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津战役前,一老者塞给主席张纸条:先武攻天津卫,后文取北平城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告捷,解放军东野大军即将南下解放平津时,一位老者急匆匆从湖南赶到西柏坡塞给毛主席一张纸条。
纸条上的字迹规整而犀利,写道:“应当先以武力攻占天津卫,待完成后再文取北平城。”
按理说,解放战争的基本方针还不需要一个党外人士为其支招。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不仅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事后还感谢道:“平津解放、新中国成立,这些都离不开您的建议!”
那么,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为何有这么高的见解,连毛主席都对他如此敬重?

其实,这位老人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符定一先生,曾在1912年,创立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并任校长。

也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他与毛泽东结下深厚师生情谊。
这年2月的一天,符定一正坐在办公室批改文件,秘书送来一沓考卷:
“校长,这是批阅后的考生试卷,您看要不要再筛选一下。”
符定一接过考卷便翻阅起来,时不时地紧皱眉头,因为他发现这些学生虽然考卷全部完成,但是作答的思想却仍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桎梏。
正当他不想再翻阅下去时,有一篇文章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读完以后,他激动地说:
“《民国成立,百废待兴,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此文将教育与实业竟说的如此透彻,奇文,奇文!这个学生一定要录取!”
符定一又定睛看了一下苍首,发现考生姓名处用遒劲的兰亭体写着“毛泽东”三个字,他不禁又高兴地说道:
“毛泽东,奇才,这是个奇才啊!一定将他作为第一名录取!”
随后,他连忙叫秘书将这位“奇才”叫来办公室,要亲自见见他,还说道:“我一定得让他当面跟我讲讲这篇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但当一身布衫的毛泽东来到符定一的办公室后,符定一被眼前这位身材高大、眼神深邃却稚气未消的翩翩少年,着实吃了一惊。
因为毛主席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仅仅20岁。
符定一对眼前这位少年产生了疑惑,他不敢相信这篇洋洋洒洒、布局严谨、思想超前的文章竟是这样一位少年写出来的。
他对毛泽东说:“是这样的,你是本次考试的第一名,凡是考第一名的学生我都是要进行复试的,所以请你在我的办公室里再写一篇文章。”
毛泽东欣然同意:“请校长命题。”
“论救国之道。”
毛泽东思索片刻,随即挥笔疾书,不到两个时辰就将这篇文章写成,符定一看到这篇论点精妙、命题独到、措辞严密的文章后,不禁赞叹道:“真是好文章啊!”
此时,一旁的毛泽东问道:“校长,我能走了吗?”
“别急,我还想听听你对兴邦治国方面的观点。”
于是,毛泽东从中国的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展开了他对于这一问题的阐述。
期间,他引经据典,从古籍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符定一一次也没有打断过他。面对校长的各种问题,毛泽东都能对答如流。
两小时过去了,二人在办公室里从教育的发展谈到时代的变革,又到民族的未来,滔滔不绝……
这让符定一非常惊喜,他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仍然有学生可以静下心来通读百书,研读古籍,这让他想到了年少的自己。
在临别之时,符定一送给毛泽东一本自己圈点过的《资治通鉴》,并告诉他:
“润之啊,你的才华让我大为惊叹,这是我最心爱的一本书,希望你能对书中内容融会贯通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它将助你成为一代治国兴邦之才。”
自此之后,毛泽东就成了办公室的常客,书架上的书全被他看完了,符定一看到毛泽东求学心切,还时不时地从友人那里借来书给他看。
1913年,凭借自己的努力,毛泽东顺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
与此同时,符定一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定居北京,师生二人暂且分离。
为了突破思想上的局限性,毛泽东每天课外之余都会前往图书馆阅读大量的书籍。
他牢记符定一的教诲,阅读大量历史书籍,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学以致用。
符定一赠予他的《资治通鉴》也被他仔细地一字字记下笔记和批注。
他毕生珍视此书,在晚年时感叹其为无价之宝,总共反复阅读了17遍。
当时担任湖南第一师范教育主任的杨昌济先生,也非常看好毛泽东,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在杨昌济的举荐下,他前往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一个月的薪资是八块大洋。
符定一看到喜爱读书和写文章的毛泽东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买纸墨,便每月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五块大洋来资助他。
其实,那时符定一先生的工资每月也不过八块大洋。
符定一还经常邀请毛泽东到家中做客,二人一起探究时局、探讨学术问题。
而且,每次毛泽东到家中做客时,师母都会为他准备家乡口味的菜,让身处异乡的毛泽东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涌入这场抵抗帝国主义入侵和封建主义势力抬头的革命风暴之中。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正式接触到共产主义革命思想。
1925年,毛泽东回到家乡湖南开展农民运动,他成立书社,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湖南成立早期秘密组织,配合党的行动。
然而,这一系列的行为,惹怒了当地的许多军阀势力。
同一年,符定一回到湖南长沙探亲。偶然间得知自己的学生面临逮捕,便连夜找到时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的表弟,求他将逮捕消息透露给他。
符定一拉着表弟的手说道:
“表弟,毛泽东是我最看好的学生,我用人格担保,他绝对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此人迟早会做出惊天动地、救国救民的事业来,你一定要帮帮我!”
“表兄,您的学生到处宣传各种言论,赵省长亲自下达密电,一定要抓住他,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住所,您还是让他快点跑吧!”
随即,符定一连夜将这个消息传给毛泽东,“润之啊,君子不居险地,此地不可久留,你还是快点离开为好!”
看着恩师为了自己的安危冒险奔波了一整晚,毛泽东十分感动,临别前郑重地告诉符定一:“老师,你多多保重,学生一定牢记恩师教诲,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再次相见,西柏坡共商国是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符定一得知解放军即将南下攻打平津的消息,急匆匆的来到西柏坡见毛泽东。
此时,师生二人已经23年没有相见。毛泽东看到满脸皱纹的老师已经年过古稀,心里满是感慨。
但还没来得及寒暄,符定一就开口道:“润之啊,这北平不能打啊!”
随后,毛泽东将符定一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老师,我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还请您说说您的看法吧!”
符定一休整片刻后,缓缓地说道:“经过我几个月慎重的考虑,我个人认为,解放北平,应该先攻克天津,再夺取北平。”
在场的众人听到这句话时,不禁面面相觑。
毛泽东问道:“老师,您何出此言?”
“因为天津乃北平之门户,攻克天津后,北平自然不攻自破,可获得和平解放。
这样一来,既不会毁坏北平这座闻名世界的古城,也不会使北平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威胁,于国于民均为有利。”
话音刚落,在场的其他军事指挥员对此方针持反对意见,认为天津城武装力量强硬,而北平则相反,比起攻打天津,夺取北平省时又省力。
见双方僵持不下,毛泽东说道:“会议先到这里吧,最后由中央军委讨论做出决定。”
散会后,毛泽东将符定一送往住处休息,符定一塞给毛泽东一张纸条,写道:“润之,一定要先武攻天津卫,后文取北平城。”
毛泽东看后对他说:“老师,您的建议非常重要,我们一定会慎重考虑的!”
其实,符定一与毛泽东的观点不谋而合,听到老师的建议后,让毛泽东更加笃定了自己的计划。
当晚十点,中央军委决定采取符定一的意见。
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仅仅只用了29个小时就将天津拿下。看着孤立无援的北平,傅作义也只好同意中央的要求,和平解放北平。
而北京这么多年的文化古迹也正因为符定一的正确建议而得以保存。
在北平和平解放的喜讯来临前,毛泽东两天两夜都没有合眼。得知到这个消息后,他顾不上睡觉,兴奋地对警卫员说:
“先别睡觉,咱们开车去我老师家里去,跟他一同分享这个好消息!”
一见到符定一,毛泽东也忘记了这几天的疲惫,激动地告诉老师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
符定一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欣喜不已,他连连夸赞:“毛主席胸怀宽广,共产党英明决策。”
毛泽东却笑着说:“这是民主起了决定作用,广集群言,平津解放多亏了您的宝贵建议啊!”
新中国成立后,符定一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致力于文史研究工作,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1958年5月3日,符定一因患动脉硬化症和肺炎,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在弥留之际,他仍教导子女说:“我走后,你们要团结友爱,努力工作,多做贡献啊。”
根据符定一家里人透露,老人家去世之前,嘴里还一直念叨主席的名字。
符定一逝世后,其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毛泽东悲痛地对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说:
“符定一先生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面镜子,人走了,镜子还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48年湖南老头塞给周总理一张纸条:先武攻天津卫,后文取北平城
48年一老人到西柏坡,塞给周恩来张字条:先武攻天津,后文取北平
1912年,符定一看到毛主席的作文,赞叹道:奇才,作为第一名录取
毛泽东的要求:进北京的军队必须通过东交民巷
1948年,一位老者塞给周恩来一张字条:先武攻天津,后文取北平
平津战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