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善学《金匮》治疗便秘的王孟英
userphoto

2023.10.08 上海

关注

王孟英治外感的声名太盛,以致大家都忽略了他的杂病水平。本篇讲他处理内伤便秘的相关医案,着重介绍其中两大用药。这两个用药,都与仲景的《金匮要略》有关。

上一篇《暑天用辛香温燥》中提到了徐灵胎善学叶天士,这一篇我们会充分领略到,王孟英善学张仲景。

看到古人的善学,我有时候会涌起一股想要下跪的冲动,哈~~~大家学中医其实都是在学古人,心里都门儿清:真正能学好,能善用活用,并不容易。所以当看到徐灵胎和王孟英他们学古人,竟是如此心思聪敏,用意锐利,免不了心生歆羡,同时也就自然地明白了,他们之所以能位列于大医,绝非浪得虚名。

一、借鉴《金匮》的“猪膏发煎方”

王孟英的这则医案,病人便秘,粪黑而坚弹丸,诸医见粪燥硬,不假思索就用润药。病人广服润剂,不但毫无改善,待到王孟英接手时,已经是每隔十几天才能有一次排便,且极其艰难滞涩。

脉迟软,舌润,不渴,小便量多。从舌脉来看,气虚之象已很明显了。此证本是气虚不化湿,润药更是进一步困气助湿。气不化湿,因而舌润不渴小便多;气不布津,因而肠不得濡润,大便干燥艰涩。

王孟英说:法宜补气,中气足,液濡布,则便溺如常。

于是用大剂人参、白术、橘红、半夏,加旋覆花,意在旋转中枢,另加化积的鸡内金,孟英说是用来宣通大肠之气。

想到以上这些,已经算是很优秀的医家了,但孟英不是,他是顶级的。

接下来,他说要借鉴《金匮要略》的“猪膏发煎方”,再加血余和苁蓉,俾为流通腑气之先导。

“猪膏发煎方”,来自《金匮要略》。其组成很简单,仅“猪膏”和“乱发”,二味和膏煎之,发消药成。

《金匮要略》中用到乱发,即血余,主要有“滑石白鱼散”和“猪膏发煎方”。前者由滑石、乱发、白鱼组成。这两方从组成来看,本意都是通利小便的,但《金匮要略》中对于“猪膏发煎方”还提到了一个很特别应用:阴吹。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主之。

尤在泾在其《金匮要略心典》中对这一段的分析最为贴切。他说句中说的“谷气实”,意思就是大便结而不通,原本能从后阴顺出的下降之气,不得通行,只能另找出路。所谓“阴吹”,就是下行之气找了前阴这个出路。

要解决阴吹,就要解决下行之气受阻的问题,“猪膏发煎方”中的血余能化瘀利窍,猪膏能润肠,两者结合润导大便顺出,便通则气能从其正路而出,不会再走旁窍了。

尤在泾对伤寒金匮的注释,整体质量是公认古代最好的,暂时不想加之一,否则徐灵胎也不可能为其书作序言。王孟英学《金匮》也必定是结合了尤在泾的《心典》。

但王孟英对此方的活用还体现在,猪膏起的滋润作用,他用苁蓉来取代了。我以前文章中说过,孟英使用的润药中有猪膏,但他此方未用,主要是病人本不属于阴虚,自然无需动用有情水畜,况且猪膏性凉,苁蓉性温更适合病人体质。

服用结果如何?数日即解,且较畅润,至三十剂,其病若失。也就是说,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病人的慢性便秘得以痊愈。

二、另加蜣螂一味

这则医案的病人患呕吐,大小便秘,诸药不效,不但没治好,后来还多了一个“粪从口出”的症状,臭不可当,自认为要死了。

现在看来,这病是幽门梗阻的可能性比较大。

王孟英用的方还是张仲景的,旋复代赭石汤,但多加了一味,蜣螂虫。

蜣螂,即屎壳郎,《神农本草经》说其“味咸寒,主小儿惊痫,瘛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而作为药方,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鳖甲煎丸中,此丸用大量虫类药配合共同通络下瘀。

善学经方的叶天士自然也用蜣螂,但其用法仍不出鳖甲煎丸通络化瘀的范畴,多用来治疗癥瘕积聚、顽痹久痛,配合地龙全蝎等虫类药。

至于蜣螂明确用于“通便”的,就我目前所知,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许叔微。我们知道许叔微属于早期的伤寒学家了,在他的《本事方》中有一个“推车散”,用蜣螂七个和蝼蛄七个研散,治大小便秘结欲死者。

到了明代缪希雍对《神农本草经》作注疏时,对于《本经》所言的疗效,他认为这些症状都缘于肝、胃、大肠三经风热壅盛所致,蜣螂咸寒,因而能除三经之邪热,则诸症自瘳。

缪希雍还解释了,为什么陶弘景(南北朝)在《名医别录》中对蜣螂的主治还补充了“手足端寒,肢满奔豚”。这是因为肺朝百脉,肺气结则血液不能通行灌溉于手足;胃家热壅及大肠结实,则中焦不治而气逆支满。蜣螂能行三焦之壅滞,则肺气畅,胃热除,肠结去,中焦通。

回头来看王孟英的医案,便秘,加上气逆,旋复代赭其实已经很贴切了,但再加一味蜣螂,既加强了效果,又蕴含了取象比类之意,充分向我们展现了古代顶级医家的高妙手法。

效果当然也是杠杠滴,“服之则愈”。

从叶天士沿用金匮法通络,到王孟英扩展用于通便,蜣螂的临床功效得以切实地扩大。

在另一则外感后期医案中,王孟英最后也是动用了蜣螂。

病人患感,经治俩月无效,到了最后,津液几乎丧失殆尽,咽喉仅能通容水滴。王孟英先令人频频喂服小勺清润药缓缓生津,十几天后,咽喉方能容下小半杯汤药,渐渐恢复,饮食增加,但一直没有大便。王孟英说急不得,津液充沛时,自然水到渠成。

病人后来有想要通便的感觉时,王孟英改用补气益血,但仍感觉差一点,于是再加一味蜣螂虫,服后即解。至此,已有五十天没排便了。

蒲辅周曾在书中提醒过,温病之后用下法须谨慎,因为正虚且阴液严重不足。

他说曾有一位温病患者,经过表散法误治,因而即便外感痊愈后,仍因阴伤而十几天不能排便。但舌脉没有异常,因而蒲老没有给他用药,意思是待其自然恢复。但病人等不及,请了其他医生开药,医生给他处以大黄一味,他服用后腹胀如鼓,小便不通。只能再来请蒲老解决。

蒲老用了药食同源的红糖和生姜,后者解除大黄的药效,辛散通阳以恢复脾胃运化,先通利小便,红糖则顾护阴液,两者共同恢复中焦。如此一来,小便通解,得矢气,腹胀消,但大便仍不下,直到二十五日,患者方又微觉腹胀,又过两日,排气,二十八日才见大便,后自愈。

蒲老说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所论,绝非虚妄,全是临床经验。

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说的是,温病“瘥后饮食渐增,而大便久不行,亦无所苦。此营液未充,若误投通利,死不终朝矣”。

而他的上述温病后期医案,正是这段论述的真实写照,自始至终不用泻法,既体现了孟英顾护病正气的原则,又展现了顶级医家高超的临床功力。

我以前说过,为什么到了清代,外感学的发展能够得以突飞猛进,是因为善学仲景的顶级人才终于集中地多了起来。喻嘉言、叶天士、徐灵胎、尤在泾、王孟英…他们善学活用的风采,不胜枚举,本号至此写了那么多篇,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本文也是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光绪至民国上海纬文阁庄铅印本王氏医案
古代名医故事 | 王孟英:最懂吃的一代医痴
在中医史上最会读书的人可能就是吴鞠通了,...
是医案,还是神话传说
王孟英医案之·半月食梨三百斤辅治温病
名老中医之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