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国老师家常事3:没有大型观摩课

英国老师家常事3:没有大型观摩课

(2011-04-25 01:18:22)

(国内大型观摩活动)
    写到中英教育差别越来越大的地方更觉得需要有言在先:不是描述英国的某种教育教学现象,就寓意这样做就是好的。正如知道英国人驾车靠左行驶,不影响我们继续靠右行驶,只是我们不会认为汽车只能靠右行驶的了。教育的理解也是如此。

在英国,一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工作时间大都在课堂上,因此,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对于在职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就变得格外难得,原则上说每位老师每年可以向学校提出外出学习的申请,然而,事实上要派出老师外出学习不是件经济而有效的事情。因此,在我所了解的学校看来,学校教师外出学习很少,自然也就没有大型的教学观摩活动了。
    我想没有人会认为教师是不需要培训的,因为教师教育的终身教育观是世界公认的价值趋向,关键是形式、内容和效果。英国也有上观摩课,也有教学的研讨,但大都在校本层面小范围进行。在kendrick期间,我们参加过的活动一次是教研组长会议,也参加过一次教研活动,是请外校的一位老师来介绍她们学校的经验;还有一次是校内的教学经验交流,老师们介绍一些平时教学中自己积累的经验,比如:老师们在教学中都喜欢组织一些拼图的游戏,那么有没有拼图制作的好办法呢?就有老师介绍在tesco超市里有一种工具就很方便制作;还有一位老师要介绍世界各国文化,她想出的办法是把家里世界各地的一些小纪念品带到课堂上,结合这些小的纪念品,讲起世界各地的文化,学生听起来很有味。就是这样的经验介绍,几乎就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内容。时间就在放学后一小时,一人主持,其他老师都参与,没有分学科,还可以一边吃点心一边交流学习。

(英国老师校本研讨)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询问过:如何与外校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从而提高教学技能,但从不同的人那里得到的回复是:要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从经济和效果等多维度考量总是目前学校所不便实现的。

与英国的教师培训现状相比,反观我们国内的教师培训现状,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我国政府在教师教育宏观政策层面更优良一些,国家花费5亿多来培训教师就是一个显性指标,英国的学校目前正在削减经费。

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英国学校所担心的在中国的学校也同样值得忧虑,就是一旦教师离岗,所教学的班级学生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这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在校本层面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不能在校本层面完成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时间和机会,如何组织好实施好,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值得周全考虑深入研讨。

眼下,在国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已经成了教师教育的一种文化生活,自然成了基层一线教师参与的主要学术活动。那么,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规模的观摩效果到底怎样?怎样才能让观摩活动的效果影响到日常的教学呢?

常常有人用观摩课与家常课来做比较,因为有人听课和没人听课有些环节是不一样的,个人倒是觉得应该坦然地承认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像平时吃饭和招待客人是不一样的,还像时装模特展示的时装和生活中的着装是有区别的,但t台上的服装元素会影响日常的穿着。即便是用“秀”这样不稳重的字眼来描述一下教学观摩活动,个人也不在意,关键是“秀”出内容是否会影响日常的教学,如果“秀”出的内容是平时教学得不到推广的,即便在教学观摩中肆意夸大,也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如果“秀”出的教学成果是给人耳目一线,发人深省的,那么教学观摩的价值就很大了。

作为教学观摩的研究课,一定要有所创新。因此,作为一个教学观摩课的执教者,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您的课在什么方面创新了?你希望听课的老师借鉴什么?因此,我们常常鼓舞上课者,应该争取上别人没上过的,一方面指的是没上过的内容,同时也指别人没上过的方法。当然,争取上别人没上过的,不是哗众取宠,而应该是在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作为日常教学,也自然不必用观摩课的要求来加压,作为日常的课堂,能够学习一些经典的设计,内化为自己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就是一种上佳的表现,但作为观摩的研究的课堂,自然应该用更高的要求,尽管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即便不能全面创新,至少也应该有环节创新,没有创新的面,至少该有创新的点。这样或许才对得起离开自己班级的学生抽出时间来听课的老师。

另外,作为听课者,尽管每一个人的感受一定不一样。但是面对同样的课堂,不同的视角收获也自然不同。诚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作为一个听课个体,我们应该努力听别人听不出的。如果有人一定要把听课分等级,我们是否可以初略地把听课分为:听对话,听思路,听思想。

听对话:指的是关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表面现象。因此常常有人评价“普通话标准,声音悦耳,体态得当,板书漂亮”。然而从数学教学来说,普通话可以有等级,但在不影响交流的前提下,怎样的语言最适合孩子学习是没有标准的,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评论教师教育“艺术表现力”层面的问题,笔者以为:在小学低年级,教师语言需要加工成一定的儿童化,到了高年级,发出属于自己的、和平时讲话时一样的声音,是一种与学生真诚交流平等对话的态度,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听课时,也别太纠缠于某一两句话,更不必用一句话、一个细节的描述来“套”一个大的理念,不能听到课堂上学生说“知道了”就以为学生真的会了,也不能在课后小结时有一个孩子说“还有问题”就说教学效果是不好的,停留在语言字词上的分析也是片面的,拘泥于过小细节的争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

听思路:指的是用整体系统的眼光来听教师的设计思路,形成“铺陈—展开—应用—拓展”的大框架。不只是记下流水账,而是把课堂散落的点链接以来,整体感悟课堂潜在的线索,整体来分析教学处理时几个不同的层次,教材是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课堂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解读,如果这些线索是暗合的,那么教学的效率应该是高效的;如果说听对话,听的是“点”,那么听思路,听的就是“线”。如果听对话听的只是一句句的“话”,那么听思路就应该听完整的“故事”。

听思想:指的是能透过表面,关注本质,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听一节课,能否把渗透在其中的思想感悟到,应用于一类课,这样的听课者是最有收获的。有时笔者在想,在种种的教学观摩中,除了像笔者这样的年轻晚辈的课,听起来“好听”,看起来“好看”,想起来“好懂”,但一定还有很多前辈的课,功力深厚,做了独到的设计,但有时难免曲高和寡,只能偶遇知己,蕴含着的教育思想被误读与埋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笔者呼吁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应该努力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金子”。只有看到“金子”的人越来越多了,上百人上千人的会场才会闪耀思想的光芒。

在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中国代表介绍了中国特色的教研组织,第12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明年举行,不知有没有代表介绍一下中国特色的教学观摩活动?至少英国的老师会觉得很新鲜。

特别声明:英国不仅没有观摩课,关键也没有组织观摩课的机构和人员,英国好像没有基层的教研机构和教师进修学院,教师教育依靠大学来完成,这一点,希望中国不要学习,因为一学习,像笔者这样的人员就将“光荣”下岗。

(笔者在上观摩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观课、议课到说课备课—深圳.大鹏.教研员
我与《中国教师报》:一场深恋一生爱
以学定教,问题引领,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课堂 ——卜庄镇语文教研活动
狠抓教研促发展——阜阳阜南八小教育共同体每周一课一研教学活动
柳河县教育网
提升学习品质,构建生命课堂——我校举办第八届生命课堂教学公开展示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