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讽谏那档子事儿

      谷那律,贞观中为谏议大夫……永徽中,尝从猎,途中遇雨。高宗问:“油衣若为得不漏?”对曰:“能以瓦为之,不漏也。”(《唐语林》)

   唐代的油衣,相当于现今的雨衣,当时肯定没有好的防雨材料,更谈不上高科技的制造手段,估计也就停留在桐油浸布的水平,甚至连这也不如,遇雨渗漏就在情理之中。因是打猎途中,无处躲雨,唐高宗才生出解决油衣漏雨的想法。

   谷那律“以瓦为之”的对答,颇见机智与胆识。油衣不漏,需以瓦覆,但覆瓦如何行走?更何谈骑马打猎!此话的潜台词是:若要油衣不漏,就别出来打猎。老老实实待在瓦屋里,还用担心油衣漏雨么?说白了就是劝皇上不田猎。

   皇帝打猎,必然兴师动众,车马粮草,需要高额开销,圈地造围猎场,更要国家财政支持。打猎属于娱乐活动,极易劳民伤财,万一耽溺于此,难免玩物丧志。封建王朝,君权神授,皇帝大权独揽。大臣如果直接打个报告,说皇帝遛狗玩鹰糟蹋百姓钱财,势必惹怒皇上,搞不好脑袋搬家不说,还会株连九族。所以正义大臣在朝廷里的日子不好过,看不惯的想说,说了还怕惹怒皇上,丢乌纱掉脑袋,得不偿失;忍着不说肯定会憋得难受,违背做人的原则,失了大臣的职责。所以,臣子进谏,什么时机说、说什么、如何说,既要皇帝不烦,还乐于接受,则是一门艺术。

   《古今笑》载一事,也颇见进谏之人的机智。南唐时“关司敛率繁重,商人苦之”。京城地区大旱,烈祖在北苑设宴,对群臣说:“外境皆雨,独不及都城,何也?”申渐高答:“雨不敢入城,惧抽税耳。”烈祖听了哈哈大笑,当即免除繁重的赋税。

  烈祖李昇是南唐的开国皇帝,若论知名度似乎不敌后主李煜,但是这次减税,却颇见其肚量。不过,居功至伟的还是申渐高。天旱不雨,与税收何干?申渐高颇具想象地说雨也怕抽税,可见百姓被税收盘剥到什么程度。这委婉含蓄地批评,因为对答妙趣横生,又适逢其时(京城大旱),所以烈祖笑着接受了。否则,风调雨顺,歌舞升平,你上来就说皇上剥削百姓,那不是拿项上人头开玩笑么?

   忠言逆耳,媚语甜心。连三岁小儿都愿听好听的,更何况皇帝佬儿。所以,批“龙鳞”,逆“圣听”,非大智大勇不可能。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和《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劝谏走偏锋,迂回曲折,兜兜转转,就把当权者劝得喜笑颜开,那是本事,也见胆识。

  对比那些忠肝义胆之士因直言进谏被放逐(屈原)、挖心肝(比干),诸如此类的惨烈故事,更显善讽谏的臣子技高一筹,和风细雨中,消弭了灾祸,既尽忠且保身,实属难得。但是细思讽谏的背后,似乎可见独裁的危害。皇帝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大权独揽,人治大于法治,甚至干脆就无法可依。政事全看他老人家心情,高兴了诸事皆宜;不高兴了,要打要杀,全无约束,恰如猛虎入羊群。因此,应该有拴束老虎的绳子或笼子,让权力入笼才不至于危害百姓。

  《三朝圣政录》记载一事,似乎对权力入笼有所启发。太祖一日后苑挟弓弹雀。有臣称急事请见,及见乃常事。太祖曰:“此事何急?”对曰:“亦急于弹雀。”上怒,以铖柄撞其口,两齿坠焉。(臣)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上怒甚,曰:“汝将此齿去讼我也?”对曰:“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上怒解,赐金帛慰劳而去。

   太祖赵匡胤怕史官把他的劣迹传播后世,遗羞儿孙。这启示我们,要有制约独裁的手段,就要统治者有所畏惧。只可惜,绝大多数封建统治者天不怕地不怕,因为史官也得听他的,而一旦史官曲意逢迎,留给我们的历史岂不虚假?若如此,我倒是为那位被打得满地找牙的大臣惋惜,可惜他为国“捐躯”的俩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谏官的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政变史话5—4
唯一被割了三千刀的皇帝,死后很多人都抢着买他的肉,甚至被拍卖
臣僚见太祖
涑水记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的主谋赵普,为相时的丰功伟绩与不光彩一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