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间自己的「记忆小屋」

Hi~

“无尽对话”第157篇原创:

记忆小屋存在于脑海中,它没不上锁,没有闩;有木门,却会应声而开:心之所向,无素履也可以往。

如果一个女人要写作,她要有一些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如果一个ALS患者在漫漫长夜中消磨时间,他要有好记性,还要有一间自己的记忆小屋。

图片来源:微信  

🪵

行将就

渐冻症让身体成为牢笼,先是手指和脚趾失灵,接着四肢瘫痪,最后失语。

患者仍然可以思考,但将思考转换成文字的能力丧失里。白天只能被堆在轮椅上,夜晚则以110度的钝角被封印在床上,整个人是然的。妻子还年轻,孩子还年幼,托尼·朱特说自己“行将就”。

中间是托尼·朱特 

境中,他的夜晚只能模仿其他人的夜晚。其他人白天运动社交,在夜晚休息睡觉,他也只能如此。长夜漫漫,烂笔头不再有用,好记性成了救命稻草,他发现自己半夜在脑海里讲故事。

他一向对古往今来人们的记忆载体感兴趣,继而联想到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宫殿奢靡,多为炫耀而建,不是他想要的。但小屋就不一样了,实实在在,而且可以时时造访。

一间小屋不断地从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

质小屋

那是瑞士谢尔西的一间木质结构的小屋。

一个夹层将休憩室与专门放置雪橇、雪靴等工具的底层分开来,休憩层和卧室层之间连着宽大的木楼梯,卧室的左翼偏朴素,右翼偏精致,到处是暖呼呼的实,一切秩序井然,温馨舒适。

瑞士缪伦的小木屋

童年时,托尼·朱特和家人曾在那里度假。雪上的娱乐了无新趣,最妙的是待在小屋里呀,转而将注意力投向厚重的扶手,投向暖酒,分量十足的乡村食物,还有布谷鸟钟,以及下面的老式钥匙架。

类似的小屋在瑞士何止有千万间,他只是碰巧进了其中一间。

🪆

灵活

每天晚上,托尼·朱特造访记忆小屋。

他把不同的记忆归置在不同橱柜的不同抽屉里,以备编织不同的故事取用。在这样的脑力训练中,他发现自己像拼积一样,把以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片段重组在一起,拼凑出一个小偶。

从前,他一直以为自己史学家的身份更像是以列举事实授业的哲学家,搭建出自己的皮诺曹,并赋予它气韵和生机。现在,他采取的是一种更迂回的方式,这个小木偶虽然关节松散,却活灵活现得多。

在这个过程中,他仿佛撞见了另一个文学的自我,一种他曾经为了历史而放弃的可能性。

这个灵活的木偶,就是《记忆小屋》的隐喻。

📖

记忆小屋

《记忆小屋》有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少年时期的回忆。

《艰苦年代》明确地区分了贫穷(poverty)(austerity),体现出老派知识分子用词的准确,其中对政治的点评尤其精彩:

“所有的政治都是可能性的艺术,但艺术也有艺术的道德。若将从政比作绘画,将罗斯福比作提香,丘吉尔比作鲁本斯,那么艾德礼就是这行中的维米尔:精确而内敛——且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比尔·克林顿或许追求萨尔瓦多·达利的高度,托尼·布莱尔则在地位——和贪婪程度——上都很像达米恩·赫斯特。”

维米尔的画作 

《食物》追忆逝去的味道:

“先来份炖牛肉和烤萝卜🥕,继以咖喱鸡块🍗和麻花面包🍞夹酸黄瓜🥒,配上翠丰牌啤酒🍺和柠檬甜茶🍵。勾起我回忆的玛德琳蛋糕呢?它是浸在马佐团鸡汤里的那块馕🫓,由一个说意第绪语的马德拉斯女招待送上。”

《绿线巴士》已经今非昔比:

“只不过是又一路从A点发往B点的公交罢了,它既不勾勒,不容纳也不包含,不以任何形式来体现伦敦地貌的博大,更休提正在迅速消亡的保护性绿环带了。”

《帕特尼》是他心目的家园,也是《狼厅》的主人公的出生地,托尼·朱特也到过托马斯.克伦威尔去过的多佛港。《互仿的欲望》和《五港总督号》分别讲的是那时的火车和邮轮。

现在的绿巴士只是过去的影子  

第二部分讲他的青年时代。

《乔》说的是一名德语老师,体格嶙峋,头发稀疏,善用言语恐吓,20分的生词默写低于18分就会被骂,同学们对他又崇拜又怕。

然而,托尼·朱特在伊纽曼尔学校最怀念的就是乔,因为他给过好的教育。其他老师教五六年大家其他语言水平仍然普通,乔只用两年半就让大家享受翻译卡夫卡《变形记》的乐趣。

《巴黎已成明日黄花》,用鹅肝酱形容某个时期巴黎的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

《精英》对英国的公共教育提出了异见:教育公平应是机会均等而非结果均等

《语言文字》说他曾被人调侃能把鸟儿从树上哄下来,他还真的试了,失败了,这是我特别喜欢的细节。如果事是真的,我喜欢这种天真;如果事是假的,我欣赏这种幽默。

《铺床工》则说到牛津剑桥有舍监和铺床工的传统,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又多一个细节:牛桥的学生还有仆人做家务,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研究,牛津的舍监性别未知,剑桥的仆人是女性。

第三部分则和美国相关。

美国给他的第一印象是“”。

小个子的他和太太开着车去买披萨,因为英国的披萨店不多,而且体积不大,所以两个人都点了一个大披萨,拿到手上的时候惊呆了:一个至少可以够十个人的分量。

第二印象是干净

他和太太自驾横穿美国,汽车旅馆很便宜,他要求升级到有淋浴设施的房间,服务员一开始假装听不懂,后来告诉他:所有的房间都有淋浴设施。他眼镜都快掉下来了:美国人真爱干净!

图片来源:互联网 

在这期间,他用学捷克语来度过中年危机,发现天地之大,超过西方文化所能够许诺他的想象。

托尼·朱特是犹太裔。

在《尾声》篇他说道:“我从没有将自己视作一个在哪里扎下过根的人。我们凭机缘在一处而不在别处降生,又从一个地方渡到另一个地方,如此漂泊一生——至少我的情况是如此。”

如果说停留在一个地方是being,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becoming,那么托尼·朱特一直处在becoming的过程中:从普特尼到剑桥,从英国到美国,从英语到捷克语,从西方到东欧。

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记忆小屋》处处可见becoming:

乔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德语使用者,剑桥的精英教育让学员变成了传统的继承者和超越者,汽车给乔·朱特提供了自由、距离、一段又一段的旅程,都是对原有存在状态的逃离。

乔治·斯坦纳《漫长的星期六》有句话大意说,我们是人不是树,我们有双脚,不高兴了我们当然可以走,可以润。

无根感和主体性是相似的。

这片叶子是春风送给我的礼物(什克语) 

记忆小屋存在于脑海中,它没不上锁,没有闩;有木门,却会应声而开:心之所向,无素履也可以往。

向上滑动 查看后记

几年前,芳烃向我推荐了《记忆小屋》。

我当时看了觉得好。如今再看,仍觉新鲜。我再一次问芳烃好在哪里,得到的回答是:用记忆反思过去、用记忆对抗疾病和死亡,对巴黎知识分子、英国教育等话题的看法也很有参考意义。

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火车的部分。

我体会到,机会不会一直都有,时间不会为人停留。如果喜欢旅行,你就出门,去体验;如果向往某地,你就前往,去感受,去观察,去触碰:至少我们会创造回忆。

终有一天我们哪也去不了,终日与轮椅、病床为伴。这时候,大脑还可以就着往事的回忆,凭热情烘焙、以脑力研磨、用时间冲泡一杯思想的咖啡;或者说在记忆小屋里收纳、裁剪、组装出一个关节灵活的小木偶。

追风赶月别留情,不要拖,不要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小屋的最后徜徉,托尼·朱特最后一部作品|英国|历史学家|齐泽克
用以抵抗遗忘的书写丨新书
世界变化太快,不妨平静感叹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画画
大家书架|李静睿:摇摆的记忆
世界上最美丽的废弃的地方[24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