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程言“为民请命”记(1-2)

程言“为民请命”记(1-2)

——清顺治初江南宁国府太平县“民解改官解”事件

黄山区城西,有一座小山,因景色酷似黄山而被称为“肖黄山”,县志称“云根嵌空幽秀,仿佛黟山。”山之东,有个村庄叫庄里。

庄里,实名“里”,同“藏”,美好意;里,古时聚族而居,形成街市弄道的地方称为“里”。“臧里”,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美好的地方。

清顺治初年,“臧里”村中有位告老还乡的县令,叫程言,他见当地的税赋,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自已从太平县解运到芜湖,民不聊生,便多次上书到府台和京城,“为民请命”,以至清廷顺应民意,将前朝县邑延续了近三百年的税赋政策改变了,“改民解为官解”。在改朝换代的特殊时期,敢于为民请命,需要是非一般的勇气。此事惠及太邑一方及整个江南的百姓,他的德行和声望,因而名震朝野。

01

清朝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的1645年6月25日攻陷南京,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将南京改为江南省,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顺治二年,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宁国府太平县。”

清军入主中原,汉人的反抗是在所难免的,太平县也是如此。(民国)《太平县志》抗清起义记略载:

“清顺治二年,太平县人武科进士陈易、武科举人张廷豹闻休宁义士、南明右都御史金声纠集义勇保绩溪、黄山,陈、张举义兵响应,拔旌德、宁国诸县,声名大振。旋攻石埭,误中奸计被囚,陈易战死。余部退守蜜崖关,关破,张廷豹亦战死。陈易战死后,金声为之撰写《祭参军陈有功文》祭奠......太平县因反清起义而遭受清军追剿屠杀达数月之久,以西乡及甘棠、兴村最惨,直至顺治三年始告平息。”

“顺治三年,西乡有弄兵者,官兵入剿,屠甘棠、兴村、焦村等处。”“顺治三年,顽民未靖,往往窃发。四年四月,寇逼泾阳,邻邑告警。”

理性地阅读文献上的记录,能拓宽我们对于历史的视察。怎么样对待那些没有反抗的汉人,让生活在最底层的苦难百姓得以生存。

明末朝廷腐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特别是这些税粮民解,更是雪上加霜,太平县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明清时期的太平县“邑山多田少,农耕不敷,而一二殷实多贩木于外方。”地薄人稀,交通阻塞。“明隆庆六年,太平县人口一万三千多,成丁三千三百多。到清顺治年十四年,太平县人丁二千八百多。”加上贫困和战争,按此推算,清初太平县人口不会过万人。

(乾隆)《太平县志》对于太平县当时风俗物产和地理交通状况的描述,最为妥切详尽:

“太民难于为业,亦勤于为业,如农力田,其平畴宽衍,号称沃饶者,十不得五,余悉硗瘠。幸高山之巅,流泉出焉。佃其上,当秋获时,高高下下,鳞次如云,亦奇观也。但土薄石肥,或一丘不得谷数斤。耕不以牛,以锄其山。居无田者,则又以锄山为业,艺蔴、穄、粟、豆、稗茨、芦菔之属以给。地逼仄,或壁立不能留足,上下如猿猱。用火耕法,三年一易。又间植桐漆、植茶,以资旦夕。其攻木、攻金、括摩、设色、埏埴诸工,大率少土著,多雁民。客则以兴贩木材为上,虽有挟千金、数百金者,自盘剥关税外,获无几。其资下,则纸刀、花剪、漆扇、线伞诸件,走贸四方,或远入黔滇间。即坐而贾者,仅缎、绢、布疋、果实诸物,然多下品,或上品值贵莫售。屠沽家惟豚、系、鸡、鱼、牛、羊,无故不杀。

又陆通徽、歙,水达鸠江,徽、歙米颇昂贵,民负担以往,过岭长数十里,即冬月,白汗交流。鸠江至邑东门,凡三百六十滩,水涨则小舟载二三十石。然河流百折,石块磊磊,非长年三老,莫知其路。水稍平,载不过十数石,遇滩则舟子群裸入河,后推前挽,以肩送,虽严冬莫避。或以竹筏代舟,仅载数石,沿河索挽。盖邑民之业,大略如此。”

太平县明末官吏无法无天之乱象,暗无天日,很多百姓的生活是看不到希望的。

太邑明末清初德高望重的乡绅胡泉在《程笋云改官解序》写到了当时的状况。顺冶初任诸暨令的邑人李一元在《上某道台书》中有很详尽的描述。顺治三年左右,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任清廷礼部尚书的合肥人龚鼎孳,在《纪德亭记》对太平县的民间疾苦也有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在清代官府传布地方公文的官禁碑《宪示永禁里排碑记》中也有很详细的记载。

清推翻明朝统治,虽已定鼎北京,但统一战争还远未结束。要获得全面的胜利,争取人心是至关重要的。进入北京以后,清统治者打出的政治旗号是为“明主”报仇,为明崇祯帝治丧,令官民服丧三日。凡明诸帝陵,皆设官守护。宣布原明“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经济方面,为笼络人心,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七月八日宣称“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唯此三饷,树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顺治三年四月,又令户部“在内责成各该管衙门,在外责成抚按,严核详稽,拟定赋役全书,进朕亲览,颁行天下。”所定税收额度以“悉照前朝万历四十八年年则例征征收,天启、崇祯时加派,尽行蠲免。”

太平县清初确实是认真贯彻执行了清廷的税赋政策,从(嘉庆)《太平县志》可见:“至备载前明《(万历)庚辰志》额税之法、赋法之变,及折征黄连苦累始末,详而且尽。

而我朝之轻徭薄敛、减赋蠲租,革除无艺之征,永定人丁之额,添设耗羨养廉,禁止浮征横索,各良法美政,皆缺而不书,似未完善。

今取现行则例,略加联缀,虽当日改革之原,未能条分缕析,而寻端究绪,要皆实有档栅可稽云。

太邑漕粮叁千壹百余石,官为买米交军,非征本色于民间也。盖因太境,僻介万山,土槁壤瘠,种植仅宜黄籼,故不征之民,而办之于官,所以省民累也。” 

02

万事皆出有因,之所以太邑漕粮“不征之民,而办之于官”,最大的呼声是在民间,而在民间,乡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乡绅是百姓的代言人,他们的呼声,基本上是代表着百姓的声音。明清时代的乡绅阶层,联系着封建统治者与下层农民,传达着政令和民意,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进行文化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由中国特定的封建社会体系构架而延续形成的。

“顺治元年即议力行保甲。”顺治元年,清在直隶一带的乡村推行总甲法,十户设一甲长,百户设一总甲。顺治三年,清廷借鉴明代里甲制度,在全国推行里甲制,这些组织因沿明制,大多以征收赋役为主要目的,兼及捕盗。保甲和里甲将乡村的乡绅阶层置于社会的管理体系之中,他们代表着乡村社会的利益,又是国家皇权制度的自觉维护者。“国权不下县,下县靠乡绅。”皇权的正常运行,在基层正是依赖于绅权阶层的维护才得以平衡。

清顺治初太平县的“改民解为官解”事件,就是乡绅阶层发挥的巨大影响力的直接体现,从而使刚立国的清廷,在江南税赋征收政策上,顺应了民意,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个“改官解”事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叫程言。我们从现存的史料中,来解读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还原那一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邑人胡泉可能是个饱学之士,据县志记载,“字白水,号松岩,性端严植品,不随流俗。”他入庠为生员时,请教学业于当时归老回乡到休宁瓯山曾任明崇祯末年御史的金正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徽州反清义士佛教居士“金声”。胡泉“交游遍海内”,跟当时的社会名流“周鹿溪、黄石斋、刘念台、张天如、杨维斗”关系都很好,他身边集聚着大批文人和知识分子,门生众多,以至于“士之学于其庐者,至不能容。”

作为太邑最有声望的乡绅胡泉,他是乡村知识分子精英的代表,他的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肯定是具有传统的“士人风范”。在他所作的《程笋云改官解序》的开头,就谈到读古人时,只有“立德、立功、立言”不朽,阐述了作为“士生当世”“学古明道,知天下古今事势,自当坚志高深垂不朽之业”,不然同“甘腐”“草木”没什么区别。

他赞扬了太平县“山峭水驶,人物廉贞,诸先达文章、政事、理学,大率卓有可观,非他邦所敢望及之”,胡泉可能原来对“笋云程先生”只是久闻大名,自见了他后就更加相信了。

关于“笋云程先生”,就是程言,现在黄山区甘棠镇庄里人,古称“臧里”。“字飏伯,号笋云。为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见时政日非,引为己忧。天启丁卯(1627),举于乡。崇祯癸未(1643),成进士。选弋阳令。值鼎革,以母老辞不赴,遁迹林泉,终焉。”从时间节点看,程言考上进士后,在江西上饶当了一年的弋阳令,崇祯皇帝就吊死在煤山,正值改朝换代,他就以母老为由回太平老家了。

程言早些时候是举人时,曾在当涂担任过文教之类的官吏,郡县就遇到了兵躏,他出谋划策,与守令各分当一面,一个月内就把来犯之兵赶走了。随后又闹饥荒,他又设法请赈,让老百姓都活过来了。后来乘公车进京应试,当地百姓依依不舍,“民刻石颂德于学宫。”

待他考取进士,脱去平民衣服后,马上就被分派到兵部观政。观政期间,可能就是明朝灭亡的倒数第二年,崇祯癸未(1643),他针对时局,拟写了数千言的《时事疏》,后来他知道这样做是既不可能达到目的,也不可能有结果,也就没有递交上去了。回到太平老家后,与邑名人汪尚谦交情深厚。

太平县自明万历五年知县张廷榜在芜湖建了兑运仓后,至明末,太平县的征粮一直要老百姓亲自解送到芜湖兑运仓,称“民解”。

程言“睹本邑征粮旧佥民解,胥保盘蠹藏奸,表里侵害,解户徒手赔貱,荡产不足,继以流亡。言力请于邑令鹿兆图,上告两台,改民解为官解,民乃苏。

盖余邑民解之苦,诸序言之备矣,大约所领官价不足以给诸无名费,而南北粮米豆耗三千数百石,暨麻米丝草等杂解二百余件,民率赤手赔偿而已。嗟夫!卖儿贴妇,流亡逃徙之苦尚忍言哉?”

“民解”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然相延已久,极重难返,乡绅良牧对之三叹,势无如何。”笋老程言此时表现出传统的“士人风范”,勇于担当,慨然决定站出来“为民请命”,向朝迁反映民解之苦。此时天下易主,他作为前朝官员,弄不好是会杀头的。因此,他便与同乡“问義李先生”谋划此事,看看能不能向朝廷建议,改民解为“官征官解”,以解除百姓之疾苦。问老听到笋老的意见后,踊跃参与其中,向按察使上书,就是著名的《启(上)某道台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琬仕清心态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秀山人物志之九”明季遗民艾廷献
你所不知道的松江府城隍李待问——清代南汇县志系列《李待问传》述评
清朝怎么统一天下的?没有这五个大明降臣,清朝根本打不下天下!
蒲圻古城的前世今生
明末能臣嘉善知县——李陈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