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你是拖延症晚期患者

(前言:21年前高研成立的初衷,是培养经济学研究人才。21年过去了,高研也越来越多元化,创业的、工作的、读金融去投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个好事,毕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搞经济研究,每个人自然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然而,高研的学术声誉依旧扬名在外。最近我在SD遇到一个一起交流的中国学生,问起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说武大的,他马上就问是不是那个叫做高级研究中心的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说:“我知道你们,我们老师有提起,你们那边数学和经济学得特别难,学生特别厉害。”但是,我们自己清楚,这些年来,数理一级100多人这么大的系,每年却只有4、5个决定读博未来从事经济研究。据我的观察,哪怕在数理学习了这么多的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却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对经济学感兴趣,很少有人真正在挖掘身边的经济学现象和经济学知识。之前一年,微信平台不务正业,没有推送什么学术方面的东西,现在卸任以后,不禁有些内疚。伍玥学姐现在准备在微信平台做一个专栏,专门推送关于身边的经济学原理,也希望能够弥补一下,希望通过这篇短文的抛砖引玉,吸引大家更多地关注身边的经济学!

最近刚好看了self-control problem相关的文章本文的主要思想就来源于相关的论文。之前写了第一个版本,充满了模型理论论文引用和公式在我写完后回头一看,我觉得写成这个样子,正常人是没有兴趣看下去的于是我直接ctrl+A然后delete了。这个版本我希望不使用任何符号公式,单纯的从经济学直觉上解释这个问题我尽我所能使我的描述简单清晰,但是发现失去了数学符号和模型后,想要清楚的表述非常困难,因此含糊混乱之处,希望谅解。因为我也是还处于在学习知识阶段的本科生,以下纯属个人见解,难免有错漏,欢迎指正交流。)

拖延症,顾名思义,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然而,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拖延症的出现?为什么不同人的拖延程度不同?为什么当学霸早已提前一星期复习完期末考试时,学渣却在考前通宵抱佛脚?在行为经济学里,这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首先,我们知道个人对未来的效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贴现,这个比例就被称为时间贴现率。在传统的经济学中,这个贴现比率是随着时间固定不变的,称为timeconsistency。然而,行为经济学家做了个实验,让人们在10块钱和以后的11块钱中选择,他们发现,对于今天的10块钱和明天的11块钱,人们更偏向于前者;然而对于明天的10块钱和一个月后的11块钱,人们更偏向于后者。这说明人们在相比起明天和未来的事情,人们非常关心现在的收益(HyperbolicDiscounting)

因此,经典模型中的贴现率被修正为:贴现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做bias for thepresent,另一部分叫做time consistent discount。实验表明,后者的影响远远小于前者,因此现实中的贴现率常常是第一期占主导地位。

接下来回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拖延症?行为经济学里把这个问题称作self-control problem。在现实生活中,costpayoff通常不是同时发生的,一般会存在一个delay,而delay分为两种:一种是即时的cost,延时的payoff,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学习和考试了,学习的cost是即时的,考试的成绩是延时的;另外一种是即时的payoff,延时的cost,比如说抽烟。抽烟带来的愉悦感是即时的,但是带来的身体损害却是延时的。

我们来考虑学习和考试的问题。假设每个考生决定一个开始学习的日期,在这之后他每天学习直到考试,考试的成绩随着学生的学习天数的增加而增加,边际收益递减,假设所有的函数都良好地定义且具有我们想要的性质。现在有两个人,一个学霸(B)和一个学渣(Z)。学霸(B)是timeconsistency的,因此他的贴现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他会找到一个日期,在这一天学习对他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他这一天学习对他带来的边际成本,这就是他的最优选择。而对于学渣(Z)来说,在任何一天他要做决策今天是否开始学习的时候,他都面临着一个bias for thepresent,因为第一期的bias discount非常的大,导致了未来的成绩收益对他来说很小,所以今天他决定不学习。然而第二天,由于bias discount还是非常大,唯一减少的只是一期的time consistent discount,而这相对于前者非常小,因此Z仍然不学习。最坏的结果就是到了考前一天,Z仍然发现由于bias for the present非常高,以至于他明天考试考好带来的贴现后效用很低,哪怕考前一天的学习对于考试的边际收益是最高的,他也不愿意复习。

上面的模型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拖延的问题,一个人误以为自己是学霸类型的,也就是timeconsistency的,因此他一直在等待着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天到来,然后开始学习。然而在现实中他却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成绩对他带来的效用依然不如复习带来的负效用高,因此一直推迟自己的学习计划,造成了拖延的现象。

所以为什么你是拖延症晚期患者?因为你的bias for the present非常的高,每天的效用最大化都告诉你,还是别学习了吧。

当然,关于拖延现象,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解释,比如说非理性预期未来自己的效用函数,over-confident等等。

事实上,在行为经济学中,对于拖延和自控的问题的解释,远远比我上述所说的要复杂和完善得多,并且有许多实验数据在支撑着各个理论。如果有感兴趣的同学,我这里列出一些相关的文献,仅供参考。


“Some empiricalevidence on dynamic inconsistency” Thaler(1981)

“The weighting ofwaiting: response mode effects in inter temporal choice” Loewenstein (1988)

“Procrastination,deadlines, and performance” Ariely andWertenbroach (2002)

“Doing it now orlater” O’Donoghue and Rabin (1999)

“Paying not to goto the gym” Della Vigna andMalmendier (2006)


撰稿:林潇(试验班2012级本科生,现在美国交流学习)

推送:吴得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经岚追踪】阿罗:代际公平,贴现和经济效率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
经济学之基数效用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从钻石和水的悖论谈起
四个经济学思维,重塑你的财商认知
讲义 | 功用的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