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第一诗人,38岁被朱元璋腰斩
文/颍川
1961年11曰6日,正在酝酿写作《卜算子·咏梅》的毛泽东,想起一首梅花诗中的前几句,却想不起后半首和作者是谁,便连续三次致信秘书田家英,让他帮忙查找。
当他终于读到这首诗的全文后,大加赞赏,不仅重新把诗抄了一遍,而且在诗前注明:“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
在“伟大”二字下面,他还重重划了一道横线以示强调。
当得起一代伟人“伟大”二字赞赏的,古往今来恐怕没有几个。
那么这个高季迪是谁?他又有着怎样悲剧的命运,在38岁的大好年华就被朱元璋腰斩?
一切都要从元末那个乱世说起。
01
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高启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这一年,地震、洪水、山崩、蝗灾、旱灾等历史上有的自然灾害,通通都发生了,可谓多灾多难。影响苏州地区的,是那场前所未有的旱灾。
“是岁,江浙旱,自春至于八月不雨,民大饥。”
足足有半年多没下雨,高启出生还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好在他家境富裕,还不至于饿着。
这场旱灾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予以赈灾,没有引起大的恐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离至正十一年(1351年)那场震惊天下的黄河起义,还有十多年的时间。
这十多年,高启应该是在平静苦读中度过的,他生性“警敏”,读书过目不忘,不但不忘,过了很久还记得清清楚楚,这种才能让他很早就享有了名气。
他精研历史,嗜好诗歌,读书作诗不倦,在模仿历史上的名诗人中锻炼自己的诗歌才能,倒也怡然自乐,不负韶华。
十五年后,黄河再次泛滥成灾,元朝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兵2万沿河镇压。监督修河的官吏贪污作弊,克扣民工“食钱”,致使大量民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
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起义,史称“红巾大起义”。
一时间天下大乱。
两年后,乱势蔓延到最富裕的江浙地区,泰州人私盐贩子张士诚与弟弟士德、士信率领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第二年,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派兵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富庶之地。
1356年,张士诚又攻取长洲(苏州),并在此定都,改称平江。从此20岁的高启成为了张士诚大王治下的一介平民。
一直到公元1367年,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押至金陵处死,高启才正式成为了朱元璋治下的大明帝国的一员。
高启成为张士诚大王治下的正式公民,足足有12年之久;而做朱元璋皇帝的臣民,只有6年多时间——这一点很重要。
02
其实高启也算不得张士诚治下的顺民。
在张士诚占据苏州之前,高启就已经出仕。那时正是至正十一年(1351年),北方虽然已经大乱,但南方还相对平静,张士诚大王也还在贩卖他的私盐。
当时高启年方二八,就已经闻名吴中。时任大元淮南行省参知政事的饶介,非常礼贤下士,听闻高启才名,立刻具函邀请。
谁料高启并不来,饶介不死心,又多次派人到家中请,终于把高启打动。饶介听说高先生要来,激动非常,将当时苏州的巨儒硕卿都请了个遍,备好酒席等待。
高启到来,却是一个16岁的少年,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高启不卑不亢,谈笑自如,风度翩翩中又带着一丝狷介和高傲,立刻征服了所有人。
饶介不在意他年纪小,将他延为上宾,后来又将其招为幕僚,让高启一只脚踏进了官场。
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原本性情淡泊、早已厌恶官场的高启立刻找了个借口辞官,带着家小妻儿住到岳父周仲达家里去,随后又在吴淞江畔的青丘隐居下来,自号青丘子,并作了一首《青丘子歌》,歌以咏志。
歌词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青丘子我原本跟李太白一样,是天上贬谪在人间的仙卿。
“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田间曳杖复带索,傍人不识笑且轻·····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就是这样一个隐士,当时只有二十岁出头,一般人实在难以理解。
好在他的岳父也不是一般人(据说曾经因为高启的一首诗,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并不去逼他。
就这样,高启在这种“且歌且舞且徘徊”的日子中,一过就是十二年。他并不觉得枯燥,因为据他自述,他有“诗淫”之症,作诗上瘾,而且是巨瘾,这种状态,估计比杜甫的想一句诗扯断几根胡子,还要伤身体。
好在他还年轻。
公元1367年,龙虎之斗终于落下帷幕,张士诚被朱元璋打败,苏州归入大明地盘。第二年,洪武大帝登基,征召吴地名士到应天(南京),其中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北郭十友”的高启,赫然在列。
03
朱元璋的征召是不能拒绝的,这人最恨别人看不起他。
高启倒也没有拒绝的意思,他反倒有些高兴,现在南北一统,长江两岸再无大的战事,他心里由衷感到高兴。
因此,到达应天(南京)后,他就连续做了几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那首著名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结尾的四句就顺便拍了下朱元璋的马屁: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朱元璋很赏识高启的才华,授予他为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让他与谢徽一起修治《元史》,不久之后,又让他们给各位皇子和宗室贵族上课。
这是很高的待遇,也很有前途。谢徽是高启的老乡,与他性格相近,两人相得益彰,同声共气。
随着名气更大,高启的一些诗文也成为热款,在金陵城中传唱开来。
朱元璋这人,虽然小时候放牛讨饭出身,没什么文化,但是长大当权后,却很喜欢学习。
但是他的学习方式有些特别,他喜欢让别人念作品给他听;他的学习效果也有些特别,他喜欢望文生义,又喜欢浮想联翩,遇到不对口的,就容易心生忌恨,从而打击报复。
高启的《青丘子歌》这时候流传得很广,朱元璋对其中的“不问龙虎苦战斗”,就感觉很不爽,觉得高启没有高度的政治站位。
这时候高启又作了一首《宫女图》的诗,大家都很感兴趣,朱元璋也很感兴趣,让人找来一读,却差点气歪了鼻子。诗的全文如下: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据说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之后,把他的姬妾金屋藏娇自己享用,而“李善长子弟有窥者”。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高启这首诗就是犯了大忌,朱元璋嘴上不说,心里肯定已经忌恨。
高启并不知道这些。刚来金陵时的那股新鲜劲儿已经完全消失,他一方面感觉大明朝廷官场压抑,每天都提心吊胆,另一方面他那厌恶功名利禄的自然本性,又在灵魂深处时时催促着他赶快回去。
洪武三年(1370年)秋,朱元璋逐一召见朝臣,高启和谢徽联袂觐见,汇报《元史》的修撰情况,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一时间忘记了心里的那些芥蒂和隔阂,下旨提拔高启为户部右侍郎,谢徽为吏部郎中。
没想到高启立刻回奏说,臣年少(时年35岁),不敢当此财政部副部长的重任;谢徽也跟着起哄,坚决不接受,请求皇帝放自己还归故里。
朱元璋的面子有点下不来。他有些不太理解他们这些吴越文化人的想法。但他见他们辞得坚决,还是有些欣赏他们的骨气,于是答应了,“并赐白金放还”。
或许当时连朱元璋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有种欲擒故纵的念头。
04
但对于高启和谢徽来说,不管怎样,终于又回来了!
吴中的一山一水都好亲切,青丘的花鸟草木都脉脉含情。被压抑了三年多的高启,真的有种倦鸟归林的感觉。
他再次定居于青丘,一边作诗作文,一边收徒授学,倒也颇为自在。
苏州知府魏观也是个雅好风雅之人,听说青丘先生回来了,亲自上门拜访,劝说高启将家迁回城里,就住在自己的衙门附近,好早晚见面。
高启跟他性情相投,就答应了,两人相处甚欢。高启的诗歌创作再次进入了一个小爆发期,本文提到的被伟人赞誉的那首咏梅花诗,就是作于此时。
在作诗方面,高启的前期是一个“超级模仿秀”,学什么像什么,学谁的风格像谁的风格,而且又不落窠臼,带有自己的性情。
到了此时,他已经有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雄心和抱负,他力图改变元末以来繁缛不实的诗风,推动诗歌向汉魏晋唐回归,使明朝诗歌在戏曲、小说的围攻中重新开辟出一条道路,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但是他不知道,自从他回到苏州后,应天(南京)城里就有一双眼睛在默默地注视他。
这双眼睛充满杀机,在等待一个机会,一旦有了由头,就会把高启抓回去杀掉。
几年后,魏观觉得库中经费宽裕,就决定重新修建知府衙门。他选的地方有些没有经过大脑,选在了当年张士诚的宫殿的旧址——其实张士诚已经灰飞烟灭七八年了,谁还想得到这些?
但是偏偏就有人想得到,早已揣摩透彻朱元璋想法的监察御史,很快就把高启为魏观写的《郡治上梁文》送到了朱元璋预案前。
上梁文就是新衙门落成上梁时的应景性文章,这篇文章原文已经难以看到,但据说文中刺痛朱元璋的是四个字:龙蟠虎踞。
如果说之前《青丘子歌》里的“不问龙虎苦战斗”还算是没有惹怒朱元璋的话,那是因为朱元璋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龙,张士诚是虎。
而现在,龙蟠虎踞之人,你指的是谁?!
朱元璋判了高启腰斩。这一年,高启38岁,按古人的虚岁算法,是39岁。
据说行刑时,是朱元璋亲自监斩;据说朱元璋对高启的腰斩,不是一刀两段,而是七刀八段。
高启怎么也没有想到,只听说过的酷刑会在自己身上加倍降临。据说被腰斩后并未马上死去,而是用手指沾着自己的血,在地上一连写了三个鲜红刺眼的“惨”字。
这些据说都未必可信,比较可信的是,根据高启学生吕勉的回忆,高启被送往南京时。
“众汹惧丧魄,先生独不乱。临行在途吟哦不绝,有'枫桥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还’,'自知清彻原无愧,盍请长江鉴此心’之句。”
现在我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毛泽东写作《卜算子·咏梅》时,要与陆游《卜算子·咏梅》的词意幽咽抱怨“反其道而行之”,并执意参考高启的诗,将他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原来高启,就是那株狷傲高洁的梅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能撼动朱元璋的天下?
杀头的另外一个理由
多大的怨恨让朱元璋亲自监斩明朝最优秀的诗人?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为何被腰斩而亡?
“皇帝与文人”,朱元璋与高启
他被誉为大明第一诗才,却阴错阳差,由朱元璋亲自监斩,血洒刑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