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延安地区石窟的分布、分期及其特征

一、延安石窟的研究现状

石窟,又称石窟寺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或信众依山体开凿而成的建筑,其主要分为洞窟和摩崖造像两种形制。石窟集建筑、壁画、雕像于一体,反映了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传播及佛教艺术特色。延安石窟作为陕北石窟群中的一部分,它不仅记载着佛教在这一地区的流传、承载着古代延安地区民众的精神信仰,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它是研究延安地区古代佛教史、建筑史、民族文化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实物遗存,因此对该地区的石窟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考古界和史学界开始关注陕北石窟,目前学界对延安石窟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对该地区各区县石窟的实地考察与调查报告,其内容多涉及石窟的开凿年代、石窟形制、建筑结构、碑刻题记以及雕刻技巧等②;另一类研究则对该地区个体石窟的造像艺术、壁画构成及其文化内涵等进行探讨③。整体而言,学界对延安石窟的研究多限于个体石窟,而对该地区石窟群的整体分布、历史分期以及时代特征研究则明显不足。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当前学界对该地区石窟的发掘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试对此问题加以论述,错讹之处,请方家指正。

二、延安石窟的分布

陕西是中原北方晚期石窟较集中的地区,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目前全省已发现北魏至明清的石窟350余处,宋代及其以后的约占三分之二。其中延安地区共有石窟寺(包括摩崖造像)96处,洞窟数多达233个,延安地区共辖一区十二县,目前除延川县尚无石窟发现之外,其余各县均有分布,其中尤以安塞、志丹、富县等三县最为集中,石窟寺分别为23座、18座和14座。笔者通过查阅地方志及现有调查报告,对延安各区县石窟分布进行统计,列表如下:

表一 延安各区县石窟分布

地 区

石窟寺数

洞窟数

宝塔区

7

12

安塞县

23

75

志丹县

18

51

富 县

14

37

黄陵县

8

14

黄龙县

6

9

甘泉县

6

12

洛川县

4

6

子长县

4

11

宜川县

3

3

延长县

2

2

吴旗县

1

1

延川县

0

0

共 计

96

233

资料来源:延安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富县志》、《甘泉县志》、《志丹县志》、《子长县志》(以上各县志均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杨宏明《安塞县石窟寺调查报告》,《文博》1990年第3期;冉万里《陕西安塞建华寺石窟调查报告》,《西部考古》第三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为便于分析延安地区石窟的地理分布特征,现将地方志及调查报告中记载的延安各区县的石窟名称、地理位置、洞窟数以及最早开凿年代罗列如下:

(一)延安市宝塔区④

1.清凉山石窟,位于延安市清凉山半山之间,石窟东依山,西临延河。共5窟,宋代最早开凿。

2.石窑石窟,位于河庄坪镇石窟村北,共2窟,宋代开凿。

3.狄青牢石窟,位于桥沟镇狄青牢村西,临近延惠渠。1窟,宋末开凿。

4.圪驮石窟,位于蟠龙镇圪驮村西北,北依山,西临雷鼓川河。1窟,宋代开凿。

5.石窟堂石窟,地处延安市北河庄坪乡石窟村头。2窟,金代开凿。

6.阳湾石窟,位于延安市南泥湾镇阳湾村北公路边,1窟,宋代开凿。

7.石窟湾石窟,位于延安市麻洞乡石窟湾村公路边,1窟,宋代开凿。

(二)延安市安塞县⑤

1.樊庄石窟,位于王窑乡樊庄村,北依山,南临樊庄沟水。共4窟,宋代开凿。

2.石寺河石窟,地处王窑乡石寺河村西石寺河与小沟河交汇的三角石崖上,西距秦直道3公里。共5窟,宋代开凿。

3.招安石窟,招安乡招安村,北依山,南近杏子河。共7窟,宋代开凿。

4.龙眼寺石窟,位于王窑乡王窑水库区内。共8窟,宋代开凿。

5.寨子卯石窟,招安乡寨子卯村。1窟,宋代开凿。

6.石佛寺石窟,位于西河口乡石粉子村对面,距县城90公里。共4窟,宋代开凿。

7.建华寺石窟,位于郝家坪乡界华寺村西,与村紧邻,延河自北向南流经窟前。共5窟,北魏开凿。

8.沐浴石窟,位于谭家营乡沐浴村,依山开凿,临近延河,距县城16公里。1窟,宋代开凿

9.黑泉驿石窟,地处化子坪乡黑泉驿村,南依山,北临沟,距县城40公里。1窟,唐代开凿。

10.洞湾石窟,位于化子坪乡洞湾村,距县城40公里。1窟,宋代开凿。

12.云岩寺石窟,镰刀湾乡杨石寺村东,下临延河30米。共6窟,北朝开凿。

13.安塞大佛寺石窟,位于真武洞后衙滴水沟村,依山开凿,西临延河。1窟,唐代开凿。

14.周家河石窟,化子坪乡周家河村东。共6窟,宋代开凿。

15.鲍家峁石窟,位于化子坪乡鲍家峁村西。共4窟,宋代开凿。

16.高坪石窟,位于化子坪乡杨家园子村西,延河西岸。1窟,宋代开凿。

17.寺沟石窟,位于化子坪乡寺沟村村西,延河西岸。1窟,宋代开凿。

18.杨石寺石窟,位于镰刀湾乡杨石寺村北,延河西岸。1窟,宋代开凿。

19.金盆湾摩崖造像,位于砖窑湾镇金盆湾村南,延河支流西川河南岸。1窟,宋代开凿。

20.阎家畔石窟,位于镰刀湾乡阎家畔村北。共3窟,宋代开凿。

21.毛庄科石窟,位于建华镇寺沟村毛庄科以南。共2窟,宋代开凿。

22.新茂台石窟,位于建华镇新茂台村南。1窟,宋代开凿。

23.白杨树湾石窟,位于王窑乡白台村村东1公里处崖壁上。共6窟,元代开凿。

(三)延安市富县⑥

1.石泓寺石窟,位于直罗镇韩村以东2.5公里处,大白山南麓,北依山,南临川子河水,东西为川道⑦。共7窟,隋代开凿。

2.川庄石窟,位于张家湾镇川庄村西0.5公里处,依山开凿,南临葫芦河。共4窟,唐代开凿。

3.韩村石窟,位于直罗镇韩村。共4窟,宋代开凿。

4.柳园石窟,位于牛武镇柳园村西,北依山,南为牛武川水,东西为川道。1窟,宋代开凿。

5.马家寺石窟,位于张家湾镇马家寺村南。1窟,宋代开凿。

6.阁子头石窟,位于富城镇段家庄村南,西依山,东临洛河,南北为川道。1窟,宋代开凿。

7.观音殿石窟,位于张家湾镇张家河村。共2窟,宋代开凿。

8.马渠寺石窟,位于张家湾镇曲儿村西南1公里,洛河支流葫芦河北岸。共6窟,宋代开凿。

9.甘沟石窟,位于张家湾镇黑水寺村西南2公里处,葫芦河西岸。共3窟,宋代开凿。

10.万花洞石窟,位于直罗镇小河子村南,东依山西临寺南沟,北临川子河南为川道。1窟,明代开凿。

11.大佛寺石窟,位于直罗镇西南3公里处,直槐公路北侧。1窟,金代开凿。

12.松树沟大佛石窟,位于张家湾乡埝沟川的松树沟。1窟,元代开凿。

13.石佛殿石窟,位于张村驿镇党家河柳树窑子沟。1窟,宋代开凿。

14.石佛堂石窟,位于张家湾乡石坊头村南1公里处石崖上。共4窟,明代开凿。

(四)延安市甘泉县⑧

1.石宫寺石窟,又名孟家洼石窟,位于桥镇乡孟家洼村东,北依山,南临洛河。共5窟,宋代开凿。

2.蛇河沟石窟,又名古佛寺石窟,位于下寺湾镇蛇河沟村西北1公里处。东依山,西临林峁沟水。共2窟,宋代开凿。

3.石门石窟,位于石门乡石门村西,洛河北岸。共2窟,宋代开凿。

4.后蛇河沟石窟,位于下寺湾镇后蛇河沟村西北1公里,洛河支流蛇河沟东岸。1窟,宋代开凿。

5.李巴圪崂瘗窟,位于下寺湾镇李巴圪崂村北,东依山,西临雨岔沟水。1窟,金代开凿。

6.老君寺石窟,位于雨岔乡老君寺后村1公里处石壁上。1窟,北魏开凿。

(五)延安市黄陵县⑨

1.香坊石窟,位于双龙乡香坊村东北1公里陈家崖。1窟,西魏开凿。

2.麦洛安石窟,位于桥山镇麦洛安村东0.5公里。1窟,西魏开凿。

3.双龙千佛洞石窟,位于双龙乡峪村村西,山下沮水环绕。1窟,宋代开凿。

4.紫峨寺石窟,位于腰坪乡潮塔村东北2.5公里处,北依山,南临建庄河流,东西为深沟,周围皆为林区。共7窟,北宋开凿。

5.银洞沟石窟,位于双龙乡柳芽镇村银洞沟沟口。1窟,北宋开凿。

6.深水尾石窟,位于双龙乡深水尾村村西。1窟,北宋开凿。

7.七丰村石窟,位于店头镇七丰村西北。1窟,北宋开凿。

8.长墙石窟,位于店头镇长墙村北侧,距地表30米。1窟,开凿年代不详。

(六)延安市黄龙县⑩

1.花石崖石窟,位于圪台乡花石崖村北,北依山,南临水,东西为川道。共4窟,唐代开凿。

2.小寺庄石窟,又名圣寿寺石窟,位于瓦子街镇小寺庄村东,北依山,南为石崖,西为山坡,东临沟。1窟,北宋开凿。

3.月坪石窟,位于瓦子街月坪村西。1窟,北宋开凿。

4.梁家湾摩崖造像,位于圪台乡梁家湾村南。1窟,北宋开凿。

5.麻地湾摩崖造像,位于石堡镇街北。1窟,北宋开凿。

6.石楼山石窟,位于范家卓子乡石楼山。1窟,元代开凿。

(七)延安市洛川县

1.高家河摩崖造像,位于永乡乡高家河村西南约0.5公里处的山崖上,前临界子河。1窟,北朝末年开凿。

2.董之河摩崖造像,位于菩提乡董之河村西200米处。1窟,唐代开凿。

3.寺村河石窟,位于槐柏镇寺村河东,北依山,南近仙姑河水。1窟,唐代开凿。

4.榆林河摩崖造像,位于菩提乡榆林河东砂岩崖壁下。共2窟,宋代开凿。

(八)延安市吴旗县

1.张坪石窟,又名石空寺石窟,位于吴旗镇张坪村北0.4公里处。1窟,唐代开凿。

(九)延安市延长县

1.胡四湾石窟,又名护国寺石窟,位于安沟乡胡四湾村北0.5公里处石崖上,北依山,西临悬崖东临峭壁。1窟,金代末年开凿。

2.七里村石窟,位于七里村镇七里村村南,南依山,北临延河,东西为石崖。1窟,明代开凿。

(十)延安市宜川县

1.贺家沟石窟,位于寿峰山乡贺家沟村北。1窟,北宋开凿。

2.下寺石窟,位于云岩镇下寺村村内。1窟,北宋开凿。

3.驿马石窟,位于英旺乡驿马村村北。1窟,北宋开凿。

(十一)延安市志丹县

1.城台石窟,位于旦八镇城台村西,北依山,南临洛河,东西为石崖。1窟,北宋开凿。

2.吕川石窟,又名石空寺石窟,位于杏河镇吕川村东,北依山南临杏子河。共12窟,北宋开凿。

3.何家洼石窟,位于旦八镇何家洼村西,南依山北临樊川河东西为樊川河二级台地。1窟,北宋开凿。

4.石洼庄石窟,位于旦八镇石洼庄村内,北依阳峁梁山,南临樊川河水,东近洛河,西为川道。1窟,北宋开凿。

5.小蒜川石窟,位于金鼎镇小蒜川村北。1窟,北宋开凿。

6.金鼎石窟,位于金鼎镇金鼎村内,洛河东岸。1窟,北宋开凿。

7.孙家沟石窟,位于永宁镇孙家沟村北。共4窟,北宋开凿。

8.顺宁石窟,位于顺宁镇顺宁村西,西依山东临周河,南北为川道。共6窟,北宋开凿。

9.马家河石窟,又名千佛洞石窟,位于永宁镇马家河村梁山西麓,东依山西临卢家沟水,南北为川道。1窟,明代开凿。

10.卧龙寺石窟,又名纸坊台石窟,位于永宁镇纸坊台村西,北依山南临周河支流石马台水,东西为沟地。共4窟,明代开凿。

11.驸马沟门石窟,位于顺宁镇驸马沟门村东,西依山,东临驸马沟水,东西为宋庄水,南为陡崖。1窟,明代开凿。

12.龙坊硷石窟,位于永宁镇龙坊硷村北,西北依山,东南临瓦子川水,南北临川道。1窟,明代开凿。

13.白沙川石窟,位于永宁镇白沙川村东北,北依山,南临沙川水,东西为川道。共5窟,明代开凿。

14.龙山石佛寺石窟,位于金鼎乡赵沟门村龙山崖底。1窟,明代开凿。

15.大佛寺石窟,位于顺宁乡顺宁村西山腰。共5窟,开凿年代不详。

16.金山寺石窟,位于永宁乡马家河村寺梁山西侧。1窟,明代开凿。

17.千佛寺石窟,位于义正乡老君崖村与旦八镇何家坬村交界处,樊川河南崖畔上。共2窟,开凿年代不详。

18.云山寺石窟,位于永宁乡柏树畔村南将台山,依山而凿。1窟,开凿年代不详。

(十二)延安市子长县

1.钟山石窟,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位于安定镇东1公里处钟山南麓,背依钟山,面临秀延河。共6窟,北宋开凿。

2.张家岔石窟,位于安定镇张家岔村西北,秀延河北岸。共2窟,宋代开凿。

3.马石寺石窟,位于马石寺村南,大理河一条支流的南面。共2窟,宋代开凿。

4.魏家岔石窟,位于瓦窑堡东北10公里处的魏家岔水库前。高踞悬崖,离地14米。1窟,开凿年代不详。

由于石窟的开凿对于地质构造依赖性很大,因此石窟一般选择完整性好、成层厚度大而比较均一的岩体,要求岩体易于开凿不能过于坚硬,并具有较好的自稳能力,未经构造变动。延安地区石窟大都依山而凿,或直接凿于山体石壁中。如安塞县王窑乡石寺河村西的石寺河石窟,位于石寺河与小沟河交汇的三角石崖上;白杨树湾石窟则位于王窑乡白台村村东1公里处崖壁上;子长县钟山石窟,背依钟山而建。

延安石窟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如黄陵县石空寺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洛川县史家河石窟、志丹县城台石窟、石洼庄石窟等形成了以洛河河道的带状分布;安塞樊庄石窟、招安寨石窟、高坪石窟、宝塔区清凉山万佛寺石窟则形成了以延河河谷的零散分布。据上文所罗列的96处石窟中,就有82处开凿于河谷附近的山体。

此外,延安石窟的分布与该地区古道的走向有着密切关系。有学者指出,陕北北朝石窟沿两条古道分布:北线石窟分布在由古代凉州(今甘肃武威)经由陕北的吴旗、安塞、横山通往代京(今山西大同)的古道上,这条古道西通西域,东至辽东,称之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延安地区很多石窟如安塞县云山品寺石窟、界华寺石窟以及吴旗县石窟寺等。南线石窟则主要分布在由长安通往延安的古道附近,[3]163如富县川庄石窟、黄陵县香坊石窟和麦洛安石窟就位于这条重要的通道上,呈线状分布格局。佛教的传播与交通条件密不可分,因此延安石窟的分布大多处于临界交通条件较便利的川道或者古代驿站。如富县柳园石窟,位于富县牛武镇,柳园村西,北依山,南为牛武川水,东西为川道;黄龙县花石崖石窟位于圪台乡花石崖村北,东西为川道;志丹县顺宁石窟位于顺宁镇顺宁村西,南北为川道,马家河石窟位于永宁镇马家河村梁山西麓,南北为川道。此外,由长安通往甘肃庆阳和西北部边塞要地的当时繁华的古道分布很多驿站,安塞县的黑泉驿便是古代驿站,现在仍以驿称,黑泉驿石窟就位于此地。

通常而言,中国古代佛教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南北出现分化,南方重思辨,北方重禅坐。石窟不仅是信众祈福许愿的去处,同时也是僧人修禅的场所,因此石窟地址的选择多倾向于幽静僻远、依山傍水、远离闹市,如安塞县谭家营乡沐浴村的沐浴石窟,依山开凿临近延河距县城16公里,富县直罗镇韩村以东2.5公里处的石泓寺石窟,位于大白山南麓,南临川子河水;黄陵县腰坪乡潮塔村东北2.5公里处的紫峨寺石窟,南临建庄河流,东西为深沟,周围皆为林区。此外,为方便香客祈福及僧人获取必要的经济食物来源,石窟往往位于村寨附近。

三、延安石窟的历史分期及特征

石窟之所以能在延安地区大量存在,当然源自民众的需要,它作为佛教信仰的载体,承载着古代人民的美好祈愿。依据该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石窟的数量分布、建筑风格以及造像特征,笔者将延安石窟分为三个时段:北魏至隋唐时期、宋金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表二 延安地区石窟开凿年代分布

开凿年代

石窟数

百分比(%)

北朝

7

7.3

1

1

7

7.3

60

63

3

3

3

3

10

10.4

不详

5

5.2

(一)北魏至唐代

这一时期,延安地区共建有石窟15处,其中北朝和唐代均为7处,隋代1处。陕北地区兴佛肇始于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后秦姚兴先后建都长安,皆崇奉佛教,著名的莫高窟最早开凿于前秦、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后秦时期。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时期发生过灭佛事件外,北朝诸帝王都信奉佛教,因此北朝在中国佛教石窟方面,留下了不少宏伟的遗迹,如北魏开凿的有云冈、龙门石窟。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佛教的各大宗派也在这一时期产生,从而实现佛教的中国化。

延安地区位于由甘肃庆阳到山西大同的佛教传播通道上,200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富县广家寨寺院遗址以及黄龙县隋唐时期的普隆寺遗址,均位于该重要通道。这一地区的安塞县云品山寺石窟、吴旗县石窟寺开凿时代约为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后。其形制内容和造像风格都受到同期云冈石窟的影响,为云岗型塔柱式形制,但也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西魏时期开凿了黄陵县香坊石窟和麦洛安石窟,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平顶,内部多为同期龙门石窟常见的三壁三龛式。而唐代延安石窟形制多样,有穹窿顶加横向人字披的大佛顶式,有略呈方形的穹窿顶窟,有呈方形平面的中心柱窟等等。

(二)宋金时期

延安地区宋金开凿石窟非常兴盛,是北方晚期石窟的集中地区。根据表二数据统计,这一时期的延安石窟多达63处,占总数的66%。从全国范围看,佛教凿窟造像在宋代已趋于衰落,宋代石窟群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而延安地区的宋代石窟数量可观,弥足珍贵。最为著名的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开凿的子长钟山石窟、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建造的黄陵双龙石窟、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开凿的延安万佛洞和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建造的富县阁子头石窟。

延安地区北宋时期出现大量石窟造像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二点,其一是宋夏战争。史书记载,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立“大夏”政权,史称西夏。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宝元二年(1040年)年三月,元昊进攻宋朝,拉开了宋夏战争的序幕。战争断断续续,先后发生五次,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直至北宋灭亡,即宋徽宗靖康二年(1127年)。宋朝抵抗西夏的前线,东起麟(今陕西神木)、府(今陕西府谷),西至灵(今宁夏灵武西南)、凉(今甘肃武威),延安地区在宋金时期是宋代的边防要地,西南通长安、北方通边塞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延州(今陕西延安)也成为北宋抵抗西夏的军事重镇。仁宗宝元二年(1040年),宋夏延州之战爆发,最终以宋败夏胜收场。很多石窟题刻表明,抗击西夏的将士们参与了石窟建造。如志丹县何家洼石窟题记“惟南瞻部州大宋国修□管界保安军德靖寨管下,小胡族第二十四指挥、施主维那头首领吃多遇等造。修造石宫佛堂一所,大佛五尊,小佛一千尊,并及观音、慈氏、十六罗汉,并已了毕。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天下人安,已后永为供养。”保安军德靖寨在今志丹县旦八镇境内。北宋中期,为了对付西夏,给羌人部族的大小首领封官,由他们分别统率本部族壮丁,组成蕃兵。蕃兵实际上以各部族为单位,又依其人数多少,采用禁兵都和指挥或甲和队的编制。上引题记中的“小胡族”即为地方蕃兵。因此,延安石窟在宋夏对峙的战争环境中获得发展,军人参与开凿石窟,石窟与军事城寨伴生,城寨驻军不仅参与了石窟的修造,也是维护石窟寺院经济的重要施主。其二是民众需求。战乱不安的社会环境使得当地民众渴望天下太平,现实中的苦难和不满转而寻求佛教的精神解脱,因此很多家族和民间的能工巧匠加入了开凿石窟的行列。学者李静杰通过对宋金时期陕北石窟题记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石窟施主身份可分为家族施主、结社施主、军人施主、军民施主等四种情况,从事开窟造像的主要工匠有以介端、介处为首的介氏家族和以王志、王信为首的工匠班底。[5]

宋代延安石窟主要有如下特征:其一,大多为佛坛窟,以子长县钟山石窟主窟为例,窟内呈长方形,中央开凿一长方形大佛坛,坛上立八根方形石柱,前后对称,横列两排,直通穹顶。佛坛开凿三组佛像,坛上石柱四周及窟内四壁都雕刻大小不等的佛、菩萨、罗汉形象,气韵生动、个性鲜明。规模类似的北宋佛坛窟还有黄陵县双龙千佛洞石窟、宝塔区清凉山万佛洞第1窟等。延安地区的北宋佛坛窟,是依据地面佛殿的基本结构设计而开凿。坛上的佛像也遵照木质佛殿中排列方式。佛坛上的方柱与石屏连接穹顶的方式为窟内独特设计,较之唐代以前的同地区石窟,更多地模仿地面佛寺,促进了古代佛坛窟的发展。[6]152其二,石窟佛像时代特征鲜明,服饰厚重、衣纹自然流畅;胸前袒露、头顶发髻较长、面部圆润饱满;造像生活气息更强,雕刻技巧细腻。也有学者把这一地区宋代石窟造像概括为重写实、世俗化、生活情趣浓郁等特征。作为金代石窟的代表富县石泓寺石窟窟内雕刻非常密集华丽,石柱及洞窟四壁刻满排列整齐的小型千佛像,窟顶由华丽图案装饰。其特征与该地区宋代石窟类似,可视为这一带北宋石窟的延续发展。

(三)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陕北石窟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这一时期延安地区凿窟造像仅13处,其中明代占10处。石窟大多集中在志丹县,共有7窟,如马家河石窟、卧龙寺石窟、龙山石佛寺石窟等。据《延安市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延安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水涝、雹灾、冻害、蝗灾、地震、雪灾等重大灾害都有记录。自然灾害的频发是民间信众为祈福驱祸而营造石窟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藉此获得精神寄托。根据现在所掌握的资料,延安石窟中尚无清代始建的,有清一代仅对历代石窟加以重修补塑工作。如黄陵双龙千佛洞石窟中就有清道光戌子年(1828年)重修记事碑一通,宝塔区桥沟镇狄青牢村西的狄青牢石窟,窟顶东侧就有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狄青牢碑记》一通。

明清时期延安石窟世俗化色彩更加浓重,人民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开窟造像。志丹县顺宁镇驸马沟门村东的驸马沟门石窟中正面为高1.2米的主佛药师佛。两侧各有一尊捧钵弟子像,均高0.8米。最主要的是两侧基坛上各有4尊泥塑古代名医像。名医像的出现是因为人民祈求健康平安,无病无灾。此外明清石窟另一特点为此时出现了多处道教石窟或释道合一石窟。如志丹县白沙川石窟1号窟造像头加冠,腰系玉带;3号石窟佛像头戴高髻冠,双手合十,双目微闭,身披双领架裟;4号窟造像一尊头梳发髻、留长须、系玉带,一尊戴官帽、披朝服、系玉带;5号窟造像两尊,道教服饰。可见这一时期石窟中释道儒合流的特点更加突出。

四、结语

延安地区现有石窟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其中犹以安塞县、志丹县和富县境内最多。延安石窟多位于河谷地带,且大多沿该地区古代两条古道分布,一条为古代凉州(今甘肃武威)经由陕北的吴旗、安塞、横山通往代京(今山西大同)的古道;另一条则为由长安通往延安的古道。依据延安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石窟的数量分布、建筑风格以及造像特征,可分为北魏至隋唐时期、宋金时期及元明清时期等三个时段,其中宋金时期数量居多。北朝石窟多呈云岗型塔柱式形制和龙门石窟常见的三壁三龛式,唐代石窟形制呈多样化。宋金时期石窟多为佛坛窟,石窟造像具有重写实、世俗化、生活情趣浓郁等特征。明清时期延安石窟世俗化色彩更加浓重,出现了古代名医的石窟造像以及三教合流的造像并存现象。

①石窟也有少部分由道教创建,如山西龙山道教石窟。据学者考证,延安地区也有道教石窟,但由于其数量极少,且有的石窟为佛道合一,故本文所提及的石窟为佛教石窟,又称石窟寺。参见张砚、李安福:《陕西省甘泉县佛、道石窟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第26-39页。

②参见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富县石泓寺、阁子头寺石窟调查简报》,《文物》1959年第12期,第19-22页;张智:《黄陵万佛寺、延安万佛洞石窟调查记》,《文物》1965年第5期,第30-37页;靳之林:《陕北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文物》1989年第4期,第60-66页;齐天谷:《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第39-43页;张燕、李安福:《陕西甘泉金代瘗窟清理简报》,《文物》1989年第4期,第75-80页;贠安志:《陕西富县石泓寺勘察报告》,《文博》1986年第6期,第1-15页;齐洪浩:《黄龙县小寺庄发现宋代石窟》,《文博》1988年第2期,第93-94页;杨宏明:《安塞县石窟寺调查报告》,《文博》1990年第3期,第64-70页;张砚、李安福:《陕西省甘泉县佛、道石窟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4期,第26-39页;冉万里:《陕西省安塞县毛庄科石窟调查简报》,《文博》2001年第1期,第11-16页;《陕北安塞新茂台石窟调查简报》,《文博》2003年第6期,第25-29页;《陕西安塞云山品寺石窟调查报告》,《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4期,第31-40页。

③参见王媛:《钟山石窟第3窟的图像构成与信仰内涵》,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苏敏:《陕北地区的地藏造像及其信仰》,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王珂莉:《子长县钟山石窟3号窟雕像艺术研究》,西安美术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孙修身:《陕西延安市清凉山万佛寺第2窟内容考》,《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第69-77页;刘合心、段双印:《洛川县寺家河唐代佛教密宗造像石窟》,《文博》1992年第5期,第67-70页。

④该地区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以及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志》。

⑤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杨宏明《安塞县石窟寺调查报告》;冉万里《陕西安塞建华寺石窟调查报告》以及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

⑥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及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富县志》。

⑦川道是指位于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且濒临河流的道路。

⑧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及甘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甘泉县志》。

⑨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

⑩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

11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

12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

13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

14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

15该县石 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及志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志丹县志》。

16该县石窟资料来源于延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安市文物志》及子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子长县志》。

17囿于文献记载缺失,延安地区有5处石窟最早开凿年代无法知晓,分别为黄陵县长墙石窟、志丹县大佛寺石窟、志丹县千佛寺石窟、志丹县云山寺石窟及子长县魏家岔石窟。

参考文献:

[1]韩伟.陕西石窟概论[J].文物,1998(3)

[2]张多勇.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石窟寺的特点及地理环境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09(1)

[3]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靳之林.陕北地区发现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J].文物,1989(4)

[5]李静杰.陕西宋金石窟题记内容分析[J].敦煌研究,2013(3)

[6]常青.石窟寺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崔彬.延安地区的宋代佛教石窟造像艺术[J].文艺研究,2010(8).

[8]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自然灾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陕北石窟的分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课题组

项目负责人:张志云(延安大学讲师)

项目参与人:张小兵(延安大学教授)

杜林渊(延安大学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井陉:龙窝石窟·千佛寺
山西·昔阳十大春游踏青必选之地
人文陕西,多彩三秦:红色故土延安 绿色家园 这个神圣的地方值得去
石堂会石窟:乡野间的北朝回响
陕北自驾游《自驾房车,环游中国》各地风光-18
陕西延安安塞甘泉志丹三县七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