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尔泰及蒙古西部成矿省地质特征

阿尔泰及蒙古西部成矿省地质特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8a60c5010119n5.html

作者:杨宗镜 陈硕彦等编著
A、阿尔泰及蒙古西部成矿省的主要成矿规律
阿尔泰及蒙古西部成矿省,位于乌拉尔一蒙古一兴安岭成矿域之中段,西部大致以前苏联的鄂尔齐斯断裂为界,东至东经105°,包括蒙古西部及前苏联的山区阿尔泰地区。其北部为西伯利亚地台,南部为我国的塔里木地块。该成矿省以具复杂的块断镶嵌构造为特征。基底主要由元古代杂岩组成,分布在褶皱系内的一些隆起区,在元古代褶皱基底上发育不同类型的地槽,其间沉积了晚里菲一早寒武世的海底基性火山岩和细碧岩一辉绿岩成分的绿岩蚀变岩系,有的地方沉积酸性和中性的火山岩和碎屑岩及巨厚的碳酸盐岩和硅质岩。
加里东褶皱运动结束后,古生代中期常形成规模不大的上叠构造,其中充填着志留纪、泥盆纪的海相磨拉石沉积,玄武岩一安山岩一流纹岩系列的陆相火山岩和中一晚泥盆世的陆相磨拉石沉积。
区内中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微弱,构造变动强度不大,具地台盖层的特点,岩浆岩主要是古生代的,以花岗岩类分布最广,按其产出的地质构造位置、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标志可分为地槽型辉长岩一闪长岩一斜长花岗岩建造、冒地槽坳陷的花岗闪长岩一花岗岩建造和造山期的花岗岩一碱性花岗岩建造。超基性岩体主要分布在蒙古西部不同的构造带和亚带边界的巨大断裂带中,与周围的绿岩产物一起构成延伸很长的蛇绿岩带,它们多为文德纪一早寒武世的产物。
阿尔泰及蒙古西部成矿省,按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特点可分为5个成矿区(带)(或亚区带)即:蒙古外贝加尔成矿带;中蒙古成矿带;北蒙古成矿带;山区阿尔泰成矿亚带;蒙古阿尔泰成矿亚带。
5个成矿区(带)(或亚区带)的主要成矿规律如下:
一.矿种以铁、铜、金和多金属为主,但矿化不均匀,除蒙古西部的额尔登特博大型斑岩铜一钼矿和山区阿尔泰的霍尔宗型铁矿规模属中一大型外,其余多为矿点和矿化点。就其类型和数量远不及蒙古中部和东部。
二、重要的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主要赋存在文德一早寒武世或里菲一早寒武世的火山一沉积岩中,其次为中、晚泥盆世的火山一沉积岩,其它时代火山岩中的矿化分散零星,—般不具工业意义。
三、不论矿床种类和类型如何,均位在斜交和正交断裂体系之交汇处,已有资料证明,这些交汇部位的深部区域构造均为断裂带、破碎带及控制岩浆作用和矿化作用的构造带。根据这一规律可进一步确定区内的若干远景区,就不同的矿种而言,金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东断裂带,铜铅锌主要分布在北西构造带,铁矿几乎都受纬向构造带的控制。
四、与矿化有关的火山岩多产在褶皱基底之上的再生坳陷或缝合线坳陷或古生代复向斜内。一般地说,与金矿有关的主要为文德一早寒武世的绿岩和早古生代的陆源复理石建造;与铜(铜钼)有关的丰要是文德一寒武纪的中、基性火山岩、或细碧辉绿岩、辉长一辉绿岩;铁和多金属矿则丰要发育在泥盆纪中酸性喷发岩中。金、铜、多金属矿化还与中生代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在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关系。

B、蒙古阿尔泰成矿亚带

一、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蒙古阿尔泰包括蒙古阿尔泰山和哈尔希林高原。东部以托勒鲍努尔断裂为界,南与南蒙华力西褶皱带毗邻,往西进入中国境内并被斋桑华力西褶皱带包围。
蒙古阿尔泰褶皱带为一复杂的复背斜,区内局部经变质的中、上寒武统岩层广泛分布,它们几乎占据着褶皱带的所有地区,并成为新构造褶皱的基底。泥盆系、志留一泥盆系的上覆向斜以及东部地区的杰柳一萨格赛再生坳陷均属于新构造盆地。
该区褶皱运动主要发生在晚志留世,泥盆纪时出现再生的德伦萨格赛坳陷。一些纵向断裂将该区分割成三部分:西部隆起的阿尔泰带,中部为下沉的哈尔希林带,东部为隆起的察干锡贝图带。
蒙古阿尔泰的岩浆活动以古生代时期最发育。华力西早、中期的中基性侵入岩主要有东北部的乌留克诺尔岩体,由辉长岩、辉长一辉绿岩岩墙组成,属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侵入岩。在南部的戈壁一阿尔泰地区以中性岩为主、由闪长岩、辉长一闪长岩组成。吉尔格朗图一带的花岗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413一426Ma,岩体面积可达l 000km。
加里东期主要有一些超基性岩侵入,它们在空间上与上元古界一下寒武统的绿色火山岩有关,受深断裂控制。奥陶纪时有地槽期基性、中性海底熔岩喷发、志留纪早期海相杂色磨拉石沉积中出现流纹斑岩和英安斑岩,早泥盆世时,在一些山间盆地中堆积了厚达2 500m的沉积一火山岩系。成矿带东部的湖区带,主要发育文德一早寒武世的绿岩系。
二、矿产
区内已查明的矿产有铁、金、多金属、钨、钼和汞等。与火山岩有关的以铁和铜一多金属为主,但除少数小型矿床外,均为规模不大的矿点和矿化点。
铁矿 主要分布在成矿带之北部,可明显地划分为德伦一萨格赛铁矿点群和察于锡贝图铁矿点群。
德伦一萨格赛铁矿点群,位成矿带正北面,为前苏联阿尔泰铁矿之南东延伸部分,铁矿点产在蒙古阿尔泰褶皱的德伦一萨格赛再生坳陷中,沿托尔布诺尔和科布多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多为热液石英脉型的赤铁矿矿点,矿化赋存在泥盆系艾菲尔阶的中、酸}生喷发岩中,察干锡贝图铁矿带分布在成矿带东北部的察干锡贝图断裂带的文德一寒武纪及泥盆纪的火山沉积岩中,在火山沉积岩与泥盆纪花岗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矽卡岩型赤铁矿、磁铁矿矿体,矽卡岩化沉积一火山岩即为容矿岩石。锡贝音戈尔铁矿、哈尔塔干矿床属这类矿化。
三、矿例
锡贝音戈尔铁矿 矿床位于乌兰固木市以南67km处。矿床的容矿岩石为早一中泥盆世的矽卡岩化沉积一火山岩,这种矽卡岩化岩石产在同时代的花岗岩类岩石的接触带上。在接触带内,查明了15个厚0.8—1.5m,长10—25m的磁铁矿一赤铁矿矿石的透镜状交代矿体和3个长100m、宽4—5m的层状矿体,矿石含铁32%一59.2%,估计矿石储量300—350万吨。
铜一多金属矿化 成矿带内广泛发育的铜一多金属矿化,主要沿东部的察干锡贝图断裂带分布,构成察干锡贝图铜一多金属矿带。比较集中的有北部的哈尔希林矿区、中部的科多布多矿点群和南部的哈真矿点群,以铜矿点为主,有少量铜一铅和铅一锌矿点。矿化类型主要有含铜石英脉、铅一锌矽卡岩型和铜一铅石英脉型等,它们在空间上与泥盆纪花岗岩类岩体、斑岩体密切相关,其分布受深大断裂控制,集中产在断裂带中强裂片理化的文德一寒武纪的细碧一辉绿岩、辉长闪长岩一辉绿岩中,一些含铜石英脉与深断裂带坳陷中的蛇绿岩带有关,铜一多金属矿化的成矿时代多属晚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和泥盆纪。
为该成矿带中一种重要的矿化。在区内科鲁姆河和布尔根河上游均发现有一些砂金矿,如扎图、斋尔特和乌尔蒂布拉克砂金矿等,构成了蒙古阿尔泰西部含金带。含金带发育所在区广泛发育寒武一奥陶纪砂页岩层,其次为早一中泥盆世陆相安山一流纹岩系列的火山岩地层,晚泥盆世和二叠世的钙碱性花岗岩类侵入该两套地层。区内至今未发现原生金矿化。
综上所述,蒙古阿尔泰成矿带与火山岩有关的矿产其数量不多、规模也不大,已知的铁矿和多金属矿,丰要受深断裂之控制,察干锡贝图、科布多、托尔布诺尔等深断裂为成矿的一级控矿构造,其走向决定着矿带总的分布,褶皱基底上的上叠坳陷对成矿带内的矿化起着又一莺要的控制作用,主要的铁矿和名金属矿化均产在坳陷内的火山一沉积地层中,铁矿要与文德一早寒武世及泥盆纪的中、酸性喷发岩有关,铜和多金属则主要与文德一早寒武世细碧一辉绿岩、辉长一辉绿岩有关。矿化还常与泥盆纪花岗岩或斑岩类在空间上密切相关,为矿化富集之重要因素。
蒙古阿尔泰矿带系前苏联山区阿尔泰及霍尔宗一丘伊复背斜向南的延伸部分,地质构造条件极其相似。在前苏联的相应部分已知矿产种类多、规模大,而蒙古阿尔泰成矿带其矿种种类和规模都远远不及前者,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否仅仅由于工作程度的差别所致值得进一步探讨。
C、山区阿尔泰成矿亚带
一、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山区阿尔泰是阿尔泰一萨彦褶皱带的一部分,西部与斋桑华力西地槽褶皱区毗邻,东邻库兹涅茨阿拉套,西南面以北东向挤压带与矿区阿尔泰相隔,是一个多旋回发展的地区,在其内部被大概为寒武纪的深断裂分成了一系列地质构造极不相同的构造建造带,这些带多为巨大的北西向构造,该区地槽沉积剖面由里菲期、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到乌埃洛克期的各种不同岩系所组成。
志留纪末产生的褶皱作用,伴随着花岗闪长岩的侵入,并形成很宽的接触变质带和花岗斑岩脉岩群。早泥盆世开始时,出现了上叠式盆地和继承坳陷。除被泥盆系充填的阿努伊一丘伊复向斜外,尚有两个较大的上叠式盆地。一是东北部的乌伊明上叠盆地,另一为科尔冈一霍尔宗盆地,位于该区西南部。这两个盆地均是在深大断裂开始下降时形成的。沿深断裂发生火山喷发,形成与陆相红色岩呈互层产出的火山熔岩和碎屑物质,在盆地发育的较晚阶段,即中泥盆世艾菲尔期和吉维前期,沉积了浅海灰岩、钙质凝灰岩和页岩薄层,它们与喷出岩和陆相红色岩石呈互层产出。
从整个区域来看,火山活动由早期泥盆世经中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其强度逐渐加大,其成分则从东到西,主要由基性变为酸性。
该区的岩浆活动,以华力西期的闪长岩一花岗斑岩为主,兹麦伊诺戈尔和卡尔巴的大型花岗岩类岩体在该区的地质发展和矿产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矿产
该成矿带系以多金属、稀有金属、铁和金为主的成矿带,与火山岩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铁矿和金矿,多金属分布局限。
铁矿山区阿尔泰是前苏联哈萨克斯坦重要的铁矿产区之一,铁矿总储量数十亿吨,不同规模的矿床和矿点计有100多个,大部分为海相火山沉积的赤铁矿一磁铁矿矿床。
海相火山沉积铁矿 主要分布在该成矿带西侧,呈北西一南东向延伸,长600km,宽100—150km,北西方向收缩,向南东方向敞开,一直伸入到蒙古境内。矿带位于泥盆纪火山沉积地层中一日多与石英角斑岩占优势的酸性火山岩有关。矿层产在火山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带上。
泥盆系地层剖面在所有盆地中均分为4个分层。以淡绿色石英斑岩、石英角斑岩和晶屑一岩屑块状凝灰岩开始,其中能见到红色砂岩和砾岩夹层,可证实为陆相条件下形成的;第二分层为含矿层,火山岩成分与第一分层相同,但其夹层是灰绿色细粒的,被碳酸盐胶结的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火山灰岩石,显然是在浅海环境下形成的。层状或透镜状矿体即产在该分层中,矿层厚几米到几十米,沿走向延长有的可达10余km,最大的霍尔宗矿床延长达30km;第三分层的岩石在成分上有所变化,盆地中部多为含藻灰岩夹层的层状喷发岩,厚30一70m,盆地边部则为大面积分布的具球状节理的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所代替,厚300m;第四分层常夹有基底角砾,砾岩中可见到层状赤铁矿石,厚400—500m。第四分层的上部为上泥盆统弗兰阶。
由上述可知,4个分层中火山岩的特征没有大的变化,它们均属火山碳酸盐岩建造。该建造厚度在各处变化不定,科尔冈盆地的中部可达3 000m。据卡鲁根(1 967年)统计,山区阿尔泰地区,火山岩占泥盆系剖面厚度的45%,其中石英斑岩和石英角斑岩约占火山岩的75%,玢岩和角斑岩约占20%,辉绿岩约占10%。火山岩总的偏碱性,在基性岩石中碱总量不低于4.45%,在酸性岩石中为4.95%一8.92%之间,建造的含矿性在各地层层位中是不相同的,最大的层状赤铁矿矿层产于建造的第二分层中,并构成主要的工业矿床,如科尔冈、科尔辛斯克、因斯克等矿床。
含矿层—般由赤铁矿层、凝灰岩层和沉积灰岩有规则地间互产出的互层组成。矿石构造以层状和条带状为主,很象含铁石英岩,是由矿层和火山灰层或由贫硅质赤铁矿和富含硅质的赤铁矿组成的。矿石含铁多在30%左右,矿石属易选矿石。
以上所述海相火山沉积铁矿之分布有如下规律:
(一)矿床产于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泥盆纪上叠盆地中;
(二)矿化产于海相火山沉积岩层中,且与酸性占优势的火山岩有关,属石英角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
(三)矿床是在强烈的火山活动之后,海进开始时形成的。
(四)矿层具一定层位,有多层性。有工业价值的矿床主要集中在第二分层中,矿层延长大于延深,并具层状和韵律构造。
(五)有的矿床的形成和富集与变质作用和花岗岩类的侵入有关,有经不同程度变质的赤铁矿一磁铁矿矿床(如科尔冈和霍尔宗矿床)、有与古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的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如因斯克和别洛列茨克矿床)。深部岩浆作用的多次出现,使矿田构造、矿体规模和矿石成分大大复杂化,这在科尔冈、霍尔宗和别洛列茨克等矿床尤为明显。
除山区阿尔泰外,这类矿床在阿尔泰一萨彦地区尚有广泛分布,北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南至中国和蒙古边界,东起塞米巴拉金斯克,西至伊尔库茨克以东。1930—1932年间即对该区近800个矿床矿点进行过普查勘探工作,开始都认为这些矿床是内生的,是与早加里东褶皱期侵入体或者与晚期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矽卡岩或热液型铁矿。到1949年卡鲁根提出了与过去概念相反的观点。他指出:山区阿尔泰的铁矿具层状形态,矿石具条带状构造,产于海相碳酸盐岩石或陆源岩石相接触的喷发岩中,且空间分布上往往与花岗岩侵入体无关,因而认为这些铁矿的硅质赤铁矿是原生沉积的,而其中的磁铁矿系由赤铁矿变质所形成。时至今日,他的这种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 矿例
霍尔宗铁矿床 矿床位于山区阿尔泰西部,霍尔宗山脉和科克萨山脉的分水岭上。于30年代发现。构造上矿床位于科尔岗中古生代造山坳陷内,即山区阿尔泰加里东带向鄂毕一斋桑褶皱系的过渡带。区内普遍发育泥盆系艾菲尔期的沉积一火山岩层,厚达6.5km。华力西期花岗斑岩及铁矿均产在中泥盆世火山带和变质作用带中。容矿岩石为泥盆纪石英角斑岩火山建造,分布在长300km、宽60km的华力西优地槽期后坳陷中。矿石赋存在熔岩流或粗凝灰岩、凝灰熔岩向细碎屑岩的过渡地段。含矿层延长25km,厚300—600m,分3个矿段。矿带长数百米至11500m,宽200—300m,厚10m,平均品位30%左右。平均含硫1%,含磷0.07%,主要矿石为水硅酸盐一磁铁矿,含磷灰石高,矿体为凸镜状和似层状,储量约1 0亿吨,为该区最大的矿床,属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
金矿 该矿带之金矿化多分布在早加里东优地槽坳陷中,与晚古生代、早中寒武世的火山成因沉积有关,其中以产于中、下寒武统火山沉积岩中的含金黄铁矿型矿床分布最广,但多为小型矿床和矿点。一些大而富的砂金矿常见于火山岩中黄铁矿化发育地段的附近。含金黄铁矿按照金属组成结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黄铁矿矿床类、铅锌矿矿床类或多金属矿床类。含矿岩石的主要成分是各种火山成因产物—绿泥石片岩、绿泥石绢云母片岩和其它变质片岩、砂岩、灰岩等。在与晚期花岗岩类侵入体接触带上常形成矽卡岩和交代石英岩。深大断裂及其派生构造在区域金矿矿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走向急剧变化的地段往往是控制金矿分布的构造,而深大断裂本身实际上是不含矿的。
含金矽卡岩型金矿 多产在多相的、具有火山成因的碳酸盐岩石与岩体的接触地段。在矽卡岩中的含金硫化物矿化与侵入体的晚期相有关。已知的金矿化地段产于火山沉积建造中或它们与碳酸盐岩层的接触处。据计算在东北阿尔泰和库兹涅茨阿拉套的750个矽卡岩矿点中,3.1%产于陆源岩石中,8.4%产在侵入岩中,87.4%产在喷出沉积岩石中。在93个矽卡岩化地段,已知有金、金与铜、铅、锌、铋的硫化物或有时呈碲化物一齐出现在各种岩石破碎带的石英网脉中。矿体规模一般不大,但形态复杂。矽卡岩中高成色的金与砷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低成色的金与斑铜矿、辉铜矿和方铅矿共生。与金矿化有关的最广泛的后期蚀变为绿帘石化。矿体经常产在矽卡岩最强烈变质的及渗透性最大的地段。
含金石英岩 主要见于晚元古代和早寒武世碳酸盐岩层与喷出岩或花岗岩类的接触处。交代石英岩是较低温度条件下由硅酸交代石灰岩而成,矿石属含金硫化物的石英岩。
含金石英脉型 该类矿化广泛分布于山区阿尔泰寒武纪的火山成因的页岩或其中的花岗岩类岩体中,有时也超出火山岩范围达到覆盖火山岩的砂页岩层中。矿石成分多样,除高温脉石矿物外,尚有大量的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铋矿、黄碲矿等,并常呈现出阶段性和分带性。含金石英脉体常与区内其它成因类型的金矿共生,局部范围显示相互过渡关系,但它们离含矿溶液更远,因而分布更广泛。
由以上所述可看出,山区阿尔泰的4种金矿化,除含金石英脉的一部分外,均产于晚元古代一早中寒武世的火山成因的沉积岩层中,无疑它们与早加里东期优地槽发展阶段地槽坳陷中海底火山活动有关。
D、北蒙古成矿带
一、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该矿带位于蒙古最北部,与西侧的蒙古阿尔泰同属北蒙加里东褶皱系,南部包括部分的华力西褶皱系。和蒙古阿尔泰相似,该区基底为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岩系。在褶皱基底上发育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的地槽沉积,前寒武纪加里东期及泥盆纪岩浆侵入体广泛发育。与蒙古阿尔泰不同的是,该区构造线方向以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在矿带西部加里东褶皱基底上,丰要发育志留纪、泥盆纪的磨拉石沉积和造山后火山岩,东部鄂尔浑河及色楞格河流域,在早加里东褶皱基底上的晚里菲一早寒武世地槽带内,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和海底喷发的安山一流纹质火山岩系,其中贯穿有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花岗岩体,其上叠加着二叠纪和早中生代的色楞格火山岩带,构成了色楞格火山一深成岩带。
晚三叠一早侏罗世中酸性侵入体及岩脉广泛发育,它们在该区成矿作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矿产
该成矿带按构造一建造特征及矿产分布状况可分为东、西两个成矿亚带,西部成矿亚带由于掌握的矿产资料太少,不再单独叙述,东部成矿亚带,主要指鄂尔浑河及色楞格河流域的范围,呈北东向延伸,其北东端延入前苏联外贝加尔西部,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矿产以铜、钼、铅、锌为主,其次为铁矿。
铜一钼矿 包括额尔登特博矿结及周围一些零散的铜、铅矿点和铜钼矿点。矿化产于里菲一寒武纪及中生代的火山岩带内,以片岩、片麻岩、霏细岩、粗面斑岩、安山斑岩和粗面安山玢岩为主。矿化与二叠一三叠纪的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等侵入岩共生。矿化类型有:斑岩铜矿,属晚古生代一早中古生代产物,矿化规模较大;铜一沸石建造,产在二叠一三叠、三叠一侏罗纪安山凝灰一沉积岩中;含铜石英脉建造,产在二叠纪、三叠纪一侏罗纪的火山角砾岩化带中,多为矿点和矿化点。还有少量的矽卡岩含铜建造,产在早古生代闪长岩、二叠纪花岗岩与文德一下寒武统灰岩的接触带上。
构造断裂在该区的铜一钼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北西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几组断裂较发育,额尔登特博矿结即产在北西向断裂系中。
三、矿例
额尔登特博铜一钼矿床 矿床位乌兰巴托北西330km,达尔汗市西1 85km,额尔登特博山脉的分水岭处。矿区主要出露色楞格杂岩体,为晚二叠一早三叠世的花岗岩类岩石,其中保留里菲一早寒武世片岩、片麻岩及早古生代的安山玢岩、粗面安山玢岩的岩墙和岩颈,侵入体可明显地分为3期,第二期的花岗岩类分布在矿床之边部,以斑状花岗闪长岩、花岗正长岩和正长岩为主,第一期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和二长岩产在第二期岩体内,第三期侵入岩在矿带西北段形成形态复杂的岩株和岩墙,以英安斑岩岩墙分布最广泛。矿体由网状铜一钼矿脉组成。它们产于热液蚀变的花岗闪长斑岩及其周围的花岗闪长岩中。矿体的位置由北西向断裂和中部断裂带交汇处的局部构造所决定。矿体沿北西向延伸达4.5km,宽0.5一1.5km。矿化形态与花岗岩体基本一致,整个石英一硫化物细脉系分布在北西向的高渗透带内,该部位岩石的硅化、角砾岩化明显。中部矿体长1 350m,平面宽度50一600m,主要分布在两个斑岩岩株的外接触带上,矿体呈扁平状。
矿石中铜的水平分带性清楚,铜含量由网脉矿体中心的0.4%一0.5%向边缘逐渐降低至0.2%一0.3%,甚至0.07%,矿床中部矿化较稳定,从地表到地下500m深处,含铜量保持在0.4%一0.5%之间,网脉矿体的侧翼和边部矿化随深度加大而明显减弱,至1 200m和1 100m处,含铜不超过0.20%一0.25%。
原生矿石中,钼的矿化很不均匀并与铜的分布状况相反,即矿体边部钼含量高达0.02%,矿体中部矿化较贫,含钼仅0.01 2%,钼与铜之间无直接相关关系。
原生矿石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构成矿带北西段和中段的主要矿体。原生带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铜蓝、斑铜矿、方铅矿、黝铜矿、磁铁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绢云母、石膏和萤石等。含铜0.3%一0.7%,钼0.008%一0.026%,伴生银,有害组分为砷、铋、铅、锌。
次生富集带含铜0.1 3%一7.60%,钼0.00l%一0.760%,伴生元素有金、银、铼、硒、碲、铅、锌、铋和磷。
氧化矿石带和淋滤混合带以孔雀石分布最广,其它尚有大量铜和钼的氧化矿物。矿物组合及其分带隋况详见表2—1。
表2一l 额尔登特博铜钼矿淋滤带栖昆合贫矿石的金属矿物
据研究,矿床可分为8个成矿阶段,3个成矿期,主要成矿期(第二成矿期)的重要金属硫化物之析出顺序为铁一钼一钙一铅—锌。矿床属大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据报导该矿床占蒙古经济总值的44%。
铁矿主要分布在成矿带的南东侧、鄂尔浑河右岸,构成巴彦戈尔铁矿带。铁矿具一定规模,产地较多,延长300—350km,宽30一60kin。矿带主要由一加里东的地槽杂岩体组成。杂岩体被一沉积间断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由寒武纪碳酸盐岩一火山岩一片岩系和碳酸岩一砂岩系组成,上部由文德一寒武纪碳酸岩类和陆源一碳酸盐类岩石组成,并为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体和辉长岩类岩体所穿切。
矿带之分布完全受巴彦河深断裂之控制,在与横向断裂的交汇处,往往为矿化富集地段。矿化直接产在花岗岩或花岗斑岩与碳酸岩一陆源岩的接触带上,属矽卡岩型磁铁矿矿石建造,成矿时代主要为古生代。
总结北蒙成矿带的矿产分布,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区内铜、钼矿化普遍,以斑岩型为主,规模较大,具有相当远景。空间上它们与晚二叠一早三叠世的花岗岩类岩浆活动有关,或直接产在斑岩岩体中。
(二)铁矿产在寒武纪花岗岩(有时为泥盆纪次碱洼花岗岩和中生代花岗斑岩)与晚元古代及早中生代碳酸岩一火山岩一陆源岩的接触带上。
(三)铜、钼矿和铁矿的分布受北西向断裂之控制,矿化常富集在深断裂与其它方向断裂之文汇处。

E、中蒙古成矿带
一、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成矿带位于蒙古中西部,作北西向延伸,从构造上看,它跨越了北蒙、中蒙和蒙古外加贝尔三个褶皱系,包括部分加里东褶皱构造,也包括部分华力西构造的边缘隆起,为一地缝合线坳陷,区内广泛发育文德—早寒武世绿岩沉积一火山岩系,伴有许多超基性岩和辉长岩体,在坳陷和向斜内为中晚古生代的陆源和陆上的火山岩成因产物所充填,坳陷构造具线状断块特点。区内早、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分布广泛,各类热液细脉、硅化带,黄铁矿化带沿北西向和横向断裂普遍见及。
二、矿产
区内与火山岩有关矿产以铜为主,此外尚有少量的金和铁,规模均不大,大部分为矿点。
铜矿 大部分铜矿点集中分布在巴彦洪戈尔地缝合线坳陷中,均属含铜石英脉建造。容矿岩石主要为文德一早寒武世的中、基性火山岩、灰岩及辉长岩类,有的铜矿点尚含有一定的铅,其成矿与二叠纪花岗岩类直接有关,成矿时代可能属二叠纪及早古生代。北西向深断裂控制着铜及部分多金属矿带的分布,横向断裂与之交切的部位决定着矿点的位置。
金矿 多为砂矿、原生矿极少,金矿的分布主要与晚前寒武纪一早寒武世的地缝合线坳陷及古生代复向斜部分地区的陆源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地槽型杂岩体有关。含金区多集中在北西向断裂与其它方向不明的构造破坏带的交切点附近,其成矿时代估计不超过古生代。矿石主要为金一硫化物一石英建造和少量的金一矽卡岩建造。

F、蒙古外贝加尔成矿带
一、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该成矿带属蒙古外贝加尔褶皱系之西段。整个褶皱系从杭爱山高原延伸至肯特山,向东延至外贝加尔地区。该成矿带位于肯特山区,为蒙古西部最重要的成矿构造带之一。
区内主要出露晚元古界及下寒武一中寒武统、下奥陶统、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地层,这些地层组成了两个大的构造层。加里东构造层构成褶皱系边缘及内部复背斜,华力西构造层,构成褶皱系中的复向斜。两个构造层之上覆有三叠系、侏罗系陆相火山岩及磨拉石沉积。岩浆活动较广泛,从早古生代、石炭一二叠纪、三叠一侏罗纪到—晚侏罗世,均有花岗岩类及闪长岩类岩体的侵入,以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岩浆作用最为强烈,纵向的深断裂在区内较发育,并多为控矿构造,常常由彼此靠近并近于平行的断裂所组成,或形成复杂的雁行状断裂系。
二、矿产
区内的伊乌鲁河断裂将成矿带分为南北彼此有明显差别的两部分。南面以有色和稀有金属为主,与火山作用无关系,北部则主要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金矿化,矿点相当集中,此外尚有少量的铁矿床和矿点。
金矿 该成矿带包括蒙古绝大部分的原生金矿和砂矿,为蒙古最重要的含金带。在成矿区内及以外地区还广泛发育金的重砂晕。原生金矿主要分布在包罗宗英德矿区内,矿化多见于晚元古代绿岩及早古生代陆源复理石建造的热液石英脉中,而这些石英脉又与中生代的闪长玢岩、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岩脉和小岩体有着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最广泛的矿石建造为金一硫化物一石英建造。矿物类型主要为金一黄铁矿一毒砂型(如苏祖赫塔、纳依托洛盖矿床)和金一电气石一石英型(如沙查盖矿床及沿伊乌鲁河流域分布的一些金矿点)。
三、矿例
沙查盖金矿床 位于苏赫巴托南南东约95km的巴彦戈尔断裂带中。含矿石英脉,产在一多期晚古生代花岗岩体的北东向断裂富集带内。石英脉具透镜状和不规则状,长140m,厚0.5—1.6m,常产在片理化石英闪长岩内,有时产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内,近脉蚀变有闪长岩的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并有许多石英细脉分枝。
含金石英呈乳白色、多裂隙。裂隙内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兰铜矿。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和黝铜矿。多呈细脉浸染状。氧化带中有褐铁矿、铜兰、孔雀石、金粒达0.5mm,绿黄色不规则状,见于硫化物淋滤孔洞中和脉石英中。金一般含量不高,矿脉中尚含有Cu、Pb、Zn、Ag、As、Bi等,含量达1%,Mo含量百分之几。
铁矿 成矿区内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北肯特隆起的东南部。大部分为一些矿点和矿化点。矿化产在一套巨厚的前寒武纪到早古生代变质的砂岩一片岩的下部,含矿岩系由石英—钠长石一绿泥石片岩,石英一白云母一绿泥石片岩、基性喷发岩变质而成的绿片岩、受变质砂岩、碧玉石英岩和石英岩互层组成。含矿层均由含赤铁矿透镜体的碧玉石英岩和石英岩夹层组成。
四、蒙古外贝加尔成矿带的成矿特征可概括如下:
(一)成矿带内与火山岩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见于北部,系以金为主的成矿亚带。金矿的分布丰要受区内的伊鲁河断裂及伴生的裂隙密集带之控制。
(二)金矿化多见于晚古生代绿岩及早古生代的陆源复理石建造的热液石英脉中。与中生代闪长岩类小岩体和岩脉有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以金一硫化物一石英建造最为重要,属金一黄铁矿一毒砂型。
(三)铁矿与前寒武纪及早古生代的巨厚的火山成因的变质岩系有关,含矿层本身即为赤铁矿碧玉石英岩与石英岩夹层组成。但已知铁矿规模均较小,不具大的工业意义。
朱生英、林玲根据《中国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火山岩与金属矿产》编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矿产|蒙古国地质矿产资源情况和成矿带分布
西天山构造演化、成矿模式与优势矿产成矿规律
成矿规律︱ 一文读懂一条成矿带,指导找矿方向明!
漫话“环太平洋”(11)
秦岭造山带金属成矿系统—矿产地质
叶局长赠书1000册丨中国地勘集大成,看完这34幅图让你心服口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