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都市的瓦

  瓦是何时从都市逐渐消失的,似乎没多少人关心。人们更关心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对于它们的前身——那些大片低矮的民居是不怎么关心的。曾经的民居都随着拆迁大军的推进渐渐消失了。旧屋顶拆下来的红瓦、青瓦或者灰瓦,有的被运到乡下,重新爬上一间颓败的屋顶;有的则破碎不堪用,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有一回,去郊区一所中学听课。课间休息,站在窗前向外望,触目所及是一排排红墙灰瓦的房屋。房屋依山势建造,密密匝匝一幢挨着一幢;远远望去,灰瓦层层叠叠形成瓦浪,一波一波排闼而来,让人有一种恍惚之感,不由地记起《阿房宫》里那句“瓦缝参差”来。几千年来的中国,从宫廷到寺庙再到民间,有瓦附着的建筑始终唱着主角,它们檐牙高啄,气象万千,庄严肃穆,富贵繁华。只是眼前的房屋偏居于城市的边际,与闹市里的高楼大厦自是无法相比。 

  我的故乡在东北,乡民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闯关东来的,他们继承了山东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一扑到黑土地上,比骡马还勤苦。乡民有两大“爱好”,一是苦熬一年,年关前一定要买上一张火车票回关里看望故乡的爹和娘。二是攒钱起大屋,起上三间或是五间红砖大瓦房,又气派又有面儿。乡间筑瓦屋,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街坊四邻都要来帮工。四六的红砖墙,结实密不透风,足以抵挡西北风冒烟雪。红松木的椽子、檩子,结实耐用,不怕风吹雨淋。土窑烧制的红瓦,敲一敲当当响,有金属的质感。椽子上铺一层秫秸,抹一层黄泥,红瓦一片搭一片,层层叠叠搭上去,片片严丝合缝,直至屋顶,圆瓦一收,水泥勾缝,一幢红砖大瓦屋就造成了。雨天,乡民不能下地干活,就躺在热炕头听风雨。雨点儿噼里啪啦砸在瓦片上,溅起串串珍珠,顺着瓦的凹槽快速地滚落,在窗前挂起一道珠帘。有了瓦屋,乡民就再也不怕暴风骤雨,再也不怕风雪严寒了。乡民用辛勤的双手和泥制坯烧制成瓦,赋予泥土以瓦的生命,瓦便替乡民遮风挡雨,还乡民以尊严。  

  我承认我是有怀旧情结的,即使居于都市楼阁,也经常梦到乡下的瓦屋和屋顶的红瓦或灰瓦。我有时会为都市无瓦而惋惜,又为都市的瓦逐渐退出舞台而窃喜——至少钢筋水泥铸就的楼房,更舒适更安全。但总觉得没有了瓦,似乎缺少了什么,到底缺什么呢?我一时还意识不到。没有瓦的都市更现代更洋气,只是越来越远离了传统。秦砖汉瓦,明清琉璃,古色古香,让人温暖,有归属感;四四方方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有时让人觉得冰冷坚硬。 

  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我都喜欢默默地搜寻有瓦的建筑,哪怕是一片灰瓦、黄瓦、琉璃瓦,都会勾起我追溯这个城市历史的兴趣。北京的胡同有烟火气,让人莫名地喜欢。站在胡同里仰望高耸的摩天大楼,觉得胡同仿佛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灰瓦灰墙,红门以及门旁的白色上马石,让人好像一下子回到了老北京时代。只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儿,也在慢慢地减少,瓦也相跟着慢慢退出古都的历史舞台,让人有些失落。去成都宽窄巷子,登高远望,触目皆是粼粼灰瓦,仿佛置身秦汉,梦回唐宋,让人不住地嗟讶。只是再往远了望去,高楼林立,再没有了瓦的踪影,不免又有些沮丧。 

  如今都市长大的孩子,大多不识得瓦了。一些与瓦有关的词也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词典,比如“上房揭瓦”。现在的淘小子再也不会上房揭瓦了,除了无瓦可揭,还在于他们更喜欢钻进手机里。至今难忘,小时候和小伙伴战战兢兢爬上屋顶,循着鸟叫声满怀期待地揭起一片瓦,看到瓦下面一窝毛茸茸的麻雀幼鸟,齐齐张着黄嘴丫儿鸣叫的场景。那种发现小生命的惊喜和对生命油然而生的怜惜,是现在的孩子永远都难体会到的。

  瓦不该完全退出都市的历史舞台,都市还应该有它演出的场地,哪怕是为了纪念或者是祭奠,让我们仍能感到历时的气息,而不至于忘掉了我们的传统。

   载《沈阳铁道报》2022.12.8有删改

 

迂夫子,男,70后,职业教书,业余码字

本公众号文字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原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黛瓦
屋面瓦 别墅瓦屋面 琉璃瓦屋顶
立岳||【散文】传统建筑物什二题
为什么别人家做的屋顶瓦整齐漂亮,既不漏水也不脱落?原因在这里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北方屋面做法的变化
故乡那正在消逝的瓦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