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解读


[摘 要]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反映了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也为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是要以系统思维理解文件做出的工作部署;二是要打破心理健康工作仅涉及部分教师的认识,以“五育”并举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三是要以人才为先,全面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质量;四是面对学生心理健康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未来需要建构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陈祉妍,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

系统强化:理解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部署的全新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文件出台最为密集的时期,其中,教育部发布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政策文件占据比例较高,引领推动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逐步发展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统筹各项工作和要素,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该计划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部署,体现为从局部推进转向强调系统视角,即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只涉及局部学科,而是涉及全学科;不只涉及心理专业人员,而是涉及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只涉及教育部门,而是涉及多部门的协力合作。《行动计划》反映了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为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南。

“五育”并举:协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主要抓手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应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不能独立于其他因素,而应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与“五育”密切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行动计划》中以“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凸显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日常教学的深度结合,避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浮于表面,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化的一大推进。

  (一) “五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密不可分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的学业活动是高度结合的,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问题,真正的根源其实是心理问题。当学生患有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时,学习能力受到严重的干扰,导致学生往往无法正常适应学校要求,也无法取得满意的学业成绩。即使没有罹患心理疾病,许多学生也会因不良心态而影响学习。例如,部分学生会出现高估学习困难,进而畏惧回避学习任务的现象:有时候一看到题目的字数较多,或者题目下方留出的空白较大,没有审题就认为这道题一定很难,自己一定做不出来。这种高估任务困难、低估自身能力的现象是典型的心理问题,阻碍学生积极努力,导致学生不能取得应有的成绩。在日常课堂学习、作业完成、考试表现等环节中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学业问题,也是及时觉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方式。反过来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对于学业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社会情绪学习是促进学生情绪管理与社交技能等方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而无论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还是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都有利于促进学业适应。在遇到学业难题时,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更好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助于学生积极求助,这些都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因此,“五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育”并举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具体来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的信念坚定、积极进取、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优良品德的培养,与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来讲,德育教学的效果不仅应体现在各科考试卷面上,更应体现在学生面对挫折与压力、处理日常问题的广阔生活中。

  (二)在学科教育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学生需面对无数的学业成功与失败,学科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会应对压力、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重要领域。而反过来,具备这些自我调控能力的学生也能更好地适应各科学习要求,取得良好成绩。事实上,无论有意或无意,每一位教师上课的时候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因为,教师讲课一定会举例子,一定会使用自我语言,这些自发的语言内容无不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无不是教师自身心理结构和心理内容的展现,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研究显示,当学生在成功时分别被表扬为聪明或努力,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影响学生未来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并影响其一系列的学习行为,前者会使学生消极而防御,后者会使学生积极而进取。[1]在日常学科教育中,师生之间发生着大量类似的互动,智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必然深度交融。

  通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在以往政策文件基础上的延续。体育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会使学生身心健康长远受益。美育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表达,同时也是展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窗口。劳动教育为学生在学业成就之外提供多种不同领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的生活平衡与全面发展。相关学科教师吸取运动疗法、艺术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治疗流派的知识与技术将有助于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获益。

人才为先: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质量的师资基础

  决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质量的要素,不是硬件设施,不是教材教案,而是人才队伍。

  (一)重视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行动计划》指出,“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将建设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枢纽,应具备在学校系统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综合技能。例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能力、组织设计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健康测评及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总结工作经验制定工作方案的能力,支持配合其他教师心理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推动家校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既需要心理学相关分支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对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行动计划》提出,“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这一要求具有前期调研的数据支持。

  全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中对近300所中小学的数据分析发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各项指标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为突出的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而是在数量基础上的质量。具体来说,有两项指标作用显著,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具备心理学专业学位,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否长期接受专业培训与督导。这两项指标对于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非常重要。

  《行动计划》指出:“教师要注重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既教书,又育人。”《行动计划》在以往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推进就是,从以往仅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发展为关注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

  在学校日常活动中,学生与心理教师的互动远远少于班主任等学科教师。越是与学生接触频繁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越是突出。学校工作实践中已经普遍发现,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收效十分有限。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衔接校内外各方力量,获得从校领导、各科教师、校外专业资源的共同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才能起到显著效果。因此,部分地区与学校已经开始强化班主任等骨干教师等的心理健康培训。

  (二)重视提供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

  当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达标水平仍严重不足。以公众知晓率最高的心理疾病——抑郁症为例,《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教师对抑郁症的正确识别率仅达到29.7%,且低学历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更低。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足的情况下,教师无法及时识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风险,难以采取恰当的方式有效引导,不利于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显示,我国6—16岁青少年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精神障碍的流行率为17.5%。[2]支持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已成为中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当教师缺乏相应知识与技能时,不仅无法支持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会造成自己陷入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中,促发职业倦怠,甚至抑郁风险。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不仅包括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识别、理解与应对,也包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通过自身心理健康维护,教师可以在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等方面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建设中,不可忽视面向教师的心理服务模块。例如,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向需要的教师提供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为教师提供科学而便捷的心理体检等。

一体化建设:完善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纵横路径

  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全面,需要各方联动共同解决。《行动计划》是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共同发文,意味着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工作,更需要多部门参与协同。

  (一)一体化建设的贯通与贯穿

  纵向一体化建设需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而横向一体化建设需要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纵向一体化对应着时间轴线上的个人成长,一个人的过去会影响今天。大学阶段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中学已经出现很多心理问题,但是没有及时解决,甚至小学阶段已经出现适应不良的表现。心理疾病的早识别、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往往投入更少而收益更高。在纵向一体化的建设中,要探索及时而安全的保护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升学转学进入新环境的时候及早得到支持。横向的一体化包括医院与学校搭建绿色通道,学校与社区共建家长学校、学生活动空间,学校与公安、司法系统的共同配合等。横向一体化不仅涉及学生及其家庭的转介与信息交流,更涉及多系统合作,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

  (二)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体化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纵向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的是人的发展中会依次遇到不同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3] 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危机或心理发展任务。这些阶段的发展环环相扣,也就是说,前一个阶段发展得好是后一个阶段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发展好又会影响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横向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理论”,指的是个体发展受到多系统的影响;按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间系统,五个系统之间相互关联。[4]微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节,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学校同伴。中系统包含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例如,父母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如果父母和教师相处融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外系统包括邻居、父母的工作场所、父母的朋友和大众媒体等。虽然学生没有直接参与,但仍会发生影响。宏系统则关注社会文化因素。时间系统既包括正常的生活转变(如毕业、结婚、生子等),也包括异常的生活转变(如车祸、中奖、父母离婚、战争等),过于急剧的转变会对个人的适应性带来很大的挑战。

  (三)以心理健康测评为抓手促进一体化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的建设还需要在政策引领下不断探索实践。其中,心理健康测评是实现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心理测评作为一项专业工作,需要遵循专业伦理,获得学生及未成年人家长的书面知情同意,并由经过心理健康测验技能培训的人员选取恰当工具进行测试,综合测评信息谨慎解释测评结果。在确保专业性的基础上,心理测评是搭建家教社协同体系的一个渠道。学生的测评结果可通过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本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学生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同步反馈给家长,引导家长采取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步递交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便于教师根据情况主动开展观察、教育和辅导;当学生出现异常问题时,心理测评资料可以让医疗人员快速全面地掌握情况等。在保障学生隐私与个人权益的基础上,心理测评结果的纵向积累和传递,有助于让不同学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及早研判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与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CLAUDIA M,CAROL S.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5(1): 33-52.

  [2] FENGHUA L, YONGHUA C, YI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 [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22(1): 34-46.

  [3] ERIKSON E H. 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 Norton Company,Inc., 1950.

  [4]BRONFENBRENNERU.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7, 32(7): 513-531.

                                                           [责任编辑:孙燕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湖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德育工作汇报
浦东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