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年前解读棉花的纪录片,拍下“中国制造”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棉花》这部纪录片,一如它的名字,朴实无华。

它于2014年11月在中国台湾金马影展播出,距今已有7年。加上它拍摄了几年,记录的是2007年时的事情,所以说的已是14年前的情况。

现在科技已经进步很多,生产力也大大提高,但是看《棉花》这部纪录片才知道,棉花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大概有哪些环节,参与其中的人物又有哪些想法与故事。

纪录片的内容有棉花种植、纺织厂、牛仔裤生产公司这三条线的内容交叉并行,每个人物在镜头前的生活都很普通,很常见,但又很真实。

不管是种棉花的农民,还是纺织厂和牛仔裤生产公司的工人,他们都身在由棉花连成的链条里。

  • “这些农民不过就是为企业卖命的”

“种棉花就是为了挣钱。”夫妻俩坐在棉花堆上,毫不掩饰对于种棉花的目的。

丈夫还算了一下,棉花从农民手里卖出去4元/公斤,皮棉可以去到一公斤就三十多块钱,人家一转手就挣了几十块钱。所以他认为,实际农民的利益是特别的微小,“这些农民不过就是为企业卖命的”。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时说起,种棉花每亩的成本是1160元,起码一亩地要产300公斤,才有40块钱的收入。达不到300公斤的话,就要喝西北风去。

那时候种棉花有很多需要人工的环节,比如“放苗”,把土剥开,让棉花苗长出来。比如“打顶”,每一棵都要掐,高的矮的都要过一遍。因为棉花是可以无限生长的,不“打顶”它可以长得超过两米。

在大太阳底下埋头苦干的农民们,也讨论到美国人种棉花是用机子“打顶”和采摘。从棉花的种植、摘顶、称重等环节,当时的农民们都很辛苦,也有着对科技进步的向往。

六月份以后,气温上升,电视里播放着号召大家报名去摘棉花的新闻。

有很多的女性报名去参加,她们在离家前有对孩子不舍的叮嘱,但是依然义无反顾——赚钱是一个原因,她们也想去外面看看。

熙熙攘攘的人群,拥挤的火车厢,她们苦中作乐,奔赴远方。特别是其中一位女性唱起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

58个小时后,她们下火车了,连夜坐大巴到宿舍。

天蒙蒙亮就去摘棉花,刚开始的三天干劲大,后面就没这个干劲了。腰疼,各种地方疼,“给我一万块我都不来了”。

采摘完,棉花要被称重,单单是抬起来称重也是个体力活。

  • “我不想在这厂里干了,我要辞职”

一位农民大叔说,宁愿去城市给企业打个工也比种地好。

而在企业打工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一位女工说,儿子13岁时我就开始在外面流浪(打工),他的性格我都不知道。向前看当年是“前面”的“前”,现在是“金钱”的“钱”。

她和丈夫都在厂里,两人每个月共赚2500块,只够两个小孩读书。两夫妻给每个儿子1000块,只留下500块。丈夫有个收音机,喜欢下班了坐在宿舍里听节目。他说可以了解些国家大事,出来打工没有这个收音机,就像眼睛瞎了,就看不到外面的事情。

厂里另一位女孩说,如果一个月有做了一万六或一万七件衣服,她才能拿两千多块工资。她们聊天时说,家里已经没有土地,回去能干什么?

还有一位男员工说,他以前在家种了11亩地,养了一头大牛,还要养鸭,很忙的。“现在不行了,叫我回去也干不了那种体力活了。”

虽然厂里要赶货的时候,工人们加班到深夜十二点,整个人都是没力的感觉。“今天晚上这一百多件绝对要出来,累死了也要做出来。”

边干活边闲聊时,工人们说起一些生活的烦恼。比如下班后特别怕有人来查《暂住证》,还有《人口计划生育证》。如果被带走,至少要被罚款200块。厂里的人事部会去赎人,但是赎金也会从工资里扣。

八十年代时,全国的纺织行业一片红火,需要大批的纺织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纪录片里一位男工人就是去读了纺织学校,然后到了棉纺厂。

而到了纪录片拍摄时的2007年,纺织行业普遍呈现下滑趋势,利润空间小,员工工资不高。

“我不想在这厂里干了,我要辞职。”不少工人提出辞职,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工作环境方面,生产车间的温度很高,达到36.5度。穿着短袖的女工们都大汗淋漓,靠洗脸降温。

但是工厂很缺人手,即使是员工不舒服,也不舍得放人。可是“现在我身体不舒服,我何必来挣这个钱?”

在纪录片里,还能看到对于牛仔裤是怎么进行质量检查测量的。而当牛仔裤到了展销会上,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国订单。

《棉花》获得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其导演是周浩。周浩曾在多家主流媒体做过摄影记者,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尝试纪录片的制作。他的作品《厚街》、《高三》、《龙哥》、《书记》曾在几十个国际影展上展映、获奖。

而这部《棉花》,是源于周浩在一列火车上结识了一位种植棉花的新疆人,于是他有了拍摄一部关于棉纺产业链纪录片的想法。

在《棉花》里看到的是这个产业链里的众生相,又何尝不是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呢?

以前或许会觉得春耕秋收是一种浪漫,原来这对于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太慢了。而且有很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好收成,就只能等下一年了。

而且农民们都知道很多生活的道理,也有想法。虽然不一定都对,但是也应该多听听他们的声音。

比如一位农民站在田间里说:“发达国家欺负那些小国家,弱肉强食,这是很正常的,这没有什么。有钱人会欺负穷人,剥削你劳动力。比如一天应该给四五十块钱,但只给你二三十块,你不干没法生存,你干了,就给你这么多。这就是一种剥削。”

《棉花》的末尾,有的年轻女孩从厂里辞职了,追逐自己的远方。有的农民陪着孩子玩耍,一家几口脸上带着笑容。

社会的发展给每个人都提供了机会,很多人辛勤劳动着,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更希望孩子不用像自己这么辛苦,而是能往上走一个阶层。

周浩说:“在中国,与棉花这条生产链相关的人数以千万计,我们解读棉花,也想从中解读'中国制造’之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

他还曾说,可能是我年纪大了,不再激烈。除了用镜头来凝视这片大地,已没有话可讲。

而没有说出来的话,都在镜头里。


2021年03月26日星期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平凡艰困的中国普通人——《棉花》映后记
时尚背后的真相(上):生命的代价
控制棉田疯长的两大措施
农民诗人习久兰
新疆棉花打顶成功要点
厂长:请把这个发给 “混日子、想离职” 的工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