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辩真别假不泥古注》的说法

            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孙中堂,王玉兴,吴仕驥在中国中医报的文章,浮想联翩,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说是八十岁“郭霭春老中医对王冰次注《素问》研究”的说法,还不如说是普遍人的看法。你们对《黄帝内经》的了解,看来确实是知识太渊博了,掌握的知识面也太丰富了,故我非常愿意看。但对你们的看法我不同意。从文章中也透出了你们对《黄帝内经》的曲解,也正是你们学者不能破解《黄帝内经》的地方。所以我们才写这篇博文,以改变你们(乃至全国人)对黄帝内经的看法,你们理解的方向不对。应该先看明白《黄帝内经》里说的,有没有一个五运六气在天地间运转着,如果有,它是怎么运动的,对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又是怎样作用的,这才是《黄帝内经》一书的核心。

       《黄帝内经》是通过讲天理,言天地间有个五运六气运转的书,教给中医如何诊断看病,用人体来证明天地间有个五运六气在运转着,而世间万物由之,不是讲什么养生的书,如果说有的话,那只是在讲邪气时,是如何保证正气的运转时的一点说法。如果看明白了太一是怎样运行的,其他一切就迎刃儿解了。《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都没弄清楚,就说三到四,这就是唐*王冰注释以来别人的毛病。要想说别人的错误,必须把人家说的事先看清楚了,然后再发言,才会越辨越明,不然就是白辨。

        在王冰所注的书中和翻译时,在同样的话中,有的一两个字说的不一样,但是,这对于一个懂得五运六气运转的人来说,我认为王冰把话说的更明白了,更清楚了。只能说他水平的高超。如;《阴阳应象大论》中“以天地之阴阳,阳之汗之,以天地之雨名之;以天地之疾风名之”。你们说的旧经里没有“名之”二字,这就是王冰在告知后人,以天地论阴阳,当阳气走到阴气司天就成了雨,故“阳之汗之”,也就是阳同阴化,火生湿,火生土,燥生水,金生水,你别忘了是“雨名之”就是太阴司天,即就是太阴经的本气作用;当天地的阳气风,散发飞扬,那司天的“名之”叫厥阴的本气“疾风”,使阴气阳化。没有“名之”和加上“名之”不一样。没有名之,就体现不出来谁在司天,谁在布气。加上“名之”就突出了司天的湿气和风气。这样更突出了王气的作用。即告之了司天,又告知摸脉摸得是寸脉。

        又如;1.“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2.“今何法何则,法天则地,合以天光”;3.“凡刺法,必侯日月星辰,气定乃刺之”;4.“略而言之,常以日之加于宿上”;5.“新校正云,详此病症,以运加司天地而言”;6.“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虽说法不同,但都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要把日气、月气,合到天地的运转里去,是人就要天人合一,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说法不一样罢了。“和、候、加”是为了调适,来说人的动静,必须适中于生气、长气、收气、藏气,去参同于阴阳升降。王冰他就是不说“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首,丙辛戊为头,丁壬庚子居,戊癸壬子来开头”的方法。把天下的人都给弄蒙了。不敢翻译,或瞎翻译。我认为这是后人学习《黄帝内经》的第二大难度,没法把《黄帝内经》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易经学里这个知识不懂,没法以年看月、看日、看时,当然就看不懂易经学了。不能天人合一当然就不能切脉论病了;不能天人合一,就不能定出气流注到了那条经脉,当然就无法针刺之。没法把运加于天地而言,就没法先知道二十八星宿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丙寅,丙就是太阳,丙寅就是从少阴经脉开始;就没法知道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戊寅,戊就是少阳,戊寅就是从太阴经脉开始;就没法知道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庚寅,庚就是阳明,庚寅就是从阳明经脉开始。天的光阴是移动的,盛虚是变化的,月满而补血气杨溢,日满而刚,日的寒温,月的虚盛都以候气知道沉浮来调身。所以说,说法的不同,天理是一致的,说成是误简不对,说成是“简脱文断,义不相接”,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究其原因,是没有读懂《黄帝内经》,不知道五运六气的运转所致,当你们会五运六气运转的那一天,便是知当初幼稚、冲动的悔恨之日。

      又如;在《腹中论》中,“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说是错简,你们以为是把《奇病论》中的话移到于此,上下不相接,那是因为你还不明白,伏粱病的根是足少阴并在厥阴气风上,才叫厥阴风为根。伏梁是伏明的气,伏明的气才是胜长,是火气不能施化,藏气反布,阳气被屈服,道理与《奇病论》中说的一样,故,直接引来就行了。是告知针刺时不知道何气司天,不知道闭节的三气是什么,气在何经脉上,你下不了针。

    关于说养生的问题,在《四季调神大论》里王冰讲;“春气之应,养生之道;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但这不是在讲养生啊!是告诉人间每年有四种天气,实际有五种天气,是固定不变,也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这是每年或每日时令的正常情况,当太阳、月亮和五行星通过二十八星宿的每一个星宿时,这四时的正常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所以既要先知道一定的天理,还要再知不定的变化情况,然后才知道其他的变化情况,要保证春温,温到什么程度,夏热,热到什么程度,秋凉、冬天寒的变化都到什么程度,主要是看司天在泉的气的作用情况。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顺从的是司天在泉的气,而春、夏、秋、冬四季,只不过是天地间的四物罢了,和人有五五二十五种人一样,都是天有五行御在了五位的寒暑燥湿风火,所以说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这样的物体都要强其内守,先守住自己的所在,就要顺从司天在泉的气,所以书里举例说出了唯圣人从之。圣人是什麽样的人,圣人是一个知道天地间五运六气运转的人,知道天地间现在怎样,也知道将来怎样,命理也能自然跟着变化的人。一个人就是由五运六气组成的,化生到一起,是一个人,在人间,视而可见的一段时间,见之新鲜,死去,组成人的五行散入太虚,人就视而不见,为正常的时间。也就是说人必须从司天在泉的气,顺者生,逆着亡。王冰恐怕后人理解出差错,五运六气在运转中要经过12个节气在天地间是上升的,12个中气在天地间是下降的。在节气和中气之间又用候气表示,在候气间又用日气,在日中又用时辰来表示,以便使五运六气运转到每时每刻都能得到司天在泉的生克制化。而偏偏人们把天三,地三,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时,说成是《尔雅》中说的,邑外为郊,郊外为甸,甸外为牧等等九个地方,让人就无法理解成五运六气行了45天的时间和九十天时间,共18候的时间。就连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孙导、王导、吴导,不探微索隐五运六气在一年中,六步是怎么划分的,节气的候令怎么分开的,而单说“------小寒之节,初五日,雁北乡,次五日,鸷鸟厉疾”说是以后“下脱三候”,你们把五运六气的运转分成六步,每部里有几个节气几个中气不就明白了吗。你那里知道大寒的三候气是下一年的。

          在你们在文章中,其实也同意了古人和今人对王冰的责难,并不尽善尽美,马时说王冰注的“随句解释,蓬疑則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这是后人的评价,而还存之,也不删,这些都说明,还没有理解《黄帝内经》,都不敢删去。比如说马时写的书,我们并没见到对五运六气的解释,马时的《注证发微》里,图中的口诀是对的,而图画的不对,正文中的解释也是见词译义,万民式的讲解。还没有我们拄其间和锷未残解释的多呢,总之辨真别假,不能离泥古注。

                                                 拄其间   锷未残

                                                               2013.8.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干进地支退的天理
再在说南北政
王冰与《黄帝内经》
人身阴阳五行通行于天地(附语音)
处处可见玄而又玄的“三阴三阳”,究竟是什么?
观天看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