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虻先生,我仍在听你讲

身安不如心安

  屋宽不如心宽  

      ——庄子‍

美好瞬间

总喜欢在夜深人静时,随性的翻阅点什么或码点字?虽知晓晚睡的危害,可多年积累的“老顽疾”想改却一直不曾付诸行动。夜在继续变黑,无法想象更久远的生活,因为它们很不真实。此刻,我只能描述此刻,以及明日确切将要发生的事。

多年前,习惯翻阅纸质书觉得纸质书才是看书的标配,眼下虽说还是习惯翻阅纸质书但不知不觉间翻阅纸质书的概率却在逐日下降,其中的缘由,不明说大伙也明了。

此刻,夜已深,窗外准时准点的路灯瞬间熄灭,不用看时间就已知晓已过了十二点。寂静的乡村,听着山风吹动树叶所发出的“沙沙”声,加之邻居平台上搭盖着的铁棚发出的如同乐感般的“哐当当”声,让这个寂静的夜,越发的宁静与安详。

这样的夜晚,岂能放过码字。码点什么好呢?思索间,猛地想起了柴静的《看见》,也由此想起了她的师傅—陈虻先生,更想起了陈虻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正因为这一句话,多年前在图书馆借书时毫不犹豫的就借了一年有余,甚至看完后还在QQ空间写了一篇名为《陈虻先生,我在听你讲》的文,随文附上多年前所思所感。

陈虻先生,我在听你讲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这本由徐鸿老师编著的书籍,从2014年2月15日到今天2015年3月18已经在我的办公桌上静静地待了一周年之多。一年的时光里,让我这个原本对于书籍厚薄程度有明确要求且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撒网的人来说。这一刻,明显的发觉自己的心境变了,视野也突兀地开阔了不少。这一切的转变,就因为“陈虻先生,我在听你讲”。

将时间带回到2014年2月15日,其实我已记不清楚当时去图书馆为何会选择这本《陈虻,我们听你讲》,如果按照工作后的惯例,我是断然不会在阅读时间越来越稀缺的日子里,去选择一本厚度已经远远超越自己所能接受范围的书籍。如今再去追忆当初为何会在众多书籍中读它,早已没有了实际的意义。但我庆幸,一年的时光里,我还在书中听着陈虻先生的讲述。

努力不是成功的根本。想成功的人都很努力,但成功的人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倘若你努力,但你的观念是错误的,很可能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所以重要的是观念。而认识观念、改变观念完全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

“改变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看生活。”

“电视、记录片要利用观众的感性到场,达到理性到场。”

"永远把你的思想,经验和精力贡献给新来的以及水平最差的同志。"

大道无术。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

“生活中很多的感受,实际上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耳边,或者与我们擦身而过。但是我们缺乏对它的追问,而缺乏这种追问就丧失了进入深刻的可能性,就会变得落入俗套。”

你的视角有多宽,你观察一个事物的深度就有多深。当你的思维打开的时候,你就走向成熟。

“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风格不仅是形式,是内容,而且是在面对一个事物发生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思维坐标和认知背景去看待它,这就是栏目的风格。”

“在这个大圆里选择哪个小圆,是你必须做的一份工作。”

"其实谁都会干的事儿,是最难干的。"

对一个东西的不坚决,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偶然的失误,实际上是必然的,为什么必然,因为你对问题本身的认知不够深刻,你才会游移。”....

看着摘录本中一字一句摘录下来的陈虻语录,看着这些如此简单又纯粹的文字描述,这一刻,你是否也如同我一般仿似陈虻先生正面对面坐着同我们静静地讲述。

陈虻先生,我在听你讲。哪怕此刻的你,早已在遥不可及的天堂好多年,但透过文字,依然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些我没来得及听见的话,听见了没能听进去的话,听进去没能听明白的话。正如你经常对媒体人所讲的那般:“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有几个?”

说实话,我不是媒体人,对于媒体人的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于我而言统统都是门外汉,但透过你的文字,却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媒体人的艰辛与不易,但更多的却是透过你的文字讲述让我知晓了媒体人那份对工作近乎狂热与接近零差错的敬业精神。

或许正因为你”要把'大圆中选择小圆’当成一个流程,不能逾越,就好比土豆你得先挑完了再切再抄,你不挑就切就抄,肯定无法保证质量。”的工作态度,才使得“讲诉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栏目定位得到了确立

曾有人说过:“优秀的创作者,是拿想象和文字、图画敲击人们心灵的天才。而优秀的编辑就是伯乐,将那些亲爱的天才一步步推向成功。”

但我更想说的是:“优秀的创作者,是同陈虻先生这样心中时刻有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时刻把大圆中选择小圆当成个流程,时刻利用结构的力量深化主题,时刻用思维打开视角的宽度,表达思想价值的人。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陈虻先生,这是你做人的准则,也是我听你讲之后,从中收获的最大精神财富。

以上的这些文字,是多年前看完《陈虻,我们在听你讲》后的所思所想。如今,一晃眼的功夫又过了五年有余。五年的光阴,看似很漫长,实则却很短暂。漫长的仿佛过了几个世纪,短暂的却如同陈牤先生,同她徒弟柴静,同媒体人,同我们大家所讲的仍在耳旁念叨。五年了,我仍在听先生的讲述,且会一直听下去。

不可否认,我们都曾因一个梦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无数次的上路,一开始,还记着自己的初衷,明白自己为何而上路,但或许是太过于专注初衷与目标,行了一段路后就会陷入单一的生活方式也或许误入不停歇的机械循环中,远离了生活,远离了人,初衷或许没变,但本质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多年前我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可能在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中,不知不觉有所修正有所改变。但社会发展进程之快,如果不去修正自己,不正视新生事物的话就会被淘汰。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请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何出发,想一想我们的初衷是什么?‍

END

特别申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虻: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
为什么只看手机不看书会有效降低智商?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经典教学理论
成长型思维:比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认知坐标
如何培养深度思考习惯,建立自己的认知坐标系?
销售中的刻意练习(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