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学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学具
作者:--李云燕…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779    更新时间:2007-9-19

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教师在讲课中比较注意直观的演示,而不太重视学具的操作。然而直观演示与学具操作是有所区别的,直观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只是观察者,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的接受学习,教师只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就要掌握学具使用的技巧和学具使用的时机,熟悉注意事项,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一 学具使用的技巧

(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

复习准备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工,形成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运用学具,可以使学生亲自获得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学生学习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1 铺垫性操作

所谓铺垫性操作,是指为了学生学习新知识而进行的操作。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因此,许多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需要用与之有关的旧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在复习准备中,通过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以及操作技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加法。教学时,借助数位表及小棒,先让学生在数位表上一根一根地摆小棒,当摆到9根后,问:“再添1根是多少根?”“个位上够10根小棒怎么办?”学生边操作边回答:“个位够10根小棒,要把它捆成1捆,变成1个十,放在十位上。”这样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了“10个一是1十”的道理,掌握了91凑成十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运用已有的“凑十”的知识和操作的技能,去学习9加几的加法,达到了操作的目的。

2 引入性操作

所谓引入性操作,是指学生在动手中发现出新问题,从而引出新知的操作。它既是一种操作学具的方法,也是一种引入新知的方法。古语说:“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有了疑问,才会引发思考。引入性操作正是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思之源,并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先让学生分花:有6枝花,每3枝花插在一个花瓶里,需要几个花瓶?这个知识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7枝花,还是要求每3枝花插在一个花瓶里,需要几个花瓶?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去分,分到最后还剩下1枝花,这时有的学生拿着剩下的1枝花不知往哪里放好,放在插好的花瓶里吧,可每瓶只能插3枝,再单插1个花瓶吧,又不够3枝,怎么办?从而产生了问题。这时教师提问题:“你知道这1枝花叫什么数?”话音刚落,有的学生便喊道:“余数。”教师马上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发现了新问题,使学生了解了问题的提出,认识了余数,并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一定要学好数学。

(二) 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

知识的理解离不开感性的认识,学生理解新知必须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借助表象,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括出某些规律。在理解新知中运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架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愉悦地去学习。

1 发散性操作

所谓发散性操作是指操作的方法并不唯一,但结果相同的操作。这也就是说学生的操作不接受思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思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内部心理的智力活动,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119”时,学生利用小棒想出了3种方法:第一种,从1捆小棒中拿走9根,将剩下的1根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2根;第二种,把1捆小棒拆开变成10个单根的,与个位上的1根合起来是11根,从11根里去掉9根还剩2根;第三种,先把个位上的1根拿走,再从1捆小棒中拿走8根,还剩2根。学生的不同想法,反映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结合教学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索、思维、创造的空间中发展了求异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验证性操作

所谓验证性操作是指学生用学具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操作。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实质上是一种猜想,而鼓励学生猜想,是当今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每一项科学实验的成功,都是在大胆猜想和实践中取得的,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实践,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猜想、去实践。

例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试着说一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以便培养学生观察与猜想的能力。那么学生所说的到底对不对呢?进而,让学生运用手中的长方形和三角板自己想办法进行验证。学生通过测量、对折等方法,检验所提出的假设的正确性,最后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学生从提出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初步经历了一次简单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感到科学实验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做,这样就为他今后的猜想与实践打开了理想的大门。

(三) 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

巩固联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用短时间学习较多的书本知识,特别需要及时地不断的巩固,这样才能防止遗忘,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知识的巩固是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避免单调的重复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抑制状态所产生的疲劳现象,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运用学具进行巩固练习,是一种有效的练习方法。

1 模仿性操作

所谓模仿性操作是指学生仿照学习新知时的操作而进行的操作。模仿性练习是知识巩固中的第一个阶段,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有效的练习形式。

例如,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在练习时先让学生拿出8朵花,要求把它平均分成2份,看每份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平均分的方法,又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接着让学生拿出12朵花,要求任意分成若干等份,看每份是多少,并列出算式。这样使学生在单纯模仿的基础上,发展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模仿,为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练习的形式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这与学具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2 应用性操作

所谓应用性操作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的操作。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要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后,还应当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练习中,让学生分小组计算不同物体所需材料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如:粉笔盒、罐头盒的商标纸;长方体玻璃杯、正方体药盒、教室门(带有玻璃)的刷漆面积等。这些物体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正方体,有的需要算6个面,有的需要算5个面,还有的要从6个面的面积中扣除一部分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亲自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感到只要学习数学知识,就能有用武之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四) 运用学具进行表演

运用学具进行表演就是学生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别人。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口语能力;培植课堂民主气氛和提升学生人格。也是为了进一步内化学生刚接触的数学知识,并为下一步数学知识的抽象打基础。还为了展示学生的形象,发表他们独特的见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学具使用的时机

(一) 在起始概念的教学中,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直线、射线和线段”;

(二) 在区别某些易混的概念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整除与除尽”;

(三) 在理解某些难点知识和关键定义时,进行操作比较好。这样的难点知识和关键定义很多,如“分数的意义”;

(四) 在推倒一些抽象的公式、法则、定义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乘法分配率”;

(五)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相遇问题”;

(六) 进行图形对照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

(七) 在教学基本规律的不同变化形式时,进行操作比较好。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其他形式时;

(八) 在学生精神感到疲倦时,进行操作较好。

 

三 学具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 操作要明确目的,不要为了操作而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操作内容。不能搞成堂操作,题题操作的形式主义,致使教学时间消耗,学生兴趣低落,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

(三) 教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

(四) 操作要与学生的表述相结合。

(五) 为了使学生表演的效果更好,表演的学生应该使用教具或在实物投影上使用学具表演。为了全方位展示,表演的人选应该有两到三个层次的学生代表。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看到彼此之间的差距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发现哪一层次的学生知识缺陷在什么地方,及时补漏。

(六) 教师要大胆肯定学生的正确的行为,积极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强精神。

 

总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具教学,在学具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通过学具理论的不断深入,学具操作的技巧被广大教师所掌握,以及学具研制的加强,学具教学一定会为小学数学教学更好的服务,为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著作

1.王占铭.《新课程小学优秀案例与评析——数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彭剑飞、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沈丹丹.《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张敬培.《小学数学学具理论与实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5.孙明符、王明元、谢先报.《数学教师教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6.(意)蒙台梭利,(译)祝东平.《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7.徐锦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蒋康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9.曹子华、高佩.《小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浅谈自制教具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