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语)乐坛要完蛋了吗?
userphoto

2023.08.18 广东

关注

这是日进志第 259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肉体与精神的强健,
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

前两天,TMEA 腾讯音乐娱乐盛典推出华语十大热歌获奖歌单:《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 (不要问我,我只听过其中一首《可可托海牧羊人》),看话题是说短视频流行歌霸榜华语乐坛。网友热评:我们华语乐坛真的要完蛋了!

这个话题我不想赘述,倒是想借此机会介绍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人,他是位噪声音乐家、乐评人、播客主播、文字创作者,李如一。

在他的节目中,跟音乐有关的话题比比皆是:

  • 音乐,如果不附着于电影配乐、游戏配乐,听音乐的人究竟还有多少?
  • 实体唱片与数字音乐间,区别是什么?
  • 打口碟年代,带给初代乐迷怎样的启蒙?音乐杂志里的编辑呢?唱片店里漫不经心递给你一张“不妨听听看”唱片的小老板呢?
  • 哪些音乐是抄袭,哪些是活用与挪用?
  • 为什么东京百人音乐会永远不缺听众,而且可以养活小众艺术家?
  • ……

对于“音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兴趣的我来讲,这些话题仍然非常有趣。李如一在节目中的口号是:拥有肉体与精神的强健,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

音乐只是他像导游一样,借他的眼睛,让我跟随目之所及很小一部分,科技与艺术的敏锐感受,却像烙印一样,哪怕是多年前听到和看到的一个点,仍会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回响和回应,令我惊喜与感动。

举两个最近的小例子吧:

1
有关于字幕的小思考

高清频道里可以看翡翠台和明珠台了,下午看了大半集明珠的一个(儿童?)教育节目,不带字幕。我非常专心地听英式口音,那个引领观众去参观热气球工厂的主持人,长得很像凯特王妃,有充满感染力的活力和热情。

不带字幕,是很久违的感觉。几年前李如一在节目中讲过这个,有字幕,大家的关注点就会不自觉地以字幕为先,其它画面和音乐都是次之而来。

其实这种习惯,会折损很多视觉和听觉方面的感受力。视觉,再深一步讲,人的视野开得有多阔,可以留意到多少层次的细节,其实制作方与观众,也是互相相辅相成的。观众读字幕在先,看主画面(脸和近景)次之,再多的细节,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被看到的可能性很低。

但如果不是这样,没有字幕,视觉可以打开、放阔,制作人也会有压力制作得更丰富、更有层次,想看更多的人就有发现更多的可能。

前不久公司出了一个小短片,是港台同事出品,中英文字幕小小压在画面右下角,看了觉得特别。

想想,原来我们普通所见的视频,字幕早早变得很大,很居中,很显眼。

追逐字幕,阅读字幕,并不意味着会读深它的意思,理会其意境。相反,如果字就只是字而已,意境和余韵就很难出来了。制作方也不需要动这个心思了。

 Adele 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坦言,她拒绝为迎合市场而去做 TikTok 音乐。她早前还要求 Spotify 取消专辑随机播放的预设选项,默认按顺序播放专辑内全部歌曲。在她看来,她的新专辑《30》表现了她的自毁、自省再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歌曲的顺序经过了她的精心编排。


2
信噪比 

在有期播客节目里,讲到“唱片/专辑”这种载体被数字时代重塑:现在单首歌买就好,完全不必有唱片/专辑的概念了。

李如一讲到唱片/专辑作为整体,承载着创作者想表达的完整信息。另一位嘉宾页边很不以为然:我就买自己喜欢的歌就好,凭什么要搭着买呢?比如我们在上学时,学了多少东西都是糟粕,其实只要学最精最好的那些就足可以了,“打包卖”这个概念就是罪恶的。

看到微博博主 @路意 写:现在想想,早年看那些入门经济学书籍和教材真的是浪费了时间,其实直接拜读优秀经济学家的著作就可以了。

放在一起讲这个话题就很有趣了:

  1. 早年那些入门经济学书籍和教材 VS 优秀经济学家著作:1)它们重叠的部分其实是不少的,但是早年/少年时读不懂的,有一定积累再看,才会真的有收益有价值;或 2) 早年的不算经典,比较次,现在看来,是不值得读的。如果早年是教材,是被动接收,我觉得这个很难避免;如果是自己挑选,其实正说明当年不懂得精选,或者大环境还没有到知识精粮的相对普及,就是说好东西看不到/不容易知道,这是历史的原因,个人是很难打破的。加入时间这个轴线,可以看到这条路径发展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 当然,现在的这一经验:如何为自己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书,对现在开始的将来来讲,完全就是另一个层面的起点了。对于同样处于稚子阶段的下一代来讲,可以帮他们有不一样的起点,也是很好的。

  3. 只学最精最好的,还是一样:如果是被动接收,那是不能避免(最多可以少用些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如果是自己挑选的,挑选和筛选的能力(甚至时间成本)要不断提高提高再提高,这对个人的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而且形式上看,从短句到文章,到书,到论文,其实人真的在不同时间会需要不同的东西,并不是越精越专越好。相反,如果一味地精专深,很可能 narrow,浅薄。

最后一点可能是真正的分歧,李如一有一期讲到降低信噪比:两人通话时其中一人的背景声音传过来,他可能在一个有点吵的什么环境时,某个问题他可能没有马上回答,传来他的喘息声… 这些是降噪耳机(AR)在尽量避免的东西:要消除冗余和无效。

其实他的环境音,他感觉到紧张和压迫感,这些对于完整的对话、充分的理解、双方的关系来讲,都并非是去之而后快的杂音。

“用整体性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唱片/专辑作者在这个时间段里究竟有怎样的呈现,足够热爱或者足够尊重的话,请一并完整地接收吧。


在《哲学能做什么》里读到一段:

如果放在跨越历史的研讨会上,柏拉图是位伟大的哲学家但不是优秀的哲学家。他阐明了一些基本区别(表象与现实的区别,观点与知识的区别,理性与理解的区别);他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的理论(“理式”理论、“知识即回忆”理论);他具有杰出的想象力(“洞穴” 、“分割线”、“驭手”)。但是,他的论证比较弱(比如有缺陷的推论和可以质疑的前提),未能解决一些永久性的问题,而我们(也许还有他本人)认为他应当回答它们。不过,如果把柏拉图的论证看作维护智力 — 即得出结论,构成连贯统一的论证,为我们不曾有过的一些信念辩护 — 那么,他的论证非常值得尊重。
我的朋友跟我争论过,李如一先生是他眼里的谬误大师,还是我认为的不反智启蒙者?“缺乏论证”,上文对柏拉图的指摘明显也是李先生呈现出来的一个“短板”。但从自我觉察,导游式示范人应该拥有“肉体与精神的强健,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这一点来说,我本人受益良多。

类似这两个小例子的还有很多,我常常就被击中一下,想起久远的年代里有人说过些啥。

其实,有敏锐的感受力,一方面是好奇无价,将引领我们 Make sense of the world,另一方面,“华语乐坛要完蛋了吗?”这种即时的、碎片的,在我看来大而无当的问题,是不需要被考虑的,更不会膝跳式焦虑着急,难过三秒。

  语言与思维 | 感受的重要性与重要性感受

  语言与思维 | 绘制你的知识地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芮,35
爱如潮水 - 张信哲
华语流行乐坛经典名曲《一人一首成名曲(滚石24K金碟珍藏版)》[WAV/迅雷/BD]
情歌王子张信哲歌曲25首
我是歌手邀请不到的他:曾酗酒烂赌,现唱片销量超过6000万!
《可惜不是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