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筒”天下的帽筒,是不可小视的收藏精品
userphoto

2024.01.19 湖南

关注

帽子自古就是文明礼仪的象征,人们用“冠带之风”形容文明开化、温文儒雅的社会风气。进入清代,帽子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人们以顶戴花翎指代功名官身。这便催生了高而稳、雅趣盎然的官帽筒,它于嘉庆年间一经创烧,便一直流行于晚清至民国,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帽筒,又称“官帽筒”,最早为清代官员用于放置顶戴花翎的器具。在康、雍、乾三代,官帽多用球形帽架承托;直筒形状帽筒大约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普及。

直到晚清仍有烧制,后器形逐渐演变,发展为类似花瓶的陈设器,兼具实用与观赏功能。

清光绪 方家珍款浅绛彩渊明赏菊图委角方帽筒
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清代、民国帽筒品种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有青花、五彩、粉彩、浅绛彩等;造型有圆形、四方形、六棱形;纹饰题材也很丰富,常见纹饰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
清光绪 汪友棠浅绛彩山水开窗帽筒一对
一开始帽筒只在皇帝使用,皇帝在等候上朝的间歇,下朝归家之际,官帽都被端正地摆放在帽筒之上。高高的帽筒,正好托举起帽身,让花翎自然舒展,保证了官帽的不走形。

从光绪开始,帽筒走入寻常人家,成为厅堂几案上的陈设。讲究的人家,在左瓶右镜之外还会摆放自鸣钟,取钟(终)声(生)瓶(平)镜(静)之意。帽筒就摆放在自鸣钟的前面,因为已经是观赏为主,此时的帽筒就不再设计开口,浑圆一体,会被用来盛放细长零碎之物,如掸子等。

清晚期 青花杂宝纹开窗大帽筒
再至后来,帽筒成为婚嫁中新娘必备的陪嫁,所谓“帽筒一对”是也。如此安排,不仅是希望夫妇二人出双入对,感情和睦,更是祈盼开枝散叶之后,儿孙后辈也能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帽筒就介绍到这里了,这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典型器物,随着其不断发展,逐渐世俗化,成为寻常百姓家的装饰品与陈列品。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帽筒:清代高官必备!
浅绛彩/山水花鸟四方帽筒一对
「文物中的历史」清代的帽筒
清朝头等官帽顶戴及单眼花翎
清影花翎
清代花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