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温发汗不解,找对正确开关
userphoto

2023.07.07 上海

关注
本来这个小case,没准备作为单独的医案来写,而是写其他内容时,附带举例。
前天《读赵绍琴有感》一文中说到外感发热要“找开关”,想起了这个一年多前的医案,可证找到正确开关,解决外感可以有多快
病人之前找我治过低血压,所以我对她的体质非常了解。
2021年的长夏,8月23日上午,她找我说:“感冒发烧多天了,每天吃头孢后都能大出汗,但下午晚上又烧起来了。”
经过简单交流,得知以下信息:
  • 每天服用头孢后出大汗,药效过后仍持续出汗,汗黏;
  • 每天下午晚上发热达38.5-39度;
  • 已没有怕冷感,自觉发热;
  • 喉咙痛,刻下已有好转;
  • 舌苔白厚腻;
  • 偶尔咳痰;
  • 恶心反胃,喝粥为主。

我判断她是湿困三焦、肺气不宣、郁而化热,开方如下:
藿香 6 (后下)、软滑石 15(药房无粉剂)、生槟榔 10、姜厚朴 9、炒枳实 12、焦栀子 6、淡竹叶 6、炙枇杷叶 9 (布包)、黄连 3、黄芩 6、前胡 6、桔梗 6、冬瓜子 21
嘱抓两剂,实际上只服用一剂,第二天即8月24日上午反馈说前晚未发烧,热已退。一早大便拉稀,看来湿邪已排。
烧退之后,咽喉已无痛感,亦无其他明显感冒症状。由于湿阻已开,热邪开始外散,再加上这之前,出汗过多,气阴两伤,8月25日上午反馈前晚手脚有燥热感,舌苔略现黄
又开了两剂清解的小方:
佩兰 6(后下)、杏仁 9、炒麦芽 15、焦栀子 6、姜竹茹 9、淡竹叶 6、炙枇杷叶 9、黑豆衣 9、茯神 30
也是一剂之后,反馈“好多了,晚上不那么热了”。
Case本身到此close了,但这其中的道理,还需要娓娓道来
据她反馈,外感第一天有些怕冷头疼,但很快就烧起来了,之后就未再有怕冷的感觉。每服西药片均出一身大汗,且药效过后持续不可控的出汗,烧仍不能退。可见整个过程并没有明显的表寒或表闭
至于一开始的怕冷,可能也只是湿阻于内,肺气不宣,不能卫表所致。而之后由于处理有误,体内的湿阻一直未解,内郁化热。她这个情况,退热的开关不在于解表,而在于宣肺化湿畅三焦
附上前天的“开关说”▼

如果在湿化气畅之后,一身微汗出,那也是气机得畅阴阳自和而自然汗解“湿温”是最忌讳大发汗的。病人对中医也感兴趣,我便在之后发了一段赵绍琴的书摘给她:
“湿性黏腻,不易速去,不可用峻剂发汗,若孟浪用之,徒伤其表,而湿邪不去。当用辛香宣透之品,芳化湿浊,宣通腠理,使气机畅达,微微汗出,则湿可尽去,亦即喻昌“贵徐不贵骤”之意。”
“贵徐不贵骤“,指的是手段,不能孟浪发汗。事实上,用对了药,湿温,也是很快的,前提就是要找对开关。
其实赵老的经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很多人轻视吴鞠通,认为他“不过是拾了叶天士的牙慧”,把叶天士的温病医案用方做了整理而已。
天晓得,这种整理有多难!只是停留在皮毛,而无深切的懂得和透彻的明白,是不可能完成这种整理的。也就是说,吴鞠通的水平必定不亚于叶天士,才可以做到。
读《温病条辨》如果止于几个方子,那就可惜了,因为吴鞠通的领悟和经验,更多地体现在方子以外的文字里。
最后分别附上吴鞠通和赵绍琴,对于湿温的主要阐述。再次呼吁有心人,通读、细读《温病条辨》。谈超越,先继承。
吴鞠通的每句话都值得划线,所以只好都不划线了;
赵老最后那段对于用药的选择,值得借鉴。
吴鞠通《温病条辨》:
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湿气弥漫,本无形质,以重浊滋味之药治之,愈治愈坏。伏暑、湿温,吾乡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书》法治之,不知从何处学来,医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诬乎!再按: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病最多,详见中焦篇,以湿为阴邪故也,当于中焦求之。
赵绍琴:
湿邪感冒是感受水湿之邪引起的急性外感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因此时淫雨绵绵,空气潮湿,人处于阴湿之气的包围之中,皮肤之所触,呼吸之所受,空气之间皆有湿邪,加之此时人体的脾胃运化功能多较呆钝,防护稍有不慎,湿邪便可侵入为患。湿邪伤人,有内外两途:因于外者,是由于居湿涉水,冒雾早行,雨露沾衣,使湿从外受,伤于体表,束于躯壳;因于内者,是由于喜饮茶酒,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运化无力,湿从内生。但内湿、外湿常互为因果:内湿素盛者易受外湿;感受外湿后,又易损伤脾胃,产生或加重内湿。湿邪感冒主要是感受外湿,但其发病与内湿也有着密切关系。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郁遏阳气,阻滞气机,故湿邪感冒常见清阳被蒙、气机阻滞之象,发为拘束沉重、痞闷胀满之症。“因于湿,首如裹”,由于湿性黏腻,不易速去,故其病程亦常较风寒、风热感冒为长。
湿邪感冒为湿伤于表,治疗上亦喜汗解;但湿性黏腻,不易速去,不可用峻剂发汗,若孟浪用之,徒伤其表,而湿邪不去。当用辛香宣透之品,芳化湿浊,宣通腠理,使气机畅达,微微汗出,则湿可尽去,亦即喻昌“贵徐不贵骤”之意。药如藿香叶、佩兰叶、大豆卷、青蒿梗、陈香薷、淡豆豉之类。由于气不能化湿,湿易阻气,而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故治疗常配用宣降肺气之品如苏叶、桔梗、杏仁等,使气化则湿化。湿易伤脾,脾能运湿,亦常配用燥湿健脾消导之品如苍术、砂仁、蔻仁、谷芽、麦芽等。若内湿较重,还可加入茯苓、泽泻、薏苡仁等淡渗之品,分利湿邪,使湿从小便而去。总之,本证的治疗应着眼于散化外湿,兼以蠲除内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中医治病就从根上治,绝不留后患|中医大家赵绍琴讲座
国医大师系列——赵绍琴讲中医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温病泰斗赵绍琴治温纲领:温病治验提要23条赵绍琴 大医学馆
感冒加重转变成化脓性扁桃腺炎,看中医名家赵绍琴老先生如何诊治
赵绍琴老先生:重视这5点,可把湿热之邪祛干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