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片纸短简:苦雨小记

苦雨小记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如此解释:“雨,水从云下也。一像天,冂像云,水零其间也。”云气升腾,云中生雨,本来是寻常的自然景象,但人们心里却为之充满无穷诗意。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人生有十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抚琴、对弈、酌酒、莳花、读书、候月、寻幽。其中,古人听雨用心至极,雨声通心声,历代文人骚客因此写下了数不胜数的有关听雨的优美诗词。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个名曰喜雨斋的书房,足见东坡先生对雨之钟情。到了现代,民国大文人周作人反其道而行,把自己的书房取名“苦雨斋”,称自己为“苦雨翁”。1924年7月17日,这个“苦雨翁”在自己的“苦雨斋”里,给正往西安旅行的北平《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写了封书信,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散文经典名篇的《苦雨》。周作人一下笔就写道:“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长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许多佳趣……”

写《苦雨》的周作人,曾在1920年4月7日的日记中,明确无误地记下过简短的一句话:毛泽东君来访。著名学者、散文家张中行曾撰文描述过周作人的为人:“在北京大学,他以态度温和著名,访者不拒,客气接待,对坐在椅子上,不忙不迫,细声微笑地谈闲话,是苦雨斋的惯例。”这样看来,1920年的时候,北大图书馆馆员毛泽东拜访周作人,两人肯定也有说有笑地聊过天。又据李大钊先生的女婿贾芝回忆:1940年,李大钊长女李星华及弟弟李光华从北平去延安,周作人曾委托她向毛润之问好。此事大概可以佐证,周作人确实曾经与毛泽东相互熟悉。到了1950年,窘迫的周作人曾给毛泽东写过信。这封信到了头牌大秘胡乔木那里,胡乔木拟具了一个意见,说现在周作人从事一些翻译,建议让他继续译书,给他一些津贴维持生活。毛泽东大笔一挥,写下“照办”二字。有了主席的亲笔批示,人民文学出版社每个月就给周作人200元生活费,1960年以后钱不够用了,又给到每月400元。那个年代,每月400元收入不是个小数。当然,比起周作人曾经的稿费收入,那就不值一提。不过,由此不难揣测,其实伟人是以无比宽宏大量的胸怀,认可旧识周作人的学识才华和对新文化运动曾有过的贡献,对这个著名的“文化汉奸”也算是网开一面,没有赶尽杀绝,给了周作人一条生路。

1924年的周作人在《苦雨》中还写道:“ 我住在北京,遇见这几天的雨,却叫我十分难过。北京向来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构造,于防雨亦欠周密。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实垛砖墙,大抵只用泥墙抹灰敷衍了事。近来天气转变,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两方面的建筑上都露出缺陷。一星期前的雨把后园的西墙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来摸索北房的铁丝窗,从次日起赶紧邀了七八位匠人,费两天工夫,从头改筑,已经成功十分八九,总算可以高枕而卧,前夜的雨却又将门口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读这些娓娓道来的文字,可以清楚看出,早些年的北京城大户人家,同样也经不住大雨冲刷。

借物咏怀向来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笔法,写苦雨并不单单是周作人的专利,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不少诗人如刘猛、陆游、王安石等等,为后世留下过吟咏苦雨的诗篇。不过,更让我感慨的是,今日再读周作人的文章,再回望他的人生经历与结局,确实是“苦雨”与其人其文浑然一体。时代的凄风苦雨,沉重而无情地飘打在他身上,湿浊了他的里里外外,周身的污浊,最终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雨是滋养万物的生命源泉。天下苍生待霖雨,要是长期不下雨,那会旱魃肆虐,焦金流石;倘若雨少了,难免水流奄奄,赤地千里;不过雨太大太多更不行,极易洪水泛滥,遭致灭顶之灾。人间需要的,实在是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

有人说,年少听雨,不觉雨声;壮年听雨,身在其中;垂暮听雨,心已在物外。但是,这几天大地微凉,立秋在望大雨滂沱,风潇雨晦,谁还能有闲情逸致听雨?不停息的嘈嘈雨声,让人尤其担忧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人间有一种悲苦,往往不止于遭遇倾盆大雨的袭击就一败涂地,更可怕的悲剧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时代苦雨过后,多少人的心地从此一辈子潮湿晦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听雨
周氏兄弟:周作人的雅趣
周作人是空想主义
《苦雨》中的生活哲理
苦雨
周作人苦雨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