头版标题:再见,香港!
日本《读卖新闻》封面报道:香港回归中国。
德国《世界报》的头版标题:156年后,香港回到中国怀抱。
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报道:香港回归中国,结束英国156年的殖民统治。
《解放日报》:香港,今回祖国怀抱。
《羊城晚报》:今天,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工人日报》:十万人歌舞欢庆,天安门火树银花。
“重庆双重喜庆齐欢腾”“天津万人狂欢海河岸”、“上海浦江水连香江水”、南京静海洪钟警世人”“广州火树银花不夜天”“深圳,见证历史的时刻”
6月30日晚,天津海河儿女打出“告慰小平,香港回家啦”的横幅
6月30日晚,南京市各界群众代表在“南京条约”议约地南京静海寺撞响了155下“警世钟”,寓意离开祖国155年的香港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 《光明日报》(1997年07月01日 星期二 05 版)
         
仅从标题来看——
《别了,“不列颠尼亚”》似乎是一篇和香港回归并无太多联系的新闻,但它,何以能够在海量的精彩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典范,并且获评中国新闻奖和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而这个问题,恰恰可以作为解读文本的一条线索,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一个范例。
         
2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不列颠尼亚”谈起——
根据文本信息,不列颠尼亚是指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
然而,想要理解一篇新闻报道之所以把它当作标题的原因,仅仅依靠这些远远不够。
这时,需要对“不列颠尼亚”的历史以及它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度解读。
         
不列颠尼亚号由约翰布朗公司在苏格兰建造,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于1953年至1997年间服役
它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曾经作过696次外访及272次英国水域内的探访,还曾经在战争中承担过救援的角色。
主要事件如下:
1953年4月16日由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主持下水礼。
1954年1月11日首航。
1981年,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王妃大婚时,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开始了蜜月之旅。
1986年,南也门发生暴乱冲突,并爆发大规模内战。不列颠尼亚号一共从也门的亚丁救出了10687名外国难民和外交人员,包括中国驻也门的外交官。
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参加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1997年11月在普利茅斯港退役,停泊在爱丁堡对外开放。
         
除了英国皇室自己使用,伊丽莎白二世在船上接待过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阿曼的卡布斯苏丹,托加的国王和王后,挪威的奥拉夫国王和瑞典国王卡尔·古斯塔夫和王后。它还接待过包括艾森豪威尔、杰拉尔德·福特、里根夫妇和比尔·克林顿等数位美国总统。
因此,可以说不列颠尼亚号是英国王室的代表和象征。
         
接下,来说它名字的由来——
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古意大利语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这一古意大利语称谓,被罗马人神化后,又衍生不列颠女神。
后来,这位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的女神便成为现代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化身和象征,并常常出现在英国的硬币、绘画、雕塑之上。
         
因此,不列颠尼亚除去代表英国王室之外,还是英国以及英国统治的象征。
因此,《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标题更为直白的说法,便是——
别了,英国;
别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与此同时,对英国统治的告别,意味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3
不列颠尼亚,在文本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半——
(1)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这一句话,道出了不列颠尼亚游轮此行的唯一目的——接载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的回国。
而它目的的完成,同时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而这个因为“不列颠尼亚”的出现无意呈现出的“日落仪式”,正是对所谓“日不落帝国”已经成为“过去式”一种无声地宣告。
这里,充满了绝妙地讽刺。
         
(3)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二十八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站在甲板上的这一细节,可谓神来之笔,因为这是他们停留在香港的最后时刻。
这幅画面,令人不禁会想象两位此刻的心情。
看看当时的其它报道,你便会明白——
《97年香港回归时的交接瞬间:英国王子脸色铁青,港督女儿哭成泪人》(搜狐新闻)
《1997年香港回归场景:彭定康仰天含泪,“港督”女儿哭得难以自拔》(网易新闻)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不列颠尼亚”号在夜幕里的消失,是英国留给香港、留给世界的最后时刻的“船影”。
这消失的船影以及与这船影一起消失的人,会有怎样的感伤。
而迫使它消失的恰恰是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和它(他们)的伤感形成对照的恰恰是国人的自豪与喜悦。
         
(5)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56年前那个名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代表英国占领香港时,乘坐的船只已经无从确知,但他们撤离香港时乘坐的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将记载历史史册。
这是一处暗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仅仅用了一个借代,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游轮便把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时代的开启,一种无限的伤感和一种抵制不住的喜悦表现地淋漓尽致。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离骚》时所说——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通过香港回归中的一艘游轮便表现了宏大的主旨,寄寓了深远的情感。
仅此一点便已经超越了许多直接记录香港回归这一主题和通过欢庆的场景来表达人民喜悦情感的报道。
         
通过客观具体物象的描述来传达主观抽象的情感——
这是诗歌创作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这篇新闻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
是对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词语——不列颠尼亚——的解读。
         
欲知后事,明日请早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英女王的两次流泪,一次送别40年“老友”,一次展现王冠的压力
不列颠尼亚女神系列
2014 年 英国五件套不列颠尼亚黄金精制套装
《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札记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实录与评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