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解《秋窗风雨夕》

  01  

《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代表作之一。与《葬花词》不一样,这首诗的表面功夫做得很足,没有出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种醒目提示诗句,增加了理解这首诗真实含义的难度。

对于它到底反映了黛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红楼梦的其它重大情节一样,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

更多的看法认为,这首诗仅仅反映了黛玉此时面对秋夜秋风秋雨孤苦无依的感受,并没有太多的其他含义。

通过解读黛玉写这首诗的情景来看,似乎并不是如此。

那么黛玉写这首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特别是在背面故事里,它究竟有没有特殊含义,又是什么样的含义?

  02  

整首诗中,共使用了秋风、秋雨、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情、秋屏、秋院十一个秋之意象,是这首诗的主体,也是这首诗的诗眼。

而“离情”和“离人”,是这首诗的灵魂。

用这十一个秋之意象,作者将秋之迅疾、凄凉、愁闷、肃杀,渲染得跃然纸上,让人读之潸然泪下。

最后将整首诗归于“动离情”和“离人”“泪洒纱窗”。

全诗共20句,4句一组共分五部分,均采用了比兴手法。可分作五层理解。

  03  

第一层诗句描述秋之凄凉。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分别用惨淡、枯黄的秋花、秋草,以及烦躁不宁的秋灯、漫漫不止的秋夜,写出秋之凄凉。

然后笔下一转,从秋窗望出去,窗外的风景已经传来源源不绝的肃杀秋意,却不料这时候偏偏来了秋风秋雨,使得秋意中的凄凉更加浓烈。

4句诗的关键句子是第三、第四句。这两句特别强调了客观环境,此时的秋意已然甚浓,让人不胜清冷;外来的风雨,只是增加了凄凉秋意。

用哲学术语来讲,就是内因和外因同在,内因已成,外因借机发力。

这一点,无论用在红楼梦表面故事还是背后故事,都是统一、成逻辑的。

  04  

第二层诗句描述了秋风秋雨之迅疾,以及其引发的次生反应。部分内容与第一层存在互文现象。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

自向秋屏移泪烛。

首句便以“来何速”三个字强调秋风秋雨不仅来得快,而且快得出乎人们意料。

次句以“惊破”二字进一步对风雨之快作二次皴染,不仅再次强调了风雨之快,而且更强调了其势之猛,以致惊破秋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字修饰秋梦。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着窗外惨淡秋花、枯黄秋草,室内的人透过秋窗,正做着满窗青绿的秋梦,却不料风雨忽至。

这个描写与第一层诗句中的“已觉秋意秋不尽”相呼应,因为察觉到了秋意,才有对窗外满是青绿、生机盎然时节的幻想。

然而这青绿的生机毕竟只是秋窗边上的一场梦,转瞬便被风雨惊破。

  05  

秋梦惊破的人,却无法放弃那份秋情,不肯轻易睡去。

这里所说的秋情,并不是凄凉的秋意,而是对秋梦中那份再绿的情愫。即故秋之情。

正因为抱着秋情不肯放、不肯眠去,生恐风雨吹熄了泪浊,才会有移烛之举。

小心翼翼地将蜡烛移到屏风之后,继续做着绿色的秋梦。

  06  

第三层诗句则由泪烛引发内心更深的感情,对风雨的感受又有进一步扩展。

这一层意思貌似平平,但有几个十分难以理解的点,需要费些功夫

泪烛摇摇蓺短檠,

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泪烛在风雨之中一边飘摇不定,一边渐渐燃尽,将要烧至烛台。而摇摇的烛光,牵动着离别之情。

这里的愁、恨、离情,粗略读去貌似很好理解,但如果细细搜寻了去找它的确切指向却十分难。

愁、恨经常被形容为男女之情,如果放在此时的黛玉身上,尚可葫芦提蒙混过去。但是“离情”二字的意思却十分明确,它指什么离情?或者,谁与谁的离情?

因为无论在小说故事中,还是在诗的前半部分,都就没有交待清楚哪个情节、哪个人物中,会产生“离情”。

它不像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人醉,总是离人泪”,离人二字非常明准确地指向莺莺和张生。

所以,“离情”是诗的根,是诗的魂。

秋意早成,风雨忽来,离情已动。这是作者在前两层诗句中给我们设定的场景。

“牵愁照恨动离情”一句,让人不由得想起李煜著名的诗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及“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等“愁、恨、离情”的亡国诗。

是否与亡国相关,此处暂且不论。

  07  

后面两句诗,在内容上貌似与前两句有些脱节。

离情乍动,突然转入两个互文的问句,问及谁家不受风雨侵扰、谁家没有离情。

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

一个方向是用自己的境况与他人家对比,侧重写自家,有求避风雨之意;

另一个方向,是念风雨之迅速,推己及人,问有谁家能够避开风雨不受影响。侧重写他人,则有大悲悯之情。

两者境界完全不同。

如果单纯看愁恨,则偏重前者。如果将离情与亡国之情勾连起来,其意思必然是后者,使得整首诗的境界瞬间升华。

  08  

第四层诗句写诗人的无奈和囧境。

罗衾不奈秋风力,

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

灯前似伴离人泣。

面对窗外的急风惊雨,薄薄的罗衾已经挡不住清冷的秋风,而残漏与秋雨急急的声相和,让人更惊心。在整夜的凄冷中,诗人不能入眠,只有灯烛仿佛相伴离人一起流泪不止。

这里又出现了与“离情”同样不易索解的“离人”二字。如果将这两个词置而不问,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整首诗。

这一点,暂且与第五层诗句结合在一起分析。

  09  

第五层诗句,是全诗的结尾。从诗句的描写看,此时风雨仍未停息,然而“离人”已然泪洒纱窗。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纱窗湿。

在风雨交加袭扰下,小院已转萧条,秋雨时时滴下,秋雨不知何时才能停止,让人泪流不已,愁恨绵绵不歇。

第五层的诗句意思比较清楚,没有特别之处,但它将“离情”延伸到了诗句之外,留下了一个更隽永的结尾。

  10  

结合第四、第五层诗句,我们再对离情和离人,以及愁、恨作再次分析。

从表面故事看,这首诗应当写黛玉的结局,而不是针对当前的故事情节而来。

一方面是我们此前所分析,在黛玉写诗的前后,并没有故事情节和人物,让她写出离情和离人之意。如果一定要与此时黛玉的情绪相关联,就会产生无病呻吟之嫌。

另一方面,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是在前面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中,将人物的结局作为伏笔写出来。即所谓的“伏脉千里”。这首秋窗风雨夕,也是黛玉对自己结局的自况。

在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一回,宝玉进入潇湘馆中,“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甲戌本此处有一双行夹批道: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意指黛玉死后,小说佚文对潇湘馆有这么一句描写。

第五层诗中恰恰有萧条、寒烟等词,加上第四层的离情、离人,足以证明这是在写黛玉死后之事。

按照这个方向去理解全诗,就会发现离情、离人的疑点迎刃而解。

  11  

当然,上述解读方向,完全按照表面故事去作分析。

如果深入到故事背后分析,则又涉及到红楼梦的主旨。这一点在第三层诗句中略提及,本篇笔记不赘言。

总之,秋窗风雨夕绝非是黛玉的无病呻吟,而是一首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不可轻易忽略过去。

而且,红楼梦作者也不可能用如此长的一首诗作无谓之举,它必然有非常深刻的用意。

至于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当然要先确定红楼梦的主旨才行。

​​​​​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黛玉的秋闺怨,泣血道尽被迫离开贾家的真相,王夫人不容她立足
渔翁渔婆:黛玉的这句玩笑,暗示她空劳牵挂,与宝玉无缘
慕红:由黛玉的“芙蓉”花签说开去——有感黛玉葬花相关细节及其不喜欢李义山、陆游之谜
“秋窗”切入的人生悲吟之诗——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解读
红楼箫曲----秋窗风雨夕
怡红雨夜探潇湘:蓑衣灯盏也关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