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涯理论说人话(1):为什么特质论最有市场?
userphoto

2023.08.22 北京

关注

咨询往往并不是“探索真相”,而是建构出一个无害的、有效的“真相”。

01

多年前高考报志愿流传着这样的口诀:

女学文,男学理

不男不女学体育

又男又女学文艺

这该是生涯规划的特质论最民间的应用了。

有一次我跟一个前同事在地铁里相遇,他问我现在做的工作是干嘛的。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是更乐意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物打交道?”

他说:“事物”

我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是更乐意做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事物?”

他回答:“具体的”

我掐着中指,嘴里念念有词,然后说

“看来你很适合做工程技术啊”

他恍然大悟:“这么说你们这个职业是个古老的职业啊”

当学术界认为帕森斯是职业指导之父,因为他在1909年出版了最后一本书《选择职业》,里边提到了特质论的概念。而我却觉得,这是洋大人们为了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而做的局。

要说特质论的最早应用者,我认为许劭更有资格。

许劭,字子将,是三国时的人,他开创了“月旦评”,每个月点评当时的一个牛人。

所以,在游戏里,一般会把他的头衔称作“方士”。

他因为给曹操下了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风靡全亚洲。

他这次给曹操的生涯咨询,比帕森斯早了1700多年。

02

一切特质论的方法论,无非三步:拆、拆、配

第一步. 拆人

把人拆成不同类。

最简单的就是两类,比如:

男人  和  女人

那本《男人来自金星 女人来自火星》就干了这事,男人和女人本来会有很大差异。

懒人  和  勤人

听说过一个口诀:

勤学艺、懒出家,不勤不懒种庄稼。

不就是按照懒和勤来做的职业规划么?

内向  和  外向

还有本书《内向者优势》说的是内向者有什么优势,也许反而是对内向者的不平,因为外向的人从来不强调他们与优势,他们认为这是司空见惯的,就好比三八妇女节,看上去是给女神过节,女子拥有半边天,实际上反过来也说明女生还是不平等。

再复杂一点,把人拆成三类,比如:

视觉型  听觉型  感觉型

思维型  情感型  本能型

脑中心  心中心  腹中心

再复杂一点,把人拆成四类,比如:

多血质 胆汁质 抑郁质 粘液质

D I S C

红 黄 绿 蓝

老虎 孔雀 老鹰 树袋熊

再复杂一点,拆成六类,比如:

霍兰德的R I A S E C

再复杂一点,拆成九类,比如:

九型人格

再复杂一点,拆成十二类,比如:

十二原型:天真者  战士  国王   魔法师  智者……

星座:白羊座 金牛座 双子座 巨蟹座……

再复杂一点,拆成十六类,比如:

MBTI:ENFP ISTJ INFJ……

再复杂一点,拆成二十五类,比如:

大五人格:外倾、开放、神经质、尽责、宜人,每个维度可分为两级,总共就是25类

再再复杂一点,拆成三十四类,比如:

盖洛普的三十四个天赋优势:成就 行动 适应 分析……

然后还有人做了一张综合图,把几个分类都整合起来了

这张图虽然整合了但不一定准至少在我这不准

我突然想到了当年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我们就差一百单八将和五百罗汉了,哈哈。

第二步. 拆职 

根据上边的各种分类方法,把职业也拆掉。

比如:专家类、服务类、技术类、管理类

再比如,我曾经把职业拆解成十九类职业:企业销售、运营、营销、项目管理、产品管理、专业咨询、生活服务、人力资源、财务……

这些分拆,就是通过了解每个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然后做出分类而来。

第三步. 配对

你是某种类型的人,你做某个任务就容易得心应手,学的快,容易取得认可,而这个任务对应的那个工作,就是你命中注定要做的职业。

所以,特质论会被比作钟表-齿轮、机器-零件,上次跟几个咨询师聊天,一个老师看着一根笔,拿着笔帽,说,这不也是特质匹配吗?

03

所以,用特质论来给一个人做咨询,就变成了一种关于自我探索的人格分类咨询。起归根结底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a. 我是哪类人啊?

b. 我到底是哪类人啊?

c. 我这类人适合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啊?

d. 我这类人适合做什么工作啊?

咨询师所仰仗的方法大致就两种:

a. 在测评中观察

我们可以把测评看做一个输入输出系统。有一个题库,测试者输入每个题库的选项,题库背后有个算法(一般来说,这个算法都比较简单,最简单的程序都能实现),根据这个算法,输出一个分类;

测评的核心问题就在于:

题目是不是靠谱?

如果你根本没理解题目,你做的输入就无法反应你的行为,比如:

有个题目问:

你是否喜欢“写商业报告”

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就不知道啥叫商业报告,那这个题目对这部分人几乎无效。

还有一种题目,有明显的价值评判,你的选择不是基于你的直觉,而很可能基于社会评价。比如: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如果一个社会评价认为人应该尽职尽责,提倡尽职尽责。

大多数人就会选择认同,即便他们当中一定有不少人未必尽职尽责。因为,即便他们是一个人做测评,他们也会感觉背后也总有一双“老大哥”的眼睛在盯着。

所以,当测评结果出现后,如果一个咨询师,仅仅按照来访者的结论来分析对方,就容易出现错误:也许对方做测评时不在状态,也许对方很多题目都没理解,也许题目本身就有很多问题,而咨询师对这些全部忽略,直接分析,那会越分析越错。

当然,来访者未必这样认为。因为有巴纳姆效应呢?

巴纳姆效应就是,无论一个人怎么分析你,他只要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

你这样人,很多时候做事很负责,守承诺,但也出现过偶尔放松自己,或者失信的情况。

你就往往会觉得:天啊,真TM准

于是他就信了你的全部。

但是,出于对来访者负责的前提,咨询还是不要这样做,除了测评,还需要在咨询中观察对方的类型。

b. 在聊天中观察

古时候就没那么多测评,所以像许劭这样的“方士”就只能是在聊天中观察对方,由此得出结论。这甚至是一种相面。

你要听他的语调,看他的表情,观察他的手势,同时再问他一些问题以猜测他是哪种类型。

随便举个例子,一些人讲任何话都很结构化,一二三,首先其次,而且有观点,有原则。而另一些人讲任何话都是随便从一个生活细节讲起,甚至会讲很多无关的细节。

这一个环节,就能对他的某个特质做出区分。

04

但是,实际上当前的心理学研究和职业生涯的研究话题早已远离特质论。几乎多数学术派都对特质论报以鄙视的视角。

他们从科学的角度来鄙视,因为很多的分类学的信效度都并不高,也就在70%以上;同时,他们从发展的角度来鄙视,因为人是会变的,随着人的发展,其人格发生巨大的变化反而是一个常态。

似乎在学术界,当你提到用特质论来咨询时,你能很容易看到那些教授们的表情。

但是,我们再来个转折。

特质论的商业地位却几百年没发生改变。

用特质论来做咨询、培训赚钱的市场,可以说是最大的市场了。

因为,也许这是个很不靠谱的理论,但朴素的人民群众,就,是,信

几乎所有自我探索的训练营和培训课,都是玩分类学。我在上边提的各种分类,都能看到大批的高收费课程。这个市场该占了几乎培训市场的1/3。

你可以简单推断一下,全世界70亿人,按说每个人跟每个人不一样,怎么可能就通过几类简单的分类就把人给区格了,然后就自我探索成功了呢?

我对此琢磨了很长时间,我甚至会问:

人们那么热衷于自我探索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事到底是被某个文化建构出来的,还是人们有这种基因本能?

最贴近欲望本能的服务或产品最有市场。

为什么化妆品能有几万亿的市场?因为贴近女人的欲望本能;

为什么小孩产品能有几万亿市场?激发母性本能;

为什么游戏能有几万亿市场?激发雄性征服繁殖欲本能;

如果这么讲,我们为什么愿意花钱来自我探索?

因为自我探索是一种归因本能,我们自我探索的目的是为了归因。人类对任何现象都要找个解释,无论是神明、还是宗教、还是科学、还是性格,只要这个解释能说圆,就自然有一大批信徒。

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地球是平的”并试图圆这个解释

而为什么我们会把人分类到这么简单,最多分30多类,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加工信息方面比较原始。

当外界信息稍微多一点时,大脑就抗议罢工,说干不了,而大脑又特别喜欢那种整齐、对称、简单的事物。比如、整齐的女生闺房就比杂乱无章一堆臭袜子的男生宿舍更让大脑舒服。

我再举个例子你就更能明白了。

你有想过“石头-剪刀-布”为何只有三种东西,才能流行?

实际上,《生活大爆炸》的谢耳朵就提出过质疑,他说我们太熟了,每回玩石头剪刀布都容易出相同的。于是有了一个新的玩法:

你看到这个新玩法,是不是就有点懵?

别急,还有人发明了个更复杂的玩法

光看明白这个就花你半天时间吧?

我来把这个逻辑给你梳理一下啊:

首先,人类喜欢归因,只要有个事发生,我们就得归因,这是本能;

其次,相当一部分事件都可以归因到自我探索上来,我去旁边公园玩都做攻略,而她出国游都只想着把护照和钱带了就行,原因是我们人不一样;我做这份工作总是做不好,是因为我可能不是这类人。

再次,我们的大脑还比较原始,不可能把自己探索的那么深,分类那么多,所以只能简单分几类。我就是A类,他就是B类。

这样一做,我们就归因了,然后就放心了,哈哈哈哈哈哈。

所以这个市场足够大。

如果按心理大师李子勋老师的说法,这也许仅仅是一种言语化。

一种是按照某种理论或言语模型去梳理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内心与现实/自我与人际。
可这不是探索,而是重新把自己言语化,因为结论是现成的,你只需要知道,不需要思考。尽管这样的重新结构是一种对过去的解放,会在短时间有释放感,不过,新的言语诠释又会像枷锁,让你失去被解放的滋味。人能够知觉到的自我仍然是自我的投影——镜像自我。
——李子勋

05

咨询师的一个最重要的状态,是能接受完全相反的两种想法,还依然自洽。

装X的说,我属于那种有些时候相信特质,相信自己是某类人,但同时又相信人可以改变,可以被塑造,无所谓是哪类人的,咨询师。

当有人问我:

你信特质论吗?你信一个人按他特质去做匹配的工作就是最适合的吗?

时。

我的回答是:在很多情况下,用特质来区分人,并做职业定位、专业定位是有效的。

也许,这个来访者其实干大多数工作,学大多数专业,只要努力,刻意练习都能干成功,跟他是什么类型的人关系不大;但是,他相信自己有某类特质,自己按这类特质来工作生活会更成功,我们为什么非要把他这个信念给打破掉呢?

打破掉他这个信念再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信念,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各种成本,会不会高于迁就他,给他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特质,并激发他开始行动的成本呀?

咨询往往并不是“探索真相”,而是建构出一个无害的、有效的“真相”。

——————————

后附本系列文章

生涯理论说人话(0):生涯理论地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心理学习感悟2
21宝山一模I在绝对理性的道德规范之下,寻找人性的善
心理学家:不愿意麻烦别人,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剥去面具,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特质】是一个连续的维度
从心理学角度,教你挑选合适伴侣的三个关键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