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暑假特刊·争鸣四】名优之死(吕行同学)
节前,我去看了人艺的一场话剧——《名优之死》。
这是此轮的末场,演员们都极为尽心尽力,自然观众也看得尽兴。我从首都剧场的大门走出,雷鸣般的鲜花和掌声已经散去,北京冬夜凛冽的寒风吹醒了我的大脑,又让我陷入了沉默的思考。

《名优之死》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刘振声和凤仙。剧中的矛盾也主要是围绕这师徒二人展开的。
第一幕中自打杨大爷与刘振生同台出现后,冲突便展露了端倪。而在第二幕中,这个矛盾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现了出来。
在府上,凤仙和师父起了争执。
凤仙问:“戏散了,我去哪儿?”
师父说:“人散了,戏还在。”
她问:“我以为,唱戏是为了活着。”
刘振声说:“可是我活着,是为了唱戏。”
这两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
在凤仙的世界中,戏是戏,人是人。
我不愿把凤仙理解为简介中所概括的那个单薄的“攀附”、“忘恩负义”之人。在我看来,凤仙并非不爱戏。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打,成了这个角儿要经历多少磨难,她自己比谁都清楚,从小守到大的事业又岂是说放弃便能放弃的?再者,当杨老板请她喝酒、送她头面时,我也能看到她在纠结、她在推拒。
那何以造就了她与师父的矛盾?
我只能说,是她没到那份儿上,她没到师父的那个境界。她迷茫、她挣扎,因为她觉得在戏里找不到自己。她无法理解师父人戏合一的信念。
小时候有着“成角儿”这一梦想作为支撑,她无暇顾忌、也看不到更长远的以后。可是等真正成了这四九城数一数二的名旦,才知道什么叫做“高处不胜寒”,才醒悟了她这一辈子都是活给别人看的,才明白了她身前没有路了。
“下了台,脱霞披,摘凤冠。似嫦娥离广寒, 杨玉环成了王宝钏,都是苦人。”
在台上多光鲜亮丽、如梦似幻,在台下便有多失落、嫉妒、恐惧。
她在这条路上走到了头,因为像师父一样把京剧当作归宿,她做不到。
她又失去了唯一一个梦想的支撑,所以她往后的人生在何处?不知道。怎么办?那就往外看看吧。而当她看到外面的繁华时,就再也回不来了。她没有别的本事,这戏还得继续唱。可她看到了京戏正走向没落,她也再不愿像以前那般唱了。
她想要穿着漂亮的旗袍走在戏楼外的街道上,而不是戴着一身行头在舞台上扮演别人;她想要叫座儿,想要红火,既然观众喜欢上海大世界的戏耍,喜欢《西游记》《水浒传》的热闹,那就要变、就要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叫好、赢得名声、赢得财富。只有她在戏外也过得像戏中人那样光鲜时,她才不会陷入自怜自艾。

可对刘振声来说,既入了这个门,此生便是戏中人。
这是一场悲剧,因为刘振声死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死在戏台上,也算是刘振声的“求仁得仁”。他甘愿将生命奉献给京剧,那是他的毕生所求、那是他的“魂归故里”。戏是他的生命,而他是戏的一部分。
他说:“哪怕是没了座儿,为了我心里的座儿,我也得这么唱。”
他从不会为了红火、为了叫座而去改变自己、改变戏。对他来说,戏是唱给行家听的,是唱给自己听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外过得了行家的关,对内守得住自己的原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凤仙不理解师父为什么非要守着这个“旧”死活不愿改,刘振声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非要改。一板一眼,一鼓一镲。那都是规矩,都是传承。是为了生存,把这些都弃之于不顾,那就是丢了面儿,跌了份儿,抛弃了尊严,助长了气焰……连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丢了,那还有什么是不能丢的?

而在这针锋相对的两个人背后,其实矛盾的是两种观点。这出话剧也在探讨着一个核心问题:
守旧还是革新?这个问题直到今日都是值得思考的。这是这场戏冲突爆发的根源,也是几乎任何传统都避无可避的现实。
刘振声守得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一份傲,一份骨。不迎合、不谄媚,这是那个时代下,所谓不入流的“戏子”固守的傲气与骨气。
唱戏自然是要座儿喜欢,戏本来就是演给人看的。但是同时作为一个剧种,随着变迁与发展,它就变成了一种艺术。甚至是一种记载着时间、镌刻着历史与文化的艺术,它崇高的价值意味着它是不容践踏与牺牲的。
有必要为这一群“门外汉”看热闹的心态而丢掉传统吗?
艺术是不是就一定要为市场而作出让步和妥协?

然而话又说回来,刘振声这样的人物,自然难得。我们敬佩这样的坚守,尊重这样的艺术坚持。但一成不变,又真的对吗?
往俗气了说,没了经济来源,那这戏还唱的下去吗?往现实了说,台下空空荡荡,这戏要是没人看了,那还叫戏吗?当行家都逐渐散去,没了行家,那这唱给行家的戏还唱不唱了?
艺术也当然可以做给自己,但是讽刺便讽刺在,没有人理解的艺术会被忘记、没有人在意的艺术会被抛弃,没有人传承的艺术会消失啊。
我们常常觉得艺术沾上金钱、沾上物质那就脏了,那是对精神的玷污和亵渎。但是这样的残酷现实却的确存在。
但若是要改,又该怎么改?改到何种地步?改完了还是不是原来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
……

胡琴哀鸣,戚戚瑟瑟,仿若凉水浇头,直教人怊怊惕惕,惘然若失。 

它悲的是人物坎坷,也是艺术凋零。

它泣的是戏中人,也是台下客。

我们并非旁观者。

“传于吾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

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计之能

吾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

并且所授功课,又非勉强而行

此刻不务正业,将来老大无成

若听外人煽惑,终究荒废一

尔等父母兄弟,谁不盼尔成名

况值讲求自立,正是寰宇竞争

至于结交朋友,亦在五伦之中

皆因尔等年幼,哪知世路难生

……”

望着师父倒下的身影,凤仙和左老板跪在舞台两侧。在整个班子含泪齐声的背诵下,这场戏终于落了幕。
戏结束了,可问题却仍旧没有得到解答。
刘振声恪守传统,然而最终于混乱纷争中在戏台上阖了眼,死得凄壮;
凤仙寻求改变,可最后背叛师门,委身富商,亲眼看着恩师倒在了面前。
似乎哪个都没有个好结果。
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能回答。
但是我想,无论传统艺术将走向何处,无论这出戏的出路在哪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留住它。无论以何种方式地留住它。
因为不管是保留传统还是做出改变,最重要的是这个根还在。守住这个根,才能讨论那个果。
只要它还未消失,就总还来得及。

最后,向角儿们致敬。
向话剧舞台上的演员们致敬,也向所有还在坚守的艺术家们致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四小时赶路,看三个半小时的剧,《主角》,很值!
《名优之死》 剧评
吴祖光与《风雪夜归人》: 寻找自由的光
以故事演歌舞
样板戏探究(17)
京剧是一门“讲究”的艺术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