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难当与猷州〖一〗

左难当与猷州〖一〗

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的,故乡那曾经的美丽传说,那消失在时空烟云里的英雄故事,是生活在那里一辈又一辈人最爱津津乐道的。无论时光流逝多远,也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那些过往的乡音乡情,早已在乡人的心坎里打上了烙印,如影随行,挥之不去。

我的故乡龙门,是个千年古镇,有太多的人物故事,已不被后人所知晓,偶尔只能在只纸片章中,找到它的留存。乡音乡情,还有那久远的传说故事,我最爱去追寻,也喜欢去考究。

故乡龙门历史上的英雄,当属隋末唐初的左难当了。 

左难当的龙门故里  

有据可查的,太平县最早记载左难当的官方县志史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县志,在《太平县志》(卷四·方舆志「附古迹坟墓」)中,有对左难当墓的明确记载定位:

“左公墓 在县西七十里龙门乡,旧《经》载,县人左诙妻,感异生子光政,有出伦之智。隋末乱,率兵保乡土,唐武德中起兵,自称总管。有功封戴国公,后更名难当。

左难当的父亲是叫左诙,是太平县本地人。其妻在感到有异象时而生左难当的,原名为光政,他出类拔萃,有超出常人的本领和智慧。隋末保卫乡土,在唐武德年间起兵,自称总管,有功封戴国公。

清代嘉庆《太平县志》(卷之六·武烈·唐)把左难当列为太平县的武烈之首,对其生平,则作了更为详细的补充,武德六年(癸未623)入朝,授猷州刺史。他守猷州,击败叛将辅公祏,加宣城大都督,封戴国公。后伐高丽薨,敕进爵为王。嘉庆年间,左难当在龙门乡墓地上的“华表”还在:

“左匡政 史名难当。父诙,感异而生。隋末盗起,匡政率众保障,因推为总管。武德癸未入朝,授猷州刺史。辅公祏叛,围猷州,固守逾年。李大亮至,授以兵,遂击公祏,败之,加宣城大都督,封戴国公,食邑三千户。后太宗伐高丽,以李大亮①为水道总管,匡政副焉,勇冠一时。贞观十三年薨②,敕进爵为王。墓在龙门乡,华表今存。”

嘉庆县志对于左难当简介,应为摘录,其中有按,对于“难当薨事”“李大亮”“封王”之事存疑:

“按《唐书》:武德六年,无难当入朝事,贞观十三年,亦无难当薨事。惟《李大亮传》内有“公祏方围猷州,刺史左难当固守,大亮率兵击走之”数语,事正在武德六年,亦无“授兵败公拓”之文。且征辽事,在贞观十九年,李大亮以十八年十二月卒。如郡邑旧志所载,难当已殁七年。唐初功臣亦无封王者,种种讹驳,姑存之以俟考。①《资治通鉴》记作“张亮”。②应为贞观十九年,因伐高丽水军覆没,左难当既为副总管,在所难免,史载唯张亮逃归。”

民国《太平县志》(卷八·武功·唐)对于左难当的生平事迹,按《资治通鉴》《安徽通志》《图书集成》和嘉庆县志的按语,作了更正和进一步的补充:“四年,授为宣州总管。六年,辅公祏叛”“以张亮为水道总管”“贞观十九年薨,勅进爵为左武侯大将军”。

清代左骏章等纂修《泾川左氏重修宗谱》载泾川左氏“始迁祖诙,世居山东曹州济阳郡,陈朝时,诙父避乱迁洪州,徙泾县太平乡龙门社,诙从之。”《泾川左氏宗谱》载“先祖左诙,晋朝末年,由山东济阳郡南迁,至泾县太平龙门”“左萱者仕梁,官光禄大夫,萱生二子,长荣华,次荣耀,荣耀子左诙,左诙子难当。”从明清两朝《太平县志》可以认定的是左难当父亲为“左诙”,墓在“龙门乡”。左诙也因此成为泾川左氏的始族。

而在《泾川左氏宗谱》中,将左诙定位在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和“晋朝末年”,与唐初相差的时间跨度较大。此“左诙”是不是彼“左诙”,只待史学家和左氏后人去解答了。

(2006年版黄山区乡镇志丛书)《龙门乡志》(文物胜迹·村落民居)中介绍龙门乡的戴家村是由左家改姓的:“隋朝云南大理廷尉左尉左少卿和都统御史左建成从安徽婺源县迁往入翠坑左家岩,生子左匡政,赐封戴国公,后将左家改名戴家。”

在龙门乡戴家村的入口处,竖立有一块“唐代宣州都督左匡政将军故里”碑,是由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陈晓光题字。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也曾在此村题有“唐代宣州都督左匡政故里遗址”。

在枫子岭的将军山上,建有左难当墓。墓旁有已故的戴新彪老师撰写的《左姓思源及演变》碑,碑文上记载了“左姓来源”:“左姓发源于春秋时期,楚国有左史依相、左史老者,东汉有尚书令左雄。隋初云南大理廷尉左少卿和都统御史左建成从安徽婺源迁往龙门入翠坑左家宕,后因山间水源贫乏,迁下山居住,住地叫左家。左匡政出生在左家宕,少年在左家度过。他被赐封为'戴国公’后,将左家改为戴家。”   

石埭的猷州城

 猷州,相当于今省辖市行政区划,始设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终于武德八年(625),存续五年,管辖区域相当于今泾县、旌德县,黄山市黄山区,池州市的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部分地区。

《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三年(620)以泾县置南徐州,寻更名猷州,并置南阳、安吴二县,属于泾县。”

猷州存在时间虽然不长,与左难当有一定的关联,左难当为第一任刺史,也应是最后一任刺史。

太平县在唐武德三年(620)至八年(625)为猷州辖地,左难当当然也是当时太平县境内的总管。(嘉庆)《太平县志》(卷之二·建置沿革)载:

“唐武德三年,以宣城、怀安、宁国、南陵等县为宣州,以泾县置南徐州,寻更名猷州,并置南阳、安吴二县。邑仍隶泾。八年,废猷州,省南阳、安吴,以泾隶宣州。”

猷州城最初在石埭县,左难当为猷州总管。(康熙)《石埭县志》(卷之一·舆地志.沿革》:

“石埭县,本古丹阳郡陵阳石城,泾县地,在陵阳山之前,即古猷州。”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池州府部·石埭》载:

“猷州城在县东北二里,袤数百丈,相传猷州总管左难当尝守其地。”

(康熙)《石埭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古迹》详细介绍了陵阳山前最初猷州城的位置:

“猷州城在县东三里,今华村地,袤数百丈。虽居民垦辟,或缺或圯,城址犹在。相传隋炀帝九年,民苦隋暴虐,绩溪汪华闻杜伏威、窦建德等为乱亦起兵,逐宣、歙、徽、岩、婺、饶等六州牧而据其地。埭为宣地,华死,境内盗贼横行,众推左难当总管,筑城两重于陵阳山前,号曰猷州。以其有功猷也,村即因华名而命之。疑即故元封时邑址。《寰宇志》载废猷州今泾县是。《图经》云猷州城在泾县西三十里,今大宁寺,即其地又云石埭城,即古猷州皆非也。”

编纂者姚子庄等不了解的是,猷州城后又移至泾县大宁寺那里了。

老石埭县东三里的华村,我们当地人称为“华垅”或“华家垅”,又叫共幸码头,原来是太平湖上的轮渡码头,现为太平湖风景区售票中心的游船码头。“村即因华名而命之”,华村是当地人纪念徽州汪华而命名的。后因左难当守城有功猷,“筑城两重于陵阳山前,号曰猷州”,而改为猷州的。

(1992年版)《黄山市志》(县级)新采访资料手稿,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对太平和石台的古猷州城有一个全方位的记载:

“秧溪原名叫淳村,属长寿乡。一说叫高村。高村叫高州。船塌里湾船叫猷州。传说'若要猷州破,非要水穿过’。猷州城在安仁坊左边。猷州反叛,故有'八府下猷州,水冲猷州城’,城废。城东高家畈有左王殿,殿前石人石马,现已没入太平湖水中。”

猷州的传说中,定隐含着许多故事。

(康熙)《石埭县志》中载“众推左难当总管,筑城两重于陵阳山前,号曰猷州”。两重的猷州城在当地有多种说法。(2007年)《太平湖志》(第十六章·文物胜迹·第一节·古遗址·古城)载:

“猷州故城址,一曰华村,在石台县东三里;一曰筑城陵阳山前,即陵阳山南;一曰在安仁坊左,即安仁坊西(安仁坊在永丰西山处,湖边)。这三处彼此相距很近。同时有穰溪即秧溪、穰岭的名称出处。又,今新华、新丰之游山,即古之猷山。又,今共幸土名叫华家垅,与古华村相去很近,其名与唐初为纪念与左难当'互为犄角'的汪华关系密切,可知古猷州所及具体范围是古猷山、陵阳山、密崖山一带。古猷州城就在这三山间的中心地带,故《大清一统志·池州府·古迹》载:'猷州故城,在台石县东......在县东三里。’”

清康熙六年(丁未1667)五月,明末清初诗人方文(1612—1669)来石埭县访县令姚子庄,参观古猷州城遗址时,曾感慨作《猷州城》诗一首:

“陵阳山下稻花秋,南陌东阡自一邱。闻道沉沙多折戟,老农知是古猷州。”

(乾隆)《池州府志》中提到了左难当在猷州“且遥与歙人汪华相犄角,以据群盗”更加证实了“华村”的真实性存在。而在华村东南的穰溪上的汪王岭,有个汪王殿,就是纪念“汪王”汪华的。(民国)《太平县志》(卷二·山脉)中有载:

“汪王岭 县西七十五里,在三区王村之西,上有汪王殿,已圯。”

在老太平县城仙源周四边,就有三座纪念汪华的寺庙,还有三所九相公庙,唐朝越国汪华第九子汪献,史传为“九相公”。汪献一表人才,曾随父为唐朝立下过赫赫战功,十八岁便已经名满朝野,他受邀与唐太宗对弈,竟连赢三局,令唐太宗震惊不已。汪华和汪献也极可能到黄山驻军打仗,协同左难当保卫过当地乡民。嘉庆《太平县志》(卷之八·寺观)载:

“汪公庙 一在小北门,一在水东,一在道泰乡。又有九相公庙,亦三所,县东、西乡、三门,相传皆有功德于民者,故世祀之。”

在黄山西峰的焦村,也有一座纪念汪华的“汪王行祠”:“汪王行祠 在塘头山中。”(《仙源焦氏宗谱》)

穰溪和穰岭

据载,隋大业十三年(617),左难当即于古猷起兵维护地方,并于穰溪与窦建德决胜,众推为泾地总管,与据宣、歙、杭等六州的汪华互相呼应,古猷名声大振。唐武德年初,左难当以礼归唐,故武德六年诏授左难当为宣城大都督,并扩大古猷范围,以泾为猷州。

关于穰溪、穰岭的名称出处,康熙《石埭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岭)有载:

“穰岭在下五都,东为太平县界。隋总管左难当东草穰置水中御敌制胜,后人更溪为穰溪,而溪则自此岭发源并名其岭「俗误孃岭」。”(康熙)《石埭县志》(卷之七·人物·武勋·隋)“隋末境内盗起,人不自保,众推难当为总管镇其地,与窦建德决胜,束草穰放置中流制敌,遂名穰溪。”

(嘉庆)《太平县志》(卷之二·山川)介绍了穰岭的位置,穰溪的发源和流向:

“溪下水  由汤岭西面发源。三十里至溪下,合翠微峰水,又合焦村诸水。至没潭,合棠梨岭水。十里过济上。济上者,河中有大石板横拦河中,石下深不可测,水至此,冲击石下,逆跳石上而过,夏间水浅,鱼与水俱跳,尤为可爱,跳济之鱼味美异常。十里至汤家庄,合章村水。五里绕穰岭,入长寿乡,名穰溪。十五里过青龙寺。十五里过陈村街,入金钟潭。上合陵滩头水,下合婆溪水,对面合苦竹桥水。为西埠河。”

穰,即指庄稼的秸秆。穰溪即现在的秧溪河,“穰”“秧”同音,后人为便于书写和读识,也简化、演化成“秧”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秧溪曾为乡,陈村水库蓄水时被淹没。现在的秧溪河流域,即从焦村双溪大桥下石壁潭合众水后,经汤家庄流向汪王岭,入太平湖。

隋大业十三年(617),天下大乱,各地豪杰举旗割据。“江东诸州为李子通、杜伏威转相攻据,群盗起乘之,山谷大乱。”在绩溪的汪华举兵,逐渐据有歙、徽、睦、婺、饶等州以后,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早已按耐不住,想伺机占据石埭。太平境内盗起,人不自保,众推幼“习兵法”“长好兵”的乡勇左匡政为总管“镇其地”,率众御敌,与窦建德决战。从穰溪上游焦村有“汪王行祠”和中游汪王岭有“汪王殿”来推断,汪华极有可能派兵越过黄山古道汤岭关来支援左难当。左难当利用地形,诱使窦建德的军队,从石埭深入到狭长的汪王岭溪道山川中,并事先在穰岭以下用大量草捆和秸秆填置河中,筑坝拦水,尔后引发山洪,水淹外敌,大败窦建德。后人为纪念左匡政保境安民之壮举,遂将该河溪命名为“穰溪”,所在山岭为“穰岭”。

现穰岭古道犹在,自焦村汤家庄村起,翻越穰岭(杨岭)至乌石镇长芦村。为保石埭安宁,左难当又在石埭筑了两重土城,为纪念左难当之大功猷,遂将此城命名为“猷州”。

2024年2月9日除夕在黄山西峰焦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山埋骨对斜阳,松花坠沏涧泉香——琐谈唐戴国公左匡政
宁国府(宣城)
解说安陆郡(雪岸)
此时此地,只能是龙州
太平湖畔发现唐代李氏义门记载
为子留人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