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门俞氏宗谱》〖上〗

《龙门俞氏宗谱》

〖上〗

俞志才与我同住一个小区,夫妻俩都很和人,他们从事建材行业较早,九八年在城区分配的新房装修,材料就是从他们家买的,也就知道了他们是龙门俞家的,算是老乡了。后来他们从事了油漆专卖,又经营了小区门前的一个宾馆。俞总关注了我的公众号,偶尔碰面,也谈到了我文章里的龙门情结。

去年,俞总夫妻俩在政务中心办事时遇到我,估计是看我写到了龙门早达里的程氏宗谱,便告诉我,他们家也有族谱,让我很感兴趣,说有时间拍给我看看。过了一段时间,我以为他忘了,想不到他回龙门拍了很多页家谱,加了微信后,传给了我。俞总还告诉我,他族上是从婺源过来的,婺源的俞氏宗祠,他们去过。

#1

把俞总翻拍的照片整理了一下,对《龙门俞氏宗谱》有了初步的了解。《龙门俞氏宗谱》是民国七年(1918),由俞氏“孝义堂”重修的,共四卷。

《民国七年重修宗谱目录》

卷一:水源木本  礼义盛族  清白家风  目录  仙源俞氏修宗谱统序  续修宗谱新序  俞氏统谱序  序   序  重修谱序  圣谕  鱼龙字号  家规  凡例  祠宇碑记  像赞 崇义公传  阴阳基图  契约  修谱名目  领谱字号  排行字  俞氏重修家乘序  

卷二  世系

卷三  世系

卷四  世系

#2

民国初年,太平县氏族修谱成风,此间所修家谱族谱,皆冠以太平县的简称“仙源”二字。谱中卷一的《仙源俞氏修宗谱统序》,就是由当时的知太平县事龚豫奎所撰。

据(民国)《太平县志》(卷六·职官[县官]·中华民国)载:

“知事、县长,承、邦审员,管狱员

元年,取消清制,县置知事一人,分设六科,曰总务,曰内务,日学务,曰税务,曰警务,曰司法,每科置佐治员一人。二年,归并为第一、第二、第三科,各置科长一人,科员若干人......三年,取消分科制......十一年,恢复分科制,设一、二两科(本县因事务较简,仅设一科),承审、管狱仍旧。十六年,国民政府成立,改知事为县长,分设三科(本县因事务较简,仅设两科),承审、管狱员仍旧。十七年,奉颁县组织注初步实行。《具册》”

在县志“民国四年至七年”“县知事、县长”栏中载有:“龚豫奎  浙江东阳人,保免县知事,二月任,七年五月调当涂。”

龚豫奎在《仙源俞氏修宗谱统序》中,介绍了俞氏远祖“连公派”,繁衍自东汉时期的“河涧”,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的河涧镇,至三十五代的“仁公”迁到太平县的滴水岭。后来,“正五公”迁到了龙门的黄沙坑,“志清公”迁于龙门之上平坑。

“黄沙坑”为龙门俞家的老地名,这一带土壤是以黄壤为主。俞家村口,有一苍山似巨龙俯卧,首枕龙门河流,尾隐深山。山头酷似张嘴的龙头,正对着龙门周家村,山前有一片平地,为古龙门十景之一的“黄龙喷气”。此山为龙门周氏家族的祖坟山,山中的树木,是禁止砍伐的,山脊曾立有石碑,上刻曰:“禁践龙脉,违者严罚”。“黄沙坑”“黄龙喷气”可能就是这一块的土壤地貌形成的特色。黄沙坑就是现在的龙门到太平湖环湖公路的“俞家隧道”处,俞家村也迁移至公路边,成了排楼整齐的新村庄了。

民国七年(戊午1918)龙门俞氏后裔俞涉夫、俞奉璋、俞希贤等重修俞氏宗谱,并请当时太平县知事龚豫奎作序。

《仙源俞氏修宗谱统序》

谱之为用,叙世统绪,合徵其事,布列于籍,录留贻后人者也。昔朱文公有云:“凡有姓氏之家,三世不修谱,则事杂难考。”即是以观谱之关系重矣哉。

今仙源俞氏篡修宗谱,予览其世系,自东汉远祖连公派衍河涧,越三十五世而至仁公迁居太平之滴水岭,族大人多,有择地而爰居者,有贸而迁徒者,代不乏人,事难尽述。迨至正五公迁于龙门之黄沙坑,志清公迁于龙门之上平坑。兹二公者,一择仁里而居,一羡乐郊而适,世代相传,群推望族。予生也晚,未获暏其风徽,其事迹行踪载之家乘者,昭昭可考。夫何俟予之妄为赘述哉。今其二处子孙,英哲挺生,贤豪间出,若螽斯之衍,庆如瓜瓞之连绵。懼祖宗之贻谋莫识,各有木本水源之思,又懼族人之隔阂良多,咸有派别支分之谊疏。以聊亲睦以合族,则世系明昭穆,序伦常纪,长幼分合两地而聚一堂,溯源流而佩祖训,则此谱之修,上以承先人之绪业,下以储后代根基,其功用为何如也。

今其裔孙涉夫、奉璋、希贤等悉心经济,不辞况瘁之劳,夙夜辛勤,任通融之责,手续成编,剞劂告竣,请序于予。予览其理之有本有原,嘉其事之尽善尽美,是为序。

民国七年岁次戌午  月  日

知太平县事龚豫奎撰

#3

《续修宗谱序》是俞希贤撰写的。他在序中讲述了“二平公”是从明代迁到龙门的。《龙门俞氏宗谱》始修在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再修于乾隆三十年(已酉1765),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生灵涂炭,旧谱缺残。民国六年(丁巳1917)农历三月到民国七年(戊午1918)农历二月间,在龙门黄沙坑设谱局,到农历五月完成了《龙门俞氏宗谱》的续修。俞希贤写到,是由俞奉璋主修的。

《续修宗谱序》

盖闻国有史而家有谱。谱者布也,布陈事实,俾知谊美而思明也。谱者,普也,谱序世系,俾起敬宗而睦族也。谱岂不重乎哉?

我族自二平公于明迁居太邑龙门境内,聚族而居迄今已三百余载矣。念我先人望出汉东郡,封河涧,遗徽懿范。为子孙者,允宜永守勿替而人丁繁洐,记载于明《水木录》中。犹恐世远年湮,不免鲁鱼亥豖之悮。

故我姓之宗谱,始修于乾隆乙亥,再修于乾隆已酉,照穆世系,朗落列眉,有条不紊。自唐宋至今,继之绳绳三本而为万殊万殊。而每一本者,此后前人修辑之力。自前朝至今,又阅一百有余年,然屡撒重修而未果,年代愈远,搜讨愈难。咸同间,粤寇之变,加之以兵燹,继之以凶荒,又继之以大疫,其间阵亡者,殉难者、避害而徒者,被掳而戕者,合家绝粮而僵者,比户染疠而斃者,伤心惨目不知。凡几幸值昇平,仁寿重登,而我祖在天之灵又黙为呵护,我族获再生之庆得以重见天日者,不逾十之二三,其老成彫谢。旧谱缺残,然及时清理而修明之,不但五服以外每遗忘,并有父母早逝,祖讳茫然,不起本身三代者矣。不但死者卒葬,每失考妣并有幼时离乡长大,将来不知属何支派者,然爰请各分长者集祠商议,或谓我族应办事宜,莫急于此。因按时势,酌定凡例。

自丁巳季春及戊午仲春设局于黄沙坑,搜罗探促,逮仲夏而竣。是谱也涉及八倡至始合族诸公赞厥成。而矢慎矢勒,始终在局,提纲而撃领者,尤得奉璋主修之力。其贤不才,不得乐附骥尾其平编辑既成。前哲有志未逮者,当不顾而乐之。然谨述三修颠末,以告竣之续修者。

民国戊午年孟夏

不肖后裔希贤百择敬撰

#4

南宋庆元庚申年(1200),休宁县俞头村俞继伯撰写了《俞氏统谱序》,讲述了俞氏姓氏的来源。俞氏在黄帝时期有个拊公,“因黄帝俞言”,遂称俞公。到了春秋晋献公时,其后人“食豆羹于俞亭”而始以“俞”作为姓。

传统的俞姓起源有多种说法。史籍《通志·氏族略》《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此史载接近于“自黄帝时,有拊公者,因黄帝俞言,遂称俞公”。

西汉淮王时,世居河南河涧郡习京里的俞宁,字兴安,到了东汉建武年间,任常州知府,其后代子孙,就特别兴旺发达了,分别迁到了徽郡婺源跎口、饶州余干县、休宁县万安街俞头村、仙源龙门山、池州石埭清溪转居麻监街徐谭村、歙州信行俞家山。

《俞氏统谱序》是休宁县俞头村俞继伯在公元1200年六月所作的序。可见南宋时就有四支俞姓迁到现黄山市了,龙门和清溪的俞姓,那时就定居黄山区了。

《俞氏统谱序》

窃谓圣人制礼,惟宗法为重。然宗法之难行于今也。人矣所赖者,有谱书在。谱书之所纪,庶几乎宗法攸寓焉。故凡世家巨族,未尝不加意于此也。粤稽我俞氏,自黄帝时,有拊公者,因黄帝俞言,遂称俞公。至周晋献公时,有食豆羹于俞亭而氏始定。逮西汉淮王之世俞宁公,字兴安,世居河涧郡习京里,至东汉建武官任常州知府,其裔孙有迁徽郡婺源跎口者,有迁饶州余干县者,有居休宁县万安街俞头村者,有居仙源龙门山者,有迁池州石埭清溪转居麻监街徐谭村者,有居歙州信行俞家山者。族姓蕃衍,里居遥隔,不有以聊之,则涣而无统。惟期后嗣子孙,遡厥源流,定其世次聊疏以相亲敦伦,以合族世代虽远而谱谍屡修,则宗法自明,水源木本之义,宁不奕䆊而常昭也哉。是为序。

宋庆元庚申年林钟月  穀旦

元孙休宁县俞头村俞继伯撰

民国七年重刊

#5

康熙四十三年,俞氏新分长孙俞仁鹏曾为重修《俞氏族谱》作序。在序文中,他提到俞氏起源于远祖“拊公”,发达于“宁公”。宋代有“一平公、二平公,由休宁万安街俞村头迁石埭县麻监”,二平公的五子俞礼五迁太平龙门定居。康熙二十八年遭火灾,谱牒焚毁,仅有宁公遗像犹存。

从序文中可见,康熙四十三年(1704),俞氏宁公以至一平公、二平公迁石埭麻监和太平龙门的六房合族重修族谱。

《序》

俞氏传派,最远自拊公以来,类多名人,伟士卓然。表著垂功,业于史册。施德泽于后世,越西汉淮王之时,有俞氏宁公。至东汉建武,官至任常州知府,世居河涧,族大氏繁。其后裔有择地而迁者,有出仕而寄籍者,有因贸易而远徒者,支系蕃衍,分处中原。各有族谱,难以尽述。宋季有一平公、二平公,由休宁万安街俞村头迁石埭县麻监。二平公之五子礼五公遇太平县龙门,爱山水之秀,遂卜居筑室,历传至今。宗谱屡修,不幸于昭代。康熙二十八年,遭回禄之变,谱牒焚毁,遂使历代传派尽付一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祖龙也。所幸者宁公遗像犹存,尚有追远之凭。

余父目撃心伤,不忍族失宗散而无统。命予规摹图像,考覈支系。宁公以至一平公、二平公迁石埭之后,派分八房。徙迁及无出者,派为六房,将合族传派之远,枝叶之繁,以及生卒、厝葬、山形坐向,逐一详晰注明,用垂将来,以便后人考核而增葺之。庶几先灵得妥,父志有成。而余忧惕承先启后之念,亦为之少云尔。故序。

康熙四十三年上元  之吉

新分长孙仁鹏撰书

民国七年重刊

#6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俞氏新分元孙俞文镶为重修的《俞氏族谱》作序。在序文中,他提到“一平公、二平公”是在南宋庆元庚申年(1200),自休宁万安街俞村头徒迁石埭县清溪麻监街和太平县龙门山的,当时仅存支图。俞文镶与俞文鑑按族中尊长之命,自平公以下,至俭公派,以三房派分六房,合族重修了石埭清溪和太平龙门的俞氏族谱。

《序》

盖谱犹史也。国有史,家有谱,所以纪源流,积世系,明迁徒,序昭穆,笃伦礼,分亲疏,存既往,以垂将来者也。

夫国无史,何以徵记载之详?家无谱,何以敦亲睦之道?故典有大小而其所系之重,且大则一也。我俞氏自上古,历汉唐宋以来,世系蕃衍,族殊方居,易里谱牒纷繁,代有文人,难以尽述。至宋庆元庚申间,有一平公、二平公,自休宁万安街俞村头徒迁石埭县清溪麻监街、太平县龙门山,今本家是也。

历传以来,原有宗谱,不幸昭代。康熙间,突遭回禄,谱已焚燬,仅存宁公支图。吾先君适逢其时,痛谱书之尽失,伤杨宋之无徵,于是按遗图考支系,追远溯源,次第而编录之。迄今,年远世人,入众族繁,诸尊长群相命曰:“谱乃人家之元气也。元气痞隔,不可以为人。宗谱湮没,不可以为家。况吾谱之失将近百年矣。设令不修,必至湮没而无据。尔等宜竭力为之。”予与先兄文鑑承尊长之命,採访徽邵各族,搜铜、旌、石诸宗,未见宁公实录,难付剞劂,是以中止,仅窃先人遗意稍为编辑。自平公以下,至俭公派,分三房。让公、训公、笃公以上,傍族远而无徴者,阙之莫能尽述,惟俟将来。以大三房派分六房,各派考敷周详,叙次明晰,事不虚载。岂涉于讹言,必有据。宁即于浮,书成以示后人。庶有贤达者,继起而为之,或可因是以为修谱之据则是书,亦未必无少补也夫。

皇清乾隆壬辰岁大吕月  穀旦

新分元孙文镶沐手敬书

#7

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俞氏新分元孙俞义元作有《重修谱序》。他按南宋的《俞氏统谱序》追忆了俞氏的起源,到了康熙年间,迷失宗谱,仅存宁公容像支图。

俞义元伯父曾任直隶武清邮政兼摄县丞,有重修族谱的愿望,但未实现。到了乾隆年间,族人又重提修谱之事,于嘉庆九年重修了俞氏宗谱。

《重修谱序》

盖闻谱系之设,所以承先而启后也,所以敦伦而睦族也。水有源,木有本,不可不知也。祖有功,宗有德,不可思也。

今吾俞氏,自黄帝时有拊公者,黄帝俞其言,遂称俞公,此姓之由肇也。至周晋献公食豆羹于俞亭而遂定氏焉。逮西汉淮王时有宁公世居河涧郡,至东汉建武官任常州知府,其后裔迁休宁万安街俞头村,延及宋季,二平公徒居石埭清溪河麻监里,开疆开宇,建社立坛,曩修谱牒,记载详明讵料。本朝康熙年间,忽遭回禄,迷失宗谱,幸存宁公容像支图颇可追誌在昔。

吾祖曾命伯父逐一录记,已怀修谱之念缘。伯父旋出任直隶武清邮政兼摄县丞,督理河务,勤劳王事,未几而卒于任,所修谱之事遂息。至乾隆间,诸父诸兄又兴此念,因同宗异居,支派难稽,是以有志而未逮。兹懼年代人远,昭穆无所分,尊卑无所辨。已往者既就湮没,我等己不能任其罪。现在者尚可修辑,我等又何能辞其责?爰与族众商议,悉心查核,其远有名讳者必尊书之,不敢饰为之词。在先人灵爽不冺,自鉴苦衷。其近年者,循次以求,不敢稍有遗漏在后,人展卷了然亦识至意。庶几乎吾祖吾宗黙匕然咸欣于寝庙,我子我孙秩匕永洽于众心。此真上体圣天子设教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之至意。由是前有所承,后有所守,祖考永宁,宗族益亲,诚我先人数代之积,思而于今日得成厥志。我等虽不敏,但于承先启后,敦伦睦族之道,或亦可告之我后人也。爰为之序。

嘉庆九年甲子岁蕤实月之吉

新分元孙义元谨譔

民国七年重刊

#8

俞氏《家规条箴》有三十六条,每条为三字,并有很长条款说明,在《卷一》占有十七八页之多,可能是受民国文化新风之影响。《家规条箴》后的按语,为民国七年《龙门俞氏宗谱》主修者俞奉璋所书。

《家规条箴》

◇立宗法  ◇举宗长 ◇修宗谱  ◇明宗祀  ◇励臣职  ◇供子道  ◇笃友于  ◇宜室家  ◇择交游  ◇睦宗族 ◇积阴功  ◇祛隐恶  ◇谨言语  ◇慎举动  ◇行冠笄  ◇重婚姻  ◇贵容忍  ◇谨闺教 ◇旌孝顺  ◇严祭祀  ◇义继立  ◇勤耕种  ◇务纺织  ◇业商贾  ◇精技艺  ◇息争讼 ◇旌友让  ◇旌节义  ◇旌良善  ◇禁忤逆  ◇禁奸淫  ◇禁盗窃  ◇禁诈伪  ◇禁健讼 ◇禁嫖赌  ◇□□□

谨读家规三十六条,仰见我先人立法之善,无差不备,不炫异,不矜奇,不好高而婺远,整齐严肃,实是求是。当日之风俗纯美,岂徒然哉?特恐年远日久,世变沧桑,谨愿者虽奉行不怠,而狡诈者遂肆无忌惮,若不重行整顿,合族遵行,则世道人心,将有不堪闻问者矣。今虽国易民主,君臣之义已湮,然子孙对于先人所改之规条,即千百世不敢妄为变更,是宜遵照原文重为翻刊,以为合族之横范焉。

民国七年季春月

裔孙奉璋谨识

#9

民国七年重修的《龙门俞氏宗谱》《凡例》有十条,由俞涉夫作。

《凡例引》

夫凡例者,谱之书法,寓焉尽矣。如物生于天纲,统于纲,木之有根本,水之有渊源,犹若星辰丽汉,森罗布列而条聊珠贯,一一昭详,欲知通谱书法之义,乃阅凡例,明陈之欵则灿若日星者。是为引。

◇系图提式  ◇名转法式  ◇娶妇适女  ◇绍立嗣传  ◇纪善垂劝 ◇徵恶示戒  ◇萃涣联宗  ◇改名避讳  ◇诰命文章  ◇家规程约

 夫家规者,乃为教家之要约,齐族之准绳。而忠孝敦睦,示劝昭戒之义,一一详布,不惟约率景行,且能范俗法守也。

谨案发凡例起例有开,必先故举纲,必提其纲振衣,必洁其领。我族当年修谱之凡例,周详慎密,条理井然。虽日久年湮,一开卷即朗若列眉。此次修谱,允宜遵照重刊,不敢妄为更易,继往开来,恪守前人之绳墨,承先启后,永留后世之箴规。

民国七年季春月

裔孙涉夫谨识

#10

俞氏宗祠是乾隆四十九年建造的,由于年久失修,于道光四年族人立议重葺,在祠堂左加建书房三间供后嗣读书学习。从“从公爱埭之清溪”“庙貌增新”见,俞氏“一平公、二平公”派下石埭清溪和太平龙门合族的俞氏宗祠。并勒石记录了黄沙坑俞氏族人捐款的名单。

《祠宇碑记序文》

凡家造宗庙,为先古制。大夫三庙,士一庙,由来尚矣。俞氏自安兴公,由进士出常州,心劳抚宇,家传清白。裔孙一平、二平派重分六房,或分赞府,或官少府,或服先畴,或食油德,所居成聚式好无尤。因岁时伏腊,于室合族倡议,于乾隆四十九年,遵古一庙之制,建立宗祠,以奉祭祀。岁月寖久,旁风上雨,瓦毁垣颓。恐过此不修,将以榱崩栋折之患。复于道光四年立议重葺,敞其前楹,坚其墙垣。拓大石而更将之,更于祠左加建书房三间为后嗣肆业之所。首出丁条,继以乐输,加之配亨。督工者黾勉从事,输费者踴跃。

从公爱埭之清溪,山环水绕,林林葱蒨,遂定居焉。嗣后云仍繁衍,派前有经营塗暨,庙貌增新,规模较前颇觉宏敞矣。工竣,略叙颖末,昭兹来许,俾后之子孙知所观感焉。

礼五公裔孙输银名目列后

计开黄沙坑

象老  数喜  贵林  大成  银五两  秉万  学林  善福  腊喜  银四两

成老  柏喜  世楚  世代  银三两 元林  银一两五钱  八仙  松庆  银一两

......

#11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秋天,俞氏六房族中长老议将“坟山花息”上构筑俞氏宗祠,各房族人踊跃捐款,并勒石后堂。

《后堂碑记》

俞氏始祖讳宁,字安兴,由进士出刺常州,以清白传家。裔孙一平、二平公徒迁埭邑麻监里居,食业世守,弗替厥后。灵仍并繁,派分六房。而岁时伏腊,各祭于室非所以妥先灵也。

庚子秋季,六房公议将坟山花息筑为宗祠,为子孙久远计,其不敷者,各房派于是捐基地者,某某督工者,某某输昌者,叠匕百世,旷典一朝,成立根本之心可谓厚矣。夫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今氏仰承先志,寝庙翼匕,肯构肯堂。竚见人文蔚起,事业增新。太守公遗泽,正未有艾也。为记。

计开 黄沙坑输银列左

礼五公后裔 细蛮二公输银三两 天乾公 光舍公 应配公 以上输银三两整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大吕月 穀旦

#12

《龙门俞氏宗谱》的《像引》是安徽省省长黄家杰在民国七年农历四月题的,当年十月他不幸卒于任上。他曾任过清末太平县知县,民国经国务院裁决,其卒后令崇祀于安徽太平县名宦祠。

据(民国)《太平县志》(卷六·职官[县官]·清知县)载:“光绪十九年 黄家杰 江西新淦进士。有传。”

在(民国)《太平县志》(卷六·职官传)有载:

“知县黄家杰  字隽刚,江西新淦人。由翰林散馆授知县事。光绪十九年任。以振兴文教为首务,书院月课膏火微薄,割已俸以增益之,尤留心当世之务,于经史外尝以时事命题,士乃争自琢磨以求实学。县治北有无主山场达千百亩,古木葱茂,豪强垂涎侵占,每因夺争兴讼。家杰廉得其情,痛惩混占者数人,请于大府收归县有,设局专营,以所获资财修城百余丈。光绪二十三年令清丈土地,家杰严切从事,聚增新垦田地山场四万三百零四亩尤奇,共折实田一万零六百二十二亩余,然则多有移荒作熟、以少报多之弊,为杰未所料也。后擢升绥化府(阜阳)知府。入民国后任至安徽省省长,卒于任,祀众乐亭、三贤祠,与孙、刘、邹合祀曰“四贤祠”。「县册」。”

据史料载,黄家杰(1858—1918),江西省新淦县荷浦乡侯府村人,字俊三,后字隽珊。光绪丙戌科(1886)会试挑取謄录,任国史馆謄录官。光绪庚寅恩科(1890)考中第一百九十名进士。皇帝钦点授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散馆奉旨补授安徽宁国府太平县知县。历任阜阳县知县、特用知府(六品),留安徽补用,并兼任安徽洋务局筹议公所、安庆盐河厘局总办、升任安徽道员(五品)、黑龙江绥北府知府(六品)。因防治疫案功绩显著,民生安康得以保障,朝廷封赏内加三品衔。民国三年(1914年)奉令任命为安徽淮泗道道尹(五品),是年九月改任安徽省政务厅首任厅长。民国六年丁巳(1917)奉国民政府特令,升任安徽省省长。在任年余,殚精尽职,政绩卓著。民国七年(1918)戊午十月不幸卒于职守。经国务院裁决,令崇祀安徽太平县入主名宦祠,诰授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国民中央政府授予二等嘉禾勋章,其生平事实具载国史。黄家杰是在历史转折期跨越两朝且均有显赫政绩的官员,其在安徽的种种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像引》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逎能留其像与谱,皆永焉。

今俞氏之家,以德业辉耀厉先,呜呼!盛矣!则兹谱兹像,自可千万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孟夏月

安徽省长黄家杰题

#13

《龙门俞氏宗谱》(卷一)龙门俞氏《排行字》和《阴阳基图》中的图片,俞总未拍传于笔者,对于龙门俞氏辈分排行和村居图,只能有待了解了。

据俞总介绍:“俞家原来没移民前有个香火堂。黄沙坑的位置在俞家新村码头的水下。”

关于“黄沙坑”“黄龙喷气”地名和景点,听俞总闲谈间中,涉及到龙门俞周两个邻居家族的信仰故事,这里,就不展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
上海图书馆馆藏江苏陈氏家谱目录
中华族谱集成张氏卷简介
徐氏家谱
家谱中的目录
姚氏家谱网 提供各省市区的姚氏家谱、姚氏族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