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丰盈心态养孩子》推荐序(2013

每次读佩蓉女士的书稿,我都感到难以释手。最吸引我的是书中许多生动的故事。像许多西方作者的写作风格一样,佩蓉女士并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故事来激发读者对问题的深思。书中的许多建议,包括申请大学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都极富参考价值。

作为一名接受过中西方良好教育,毕业于世界名牌大学的佩蓉女士,如今她有三种身份:商务礼仪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和MIT中国地区首席面试官。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显然最后一种身份最引人注目。因为在今天,怎样才能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是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想的最多的问题。前不久,我在北京四中接待一位来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各国教育的差异是我们必谈的话题。谈话间,我开玩笑地说,如果说我们两国的教育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都不能令国民满意。他笑着补充说,这一定是所有国家的共同特征。因为国民总是对教育——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投资有着无限的期待。

今天,不论是哪个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都是历史上空前的,但往往得到的结果却是国民越来越多的不满意(确切地说,是越来越高的期望)。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之前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学生获得的信息愈来愈丰富,知识背景愈来愈复杂,差异愈来愈明显,个性愈来愈鲜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多样化,而我们的学校能够满足这些么?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而操纵教育的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们习惯用成人的意志主宰孩子的发展,甚至剥夺他们自主发展的意愿。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么?我们真正理解他们么?这是各国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我至今仍历历在目:一个两年前毕业的学生的家长来找我,希望我给她推荐一所最好的补习学校,因为她的孩子退学了。我当时惊讶的目瞪口呆,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她的孩子两年前考进的是令所有学生最羡慕的名牌大学之一,而在即将升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却对母亲说,我已经为你们学了两年了,现在我要重新考大学,为我自己的兴趣学习!我想,在尊重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方面,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我们应当向西方学习。

佩蓉女士在书中谈到的美国大学的招生方式,我认为值得许多学生和家长思考。前不久,一则新闻报道说,一些中国的家长为孩子考SAT上补习班,一年开支竟达几十万元。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些家长没有搞明白西方大学与中国大学招生方式的不同。他们可能认为,分数越高,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升学竞争中就越具优势。不可否认,中国大学的招生是这样的。然而,佩蓉女士告诉我们,西方大学招生不完全这样。差别在于,我国大学录取标准基本上是一维的,而西方大学的录取标准是多维的。我们对考试分数几乎到了无限崇拜的地步,而对于西方的大学来讲,在申请者成绩“过了‘门槛’以后,就需要看其他内在的品质是否匹配了,”用佩蓉女士的话说,申请大学,就像相亲一样,申请者的分数达到基本要求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其他的因素——申请者的自我认知、目标、品格和价值观、与大学风格的配合度,等等,尤其是书中所提出的4Q,即:智商(IQ),情商(EQ),品商(CQ)和逆商(AQ)。那些名牌大学的录取标准绝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不仅仅是考试表现出的那些能力),更不会将成绩的等级做过细的划分,“当我们一味去量化和分类孩子的才能时,我们会渐渐‘迷失其中’”。况且,作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学生更应考察学生发展的方向和潜力,而不应当仅仅盯在以往的成绩上。这就像婚嫁择偶一样,如果你仅仅根据一项标准去选择对象,那么等待你的未来生活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佩蓉女士以另一种身份——家庭教育专家为读者提出的建议,我认为更有价值。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有着一个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然而不仅如此。去年,她出版了《佩蓉的妈妈经》一书。在北京四中,我们举办了一个简朴的、但却是热烈而充满温情发行仪式。这次仪式使我了解到她平日里的一些工作,这就是为一些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和家庭教育遇到困惑时义务提供帮助。作为MIT的校友,她的工作(包括他们夫妇为中学生科技发明义务提供咨询服务)正是在履行着MIT的使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她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沙龙,地点就是她家。仪式上,几位年轻的母亲流着热泪表达了她们对佩蓉女士的感激。仪式在佩蓉女士家庭乐队的热烈表演中结束。这个仪式的全部过程诠释了一个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亲情和关爱,胜过一切教育的技巧。我这里所说的理性的亲情,是指父母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的强烈意识。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包含着教育因素。我认为这是当今许多年轻父母最缺少的素养。例如书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佩蓉女士的母亲带她们姊妹去舞厅的故事。佩蓉女士写道,这次经历令她“永生难忘”,成为她“在服务领域受教育的起点”(3.3.7乐于付出)。书中还有一个“蚊子的故事”(3.1.4 在家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他们夫妇是如何将家庭营造成一个学习组织的。而今天的许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我希望他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发。我曾将包括这两个故事在内的书中的其他案例讲给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我是想告诉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教育的机会无处不在,问题是,身为父母,我们有这样的教育意识么?

让读者分享作者从亲身经历中通过反思而得出的经验,是佩蓉女士独特的表达方式。反思的精神也许是MIT的教育给予她最宝贵的财富。尽管今天她不再从事与她大学所学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但是优秀的教育在她身上所激发出来的智慧、热情和精神,使她今天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作用。这正好说明,优质的教育所培养的不仅限于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它能使人不断产生超越,能够在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力,实现更大的价值。技术教育的背景、关注教育问题的热情、身为母亲的生活经历、在帮助和服务他人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身为面试官对年轻人观察的视角,构成了佩蓉女士的教育理念。这使得她在书中所提出的所有原则和建议都不是空泛的。我最后要提及的是佩蓉女士为所有读者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家庭可以在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其中也必然有一些共性的内容。因为健康、善良、坚强、负责、乐观等等,一定是每个家长都期冀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优秀品质。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对一个家族的文化传统已经忽视和淡忘得太久了。我痛心地看到,许多家庭中的品德教育都几乎是完全荒废的。应当说,佩蓉女士今天将这个问题提出来是非常及时的。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由此形成的家族的文化与传统,不仅决定者一个家庭当下的生活是否幸福,还决定了这个家族的未来能否基业长青、富过三代、五世不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三代人留学的学霸家族,告诉你亚裔教育的症结所在……
从70后到80后,家庭教育观念的变迁
哈佛大学50年调查发现:家长常给孩子讲这些,长大必有出息
麻省理工学霸夫妇的育儿经:“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
言传身教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成都女孩被哈佛录取 校方称看重其责任感(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