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谈论敦煌艺术时,谈的是什么,为什么它对大众有着强感召力?

敦煌的历史文化非常厚重,没想到《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这本书只用了60多页就勾画出它主要的历史脉络。

时间跨度如此大的发展轨迹,怎样可以串联起来呢?这本书是用一颗石头!——很有创意,石头无疑是能历经岁月打磨依然存在的见证者。

敦煌,丝绸之路上往来商队、僧侣的驿站,后来更是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从远古时期还是湖泊,到出现人,到成为贸易重镇,再到出现石窟,石窟多到形成“千佛洞”——也就是莫高窟,《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以时间线梳理了敦煌的沧海桑田。

而莫高窟,让敦煌变得举世闻名。

图源:自己根据《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内容绘制。

图源:自己根据《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内容绘制。


  • 大白话一点,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什么?

东晋366年,乐僔和尚云游至鸣沙山,见到山上金光万丈,决定留在此地。他在崖壁上开凿出一个洞窟,每天在里面修行。自此,敦煌有了第一个洞窟。

后来,僧侣和信众们也开始在这里修窟。到了唐代,鸣沙山东麓上的洞窟越来越多。这座山上的石窟群有了个名字——莫高窟。因为洞窟已经多得数不清,人们也把这里叫做“千佛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历经多个朝代,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千差万别。而这些,都反映在了敦煌莫高窟。

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先生所著的书《佛在敦煌》,梳理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六国、北朝时期,唐代前期,唐代后期,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敦煌莫高窟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

敦煌石窟的内容可分三项:建筑、雕塑、壁画。

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僧房,即禅窟,主室两侧有小禅室,是僧侣坐禅修行的地方。一种是塔庙,模仿中原木构建筑,平面作长方形,前部有“人字披”屋顶,横梁两端有木质斗拱承托,后部有中心方柱。还有一种是佛殿,是群众礼拜供养的地方。

塑像是石窟的主体。有佛、菩萨像,如弥勒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等。有的肌肉松弛、老态龙钟,有的满面笑容,但笑中带有苦涩的味道。

而壁画,表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讲,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

从壁画展现的内容来看,可以有很多个类别。一种是佛像画,这是供人们供养礼拜的形象,主要是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说法图一般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中部画的是佛像,庄严神圣;而侍立两侧的菩萨却生动活泼,绰约多姿。多数人比较熟悉的飞天,是佛菩萨的侍从。飞天又叫香音神,是石窟里优美的艺术形象。早期是西域式的形象,晚期出现了中原式的形象。

还有一种壁画是故事画。故事画是向人们灌输佛教思想的壁画,也是早期壁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这类壁画讲的故事又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佛传故事,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另一类是本生故事,宣扬释迦牟尼的“前生善行”。比如《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中说到的九色鹿拯救了落水的人,就是这类壁画。还有一类画的是因缘故事,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比如难陀被迫出家等。总的来说,故事画的内容多跟禅修有关,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思想。

  • 为什么敦煌莫高窟对我们有强感召力?

1935年,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一位中国年轻人在书摊上偶然发现了法国人伯希和所写的《敦煌石窟图录》,他被敦煌的石窟艺术深深吸引,于是做出决定,回到祖国,到敦煌去!

这位年轻人,就是常书鸿。他筹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成了敦煌的“守护神”。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这本书中,他写到当时看见敦煌石窟照片时的心情。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的他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看到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时,才如梦初醒。

常书鸿在1942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随后在那里工作了半个世纪。之后更是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在了敦煌那片土地。带领团队奋起直追研究敦煌学的段文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科技守护敦煌的王旭东,给敦煌走进人心生命力的赵声良,等等。

那么多的科研人员甘愿放弃优渥的条件和名利,选择将青春奉献在偏远的敦煌莫高窟;那么多的普罗大众在看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照片、纪录片等作品后,都对敦煌心向往之。为什么敦煌莫高窟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敦煌莫高窟是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无论是建筑、雕塑的角度,还是壁画的角度,敦煌莫高窟都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带给人以艺术美的视觉震撼。单说壁画,那些人物形象都造型真实,线描精细,装饰繁复,色彩绚丽。还有侧卧着的佛像,嘴角微翘,睡态安适,给人沉着安详之感。神奇的是,佛像面部嘴角的弧度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当光线从佛像头部照下时的笑容最灿烂。

虽然敦煌壁画取材于宗教,在过去的历史时代里,以“动人心志”的艺术魅力在宣传佛教教义上发挥过作用。但是神的形象来源于人的形象,佛国世界也只是现实世界的折光反映。时至今日,敦煌壁画依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去瞻仰,主要已不是因为宗教的感染,而是栩栩如生的艺术。正如段文杰先生在《佛在敦煌》中所说的:“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的不是别的,而是欣赏的对象,是艺术,是美。”

在敦煌莫高窟可以看到历史的延续性。一代又一代,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许多人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凿进了一个个石窟里。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记录了他曾在敦煌莫高窟面前苦苦思索过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认为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但是,中国的许多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比如长城,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所以,大多数现在备受追捧的历史胜迹,都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而敦煌莫高窟,更是有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余秋雨不禁发出感叹:“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都在石窟里留下了痕迹,每个艺术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背景,就这样延续了上千年。而这些成果,都汇聚在了敦煌莫高窟,集中向世人呈现。我们可以从这些壁画里看到历朝历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宗教信仰乃至人文思想。面对着无数双艺术巨手创造出的传奇,且是绵延不断的历史,怎能不让人目不暇接、心潮澎湃?

不但是我们国人对敦煌莫高窟有着独特的感情,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对敦煌怀有崇敬之情。比如日本,“日本人走进洞窟,要脱鞋、打恭作揖,恭敬的态度,吓我一跳。”这是时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随日本参访团踏进莫高窟的亲身经历。日本历史小说名家井上靖写有著作《敦煌》,并改编为电影公映。

为什么日本人会对敦煌如此特别?学者叶匡政认为,日本人研究的不仅是敦煌,而是对自己文化源头的追溯与研究。因为日本在公元七世纪发生的大化改新,是一场中国化运动,当时的改革蓝本即是唐朝文化,此后一千多年间在日本有一种普遍的中国文化崇拜心理。而敦煌在唐朝和五代时期是西域重镇,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保存了大量唐代的文献和文物,对日本作寻根式的历史文化研究来说是一块绝佳的历史现场。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东西方的文化也在此交汇,融合了东西方各地区、民族、宗教的文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来说,它的感召力不局限于中国。


曾经,敦煌里的洞窟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无人宣传,遭受着大自然和人为毁损的厄运。“这空空荡荡寂静幽暗的洞室,像是默默地回顾着她的盛衰荣辱,又像无言地怨恨着她至今遭受的悲惨命运。”常书鸿先生这样形容敦煌曾经的境遇。

如今,人们不想再失去这些宝贵的东西了,敦煌已变得比几千年前更热闹。研究人员采集了洞窟里的大量图像资料,这些壁画借由数字技术永久地留存下来,再也不会丢失不见。出于保护的考虑,敦煌现场可接受的游客数量有限,但是“数字敦煌”正在敦煌这片土地开展。AR、VR、AI、云计算等新科技,正在活化文化遗产,让文化触手可及。

敦煌石窟群的建造过程,从四世纪绵延至十四世纪,遗存下来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这些是我国古代千年间的艺术发展史,是一种沉淀,一种聚集。

它们彰显着艺术的魅力,历史的力量,文化的根源,谁能抵抗得了它们的召唤?


2020年05月09日星期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莫高窟——西行散记(10)
莫高窟
敦煌:千年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张大千为何要破坏敦煌壁画 - 闻香识女人 MySpace聚友博客
敦煌莫高窟:与美厮守,一眼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