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知识 >茶叶辞典(二十五)

茶匠

[CTea master]  专于点茶的人。宋代陶谷《薜茗录》:"馔茶而幻出物匠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

通商法

通商法[Trade decree] 宋代法之一。嘉裙四年(1059)至崇宁元年(1102)实行于东南地区。四十余年间,东南茶除福建蜡茶仍禁榷外,其余六路并行通商,其核心内容如马端临《文献通考·征榷五》所载,"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租钱;商贾之贩茶者,官收征算"。即将通商前岁课六十八万缗,减半约三十四万缗均赋茶农;因其相当于农业税,故称"茶租"。商人与园户可自由交易,只需交纳茶税。沈括曾将通商后的茶利与禁榷时相比,茶租虽比茶课减少一半,但商税增加了一倍。政府可不再出维持六榷务十三山场等茶政机构的费用,边籴与茶彻底脱钩,再无虚估之扰。简政省刑,缓和了因走私贩茶引起的种种冲突和武装对抗,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对园户而言,虽增加了一笔茶租支出,但每丁不过三十九文,免除了支付茶本的利息和折税茶,实际负担有所减轻;中小商人付钱后,可以买到好茶,避免粗恶官茶摊派之苦。通商调动了园户和中小茶商的积极性,使这一地区茶叶生产?制茶技术和茶叶的商品经济?茶叶文化等等,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通商法唯一受到打击的是以大茶商?交引商为代表的豪商富贾,引起他们及其朝中代理人的强烈不满,向徽宗邀媚取宠的蔡京,借茶租?茶税钱的流失影响财政收入为由,于崇宁元年(1102)罢通商复行禁榷。

配茶

(1) [Additional tea]  清代乾隆时对边茶每引规定的官茶和商茶正?附茶相搭配的套茶。清茶引额定茶数和实际准运数不一,且时多变化。清代杨应琚《酌筹甘省茶政疏》称,清初规定每引行茶百斤,五十斤交官中马,五十斤听商自卖,另准随带附茶十四斤为运脚之费。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因中马例停,规定将中马的五十斤官茶,改收折价,每封缴银二钱,即将官茶转卖给茶商,但仍准商人"每引全配正附茶一百十四斤"。嗣于康熙六十一年,因库茶无几,将每引交官茶五十斤仍收本色。至乾隆元年(1736)  "因库茶存积较多,议改折色,每封增银一钱,共收折价银  三钱;其折价茶封不准配运。商人止每引配正茶五十斤,并  附茶折半减为七斤,共以五十七斤行销"。有时每引增加的  无课茶,也和附茶一起列作配茶。

贴射法

贴射法[Discount decree]  宋代法之一。始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刘式?薛映,天圣元年(1023),由三司使李谘进一步完善推行。目的在于革三说法弊端,这是使人中与茶盐等专卖物脱钩,唯以现钱为中介的茶法,是茶从禁榷向通商过渡的茶法。其法解除了原先榷茶官给本钱,园户将生产的茶叶全部卖给山场等做法,准许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但必须在官置买茶场进行;官府收取茶商息钱,"给券为验"。如罗源场原官府预给本钱二十五文的活,给商人卖价为五十六文,其中三十一文即为息钱,由茶商向官府贴纳,另付茶农二十五文,即可取茶。茶户则要据远近再付给商人四至六成的"饶润"。这种交易并非完全自由,茶价由官府决定;如贴射者少,仍由官场收买园户茶叶。此法对官府十分有利,茶与边籴脱钩后,虚估之弊不再存在,原落入东南大茶商腰包的茶利又回流国库;政府不付本而坐收息钱,又可省去大笔运输费用。对商人也很有利,原来三说法时,官府强行摊派的多为陈恶粗茶,现向园户购买可得好茶,且饶润超过了耗茶数量;园户取消预付本钱,饶润比耗茶几乎翻番,实际上负担了原由官?商承担的运费和汇总费,但避免了私茶的骚扰。贴射法可谓一石三鸟财政增收节支,边储可有保障,茶无积滞,但由于大茶商及其代表人物翰林学士孙寅等反对,行不二年即被废止。

见钱法

见钱法[Cash decree]  宋代法之一。是贴射法的继承和发展。景桔三年(1036),三司使孙居中,在知枢密院事李谘的支持下,请行见钱法。河北漕使杨偕也上书从旁力陈"三说法十二害,见钱法十二利"。获准实行。此法与贴射法类似,但废除了交引铺担保及三司验符等容易滋弊的措施,茶商持茶交引赴榷货务即可偿钱。同时还严禁私贩和禁止人中陕西,因其利厚,趋之若鹜,犯者不准再人中京师。宝元元年(1038),宋与西夏战争又起,边储告急,大茶商及其支持者又反对见钱法,结果是别定"酌中之法",给茶商更多实惠。如原入钱买真州等六务十三场茶者,入钱七十贯,即支茶一百贯,现减为六十五贯,在河北人中请茶者减为六十四贯。皇榷二年(1050),知定州韩琦请复行见钱法;至和二年(1055)主持河北边籴的薛向,提出以见钱购买粮草,人中才和茶盐彻底脱钩,为通商创造了条件。从992~1059年的六十余年间,见钱法数度推行,旋行即罢,实质上是主张禁榷和通商二派斗争的反映。但在宋代,对此项改革却是毁多誉少。马端临《文献通考·征榷五》认为:此法乃"抑茶商及边民耳"。究其原因,古人以实物征纳为古风,以言及金钱为逐利,在崇本()抑末()的封建时代,任何主张商品经济的观念和尝试,必然被视为异端而遭扼杀。但见钱法仍应是宋代茶法中最为先进?合理的。

四说法

四说法[Four taxes decree]  宋代法之一。指以茶?盐?香药?缗钱四物偿付人中河北边地粮草价值的制度。庆历八年(1048)至皇桔二年(1050),与三说法并行于河北人中,此为"见钱法""三说法"反复斗争的权宜之计。即在原三说法支三分见钱?三分香药象牙?四分茶引的基础上,再增加盐作为偿值物。庆历八年十二月,权发遣三司盐铁羊官董沔请复行三说法,诏令三司议,三司请增用末盐,于是四说法行。说通税,古假借字,四说即四税法;实质上是四分法,即在偿付人中粮草价值时,茶?盐?香药?象牙见钱各占的份数,是禁榷制度下的茶法,实行时间很短。参见"三说法"

茶贼

[Tea thief]  指偷采或偷卖茶叶者,也称"茶寇"。清代黄本骥《湖南方物志·常德府》:"武陵七县通出茶。常德府境多茶园,异时,禁绝商贾,卒至交兵。知府事李涛日:"官捕茶贼,岂禁茶商!"听其自如,讫无警。"

茶官

[Tea officer]  旧时为管理茶务所设的官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五著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卷,《提要》云:"考茗饮盛于唐,至南唐始立茶官。"

茶师

[Tea master]  制茶师傅。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手挽茶柯,拉叶入篮筐中,茶师分粗细焙之。"

螺司

螺司[Luosi]  旧时山区向农收购茶叶的小贩俗称。清代何润生《徽属茶务条陈》:"徽属种茶者,名日山户。……山户零星,其茶卖于螺司,聚有成数,然后卖于行号。螺司者,山中贩户之俗称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茶叶专卖制度
茶叶在我国古代的称号以及古代的茶叶专卖制度
用耐心抵达彼岸
泱泱大宋,为什么宁可和谈赔款也绝不打仗
赵开传
坐收渔翁之利——北宋时期茶叶的专卖贸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