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有人预测到你的孩子未来既成功又快乐,你还还会鸡娃吗?

最近我在做为期6周的亲子视频会议课,在每一次课程的首尾部分,都会加入一次冥想,冥想的内容,一个是给学员身心放松,引导他们从忙碌和焦虑的状态回到轻松自在的当下。

另一个冥想,则是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未来空间”,去看到未来那个理想状态的自己。

当然,何为理想状态呢,我会事先让大家用文字或者图画描绘出来,从容貌气质,健康,事业,各类关系四个维度去设计一个饱满立体的,优秀健康的自己。

在做之前,我就知道这个“自我创造”的过程是有效的,但是更加惊喜的是,大部分学员在做了一次冥想后,他们的情绪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我在第一和第二次课程开始前,都带领他们校准自己的学习目标,意即你来这个课程到底想要收获什么?

大家纷纷觉察和思考,并找到目标。后来我让大家评估,以你当下的状态,你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难度是几分(10分是最高难度,0分是没有任何难度),大部分学员都说有8分。

但是,当我们第二次做完冥想后,我再问他们:现在大家觉得你拿下那个目标,有几分难度?

结果他们表示,已经降到了4-5分。

这是什么原理?

这是让大家透过未来视角对自己建立信心,对生活建立希望,从而缓解焦虑,释放恐惧的过程。

最近我的读书群里用了一个月时间精读了一本书,叫做《改变的历程》,这本书结合了脑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学。

大家听过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做:世界是我们投射的。只所以每个人眼前的世界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内在持有的想象,感受和思维模式不同。

而在《改变的历程》里面,作者说:如果在脑海中描绘一个新的世界,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而当我们有了积极的情绪,我们看待眼前物理世界的感受会变得不同,而当我们感受不同,我们应对事物的行为方式就会发生改变,而一旦行为方式发生改变,我们的世界就真的变了。

这就是改变的历程。

看起来不好懂,不可信,我们再来说一个例子。

昨天我见了一个朋友,李姐,她是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她的女儿几年前考上的日本一所政法大学,读法律系,明年即将毕业,女儿好像已经打算要继续深造,读法学硕士。

我问李姐:女儿当初是怎么选择专业的呢?

她说:她小学就说过长大了要做律师。

我说:难怪咯,她是先预先知道了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而更重要的是,身为妈妈的李姐也非常信任女儿能实现这个梦想, 因此她会用看待一个优秀律师的眼光来欣赏女儿。

然而,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孩子问父母:我为什么要上学啊?甚至会问:人为什么要活着?

有的父母会不寒而栗,大多数会不知所措。

李姐的孩子却从来也不会问这些,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早已“看到”自己未来的生活,未来的职业,所以她心之向往,并且迫不及待去努力。

而作为父母,当她有能力去相信孩子的梦想,并且认定孩子一定能努力去实现,那她后来的养育道路也会变得非常平顺

即使偶尔孩子惰性一把,打半天游戏,或者睡半天没有起来,她却并不会焦虑,而是她知道这都是暂时的,到了时间,孩子自己就会调整过来。

所以,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相信,梦想。

父母相信孩子,孩子实现梦想

就在今天早晨,我又听我姐姐说到一个新闻,她所生活的长沙某著名高校里,昨天有两个大学生跳楼了。

我虽然没有细问这是什么原因,但是最起码可以断定,这两个孩子的心理一定是有某些问题的。之前看到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北大现在有大量的空心病学生,他们厌学,甚至厌世。

究其原因, 他们过去是为了父母而读书,考上大学就是终生目标了,所以他们拼尽全力去刷题,应考,最终终于光耀门楣,考上名校。

结果短暂的荣耀后,他们就陷入深度的迷茫:好像我终极的目标已经完成,那我还活着干什么?还有的孩子会认为,父母一直强调他们的牺牲和辛苦,那么我现在用考入名校来回报他们了,那我现在自由了,我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放弃生命。

这是悲剧发生的部分逻辑。

因此,一个孩子是为父母读书,还是为自己的读书,其过程和结果会有本质区别。

如果是为父母读书,过程就很艰难,煎熬。结果是总有一天他会中止和放弃。

而如果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读书,他会觉得每天的学习都是在搭桥铺路,他即使辛苦也依旧充满热情和好奇,他会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极限,并且在每个困难时刻,透过那个梦想蓝图给自己注入能量,继续努力。

所以,我们养育孩子,要放弃单方面埋头苦干。而是要做两件事:

1 . 发掘梦想

最好是从孩子会说话开始,就去问他:孩子,你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你想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没啥用,但其实特别实用,孩子会通过一次次的提问,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而且问多了,他会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世界,继而慢慢的搜索到自己最喜欢的职业,或者从生活中,电影里,找到他的榜样。

美国有个作家就说过,他在三个孩子小时候从不过问学习和生活细节,只会反复问他们:你们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为这个世界做什么?

孩子们刚开始不置可否,问多了,这个问题进入他们潜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去寻找梦想,继而去努力的追求梦想。

所以后来的若干年里,引导孩子前进的是他们的梦想,而不是父母的鞭子。

2 . 透过“视觉”建立相信

无条件爱孩子的前提,是无条件信任孩子。如果你过去在大脑里堆积了很多导致你不够相信孩子的画面,比如你曾经认为他努力,他不够聪明等等,那么这些想法和评价就会引导你继续去捕捉他不努力,不聪明的瞬间。

于是你得以继续的焦虑,难过,害怕和担心。

而要破除这一切,你只需要这样做:那就是借由孩子的梦想,去创造一个新的“画面”(最好用视觉冥想)。

当你能清晰的看到,你孩子未来的道路多么宽阔,他有健康的体魄,有热爱的事业,有稳定的社会关系和自我价值,甚至他每天早睡早起精神饱满……

当你看到这也的画面,你一定会会心微笑,甚至是感动落泪!

而你这个情绪的体验就会成为你潜意识全新的经验,而这个新的经验就会改写你看待孩子的视角,而当你的视角改变了,你的焦虑会降低,孩子会得到自由和祝福。

他不再需要为妈妈的情绪负责,不再需要消耗能量来应对父母的质疑和指责。

所以,他会变得专注和坚定,朝着梦想去努力。

所以,如果你在为孩子的成长发愁,那就把目光放长远,用逆推法,先认同你的孩子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并把这个信任深入潜意识,从而解锁你对孩子的控制和唠叨,让孩子真正做他自己,成就他自己。

预约心理咨询请扫以下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消除焦虑紧张情绪
深度放松,缓解焦虑和潜意识的内疚感,身心疗愈冥想
嘴上都说爱孩子,潜意识里全是爱自己
田点:不要再说“小心点”了,你还有更好的选择!
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父母的情绪状态
《遇见未知的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在你的内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